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味,意即留下耐人回想的意味,是充滿詩意、妙不可言的感覺。
父親是位資深戲迷。記得父親有天與老友相聚聽戲歸來,一進院門,便沖忙著做飯的母親喊:“太好聽了,我這倆耳朵灌得滿滿的全是。”感覺這是父親對余味最通俗的注腳。
唇齒留香,是對美食的絕佳贊譽,舌尖上的滋味最有味道。不管走多遠,永遠忘不了母親手搟的那碗面、腌制的那壇菜、鹵制的那鍋肉,那是親情鄉情寄予美食的“余味密碼”,不論身處何地,只要與味道重逢,相思瞬間打開。
一家餐館經營得成功與否,余味帶來的回頭客便是一個證明。小城僻靜一隅有家“陽春面館”,老板濃郁柔美的江南口音,常在心頭耳際回旋,美食味與人情味相得益彰,令人回味,品嘗美食時會隨口嘆道“就是這個味兒”——地道!鮮!
好文章最是講求余味。劉勰在《文心雕龍·隱秀》中言“深文隱蔚,余味曲包”,便是道出了文學表達的至高境界。下語三分,言此意彼,意在文外,余味不盡;讀者在留白處,任由遐思,將文中的“余味”補說出來。一部小說,高潮處,戛然而止,余韻悠長。這恰到好處的手法,非鋪墊不足不可用,非功力不達不可為。
做人交友更要講余味。正所謂“贈人玫瑰,手有余香”,那余香便是真性情所在。在別人危難之際,力所能及地施以援手,于人是助力,于己是修行。淡如水的交情,不需錦上添花,但求雪中送炭……如此,友情的余味自會留存心底,一生的朋友自會永不走散。
(摘自《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