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點點防備,錢就這樣不見。3 月25 日,陸續收到聲稱資金被盜刷的投訴后,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提示:“非必要不開啟‘免密支付’”。
“免密支付”,本質上是一種技術信任機制。它通過預先授權,在小額交易場景下,無須輸入密碼或額外認證,便可完成交易活動。當前,移動支付已大規模普及,免密支付則在便捷性方面更進了一步。消費者花錢更“絲滑”,第三方支付機構和商家自然樂見:前者可獲得服務分成,后者可借此提升交易轉化率。
然而,“便捷”也可能變“便劫”。盡管一些機構聲稱會做好風險防控,“免密支付”存在漏洞卻是不爭的事實。歸結起來,這些風險大致分為兩類:一是“別人動了我的付款碼”,哪怕每一筆都是小額資金,也架不住“螞蟻搬家”式轉移,有時盜刷還在深夜進行,“一覺醒來才發現,追回損失難如登天”;二是“悄無聲息地扣費”,一問就是“平臺規則已說明”。
無論是何種方式,服務提供者都恐怕難辭其咎——事實上,部分用戶并非沒有防范之心,卻只能無奈“踩坑”。現實中,一些平臺出于自身利益,把“免密支付”變成了“免密支配”,常常是“開通容易取消難”;一方面,不少網友反映,“免密支付”被平臺暗戳戳地設置為默認選項,一不小心就“被同意”;另一方面,想要“一鍵關閉”卻找不到入口,如此“戀戀不舍”,很難不讓人懷疑是有意為之。更不必說,無論是前期授權時對信息安全的守護,還是交易發生后對盜刷行為的堵截,平臺都推脫不了責任。
嚴格來說,真正的“免密支付”并不存在。謹防在“免密”上做得太多,在“支付”保障上做得太少。
(摘自《南方日報》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