


站在2025年的歷史交匯點上回望過去,四川美術學院在當代美術的發展譜系中,其藝術實踐始終致力于對地域文脈、民族文化以及家國情懷的深刻探索。作為一個恒久在場且充滿活力的核心母題,川美的藝術作品巧妙融合了地域特色與現代性,展現了獨特的中華民族審美觀。這些具象化的作品形態,不僅成為一個承載著視覺感觀與精神訴求的現代文化載體,更深刻地體現了中華民族大家庭中那份渾然天成的精神共鳴;不僅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新時代的國家、民族文化建設提供了現實與美學的雙重動力。
在四川美術學院師生們的創作中,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自然美與形式美、自然風景與人文景觀、畫家個體經驗與民族集體意識的多元結合。其特殊性在于多重語義的疊拼——既是西部地區物理空間的再現,又是藝術家群體乃至各族人民文化記憶的容器。例如,四川美術學院藝術家作品中現代主義風格與民族元素的融合實驗,對少數民族題材的深耕,以及以詩性筆調,將自然景觀轉化為彰顯中華民族審美特質的精神圖景的多維度探索。川美的創作,創造了一種獨特的民族化審美形態,它超越了學院主義的模式,成為連接中華民族歷史記憶、當代經驗、民族情感的精神橋梁。這使得四川美術學院作品在全球化語境中形成了獨特的辨識度,它的美是西部的、個性的,更是民族的、中國的。
在此基礎上,近十年以來川美的藝術實踐已然超越傳統美育范疇,其對于中華民族精神文脈的展現,構建起藝術賦能社會的生態鏈。這種以美為媒的價值創造體系,消解了藝術與生活間的區隔,使美育成為社會肌體的有機組成部分。這不僅重塑了藝術教育的功能定位,更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獨特的文化解決方案。十余年間,四川美術學院從地域文化的守護者進化為社會創新的策源地,其藝術實踐呈現出從“審美啟蒙”向“價值創造”的躍遷。例如“羊磴計劃”“璧山七塘蓮花穴”“北碚柳蔭”等項目通過激活傳統、重構空間、跨界融合,不僅重塑了藝術教育的功能邊界,更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以美賦能”的實踐樣本。這一歷程印證了藝術在新時代的建構性力量。從現實主義的介入到文化身份的建構,四川美術學院藝術實踐始終保持著動態演進的活力。這種創作傳統既塑造了地域藝術的精神品格,也為中國當代藝術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觀察視角——在地域與現代、形式與意義、記憶與現實的永恒對話中,藝術始終是丈量時代精神的標尺。
(作者系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學術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