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3 月28 日發生7.9 級強烈地震,震中位于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附近,震源深度30 公里。這是緬甸近百年來遭遇的最強地震。有專家形容地震“如同一把巨刀切入地球”,中國的云南、廣西、貴州,泰國全境以及越南、老撾等地均有震感。截至3 月30 日中午,緬甸官方報告死亡人數達到1700 人,另有3400 人受傷,約300 人失蹤。這場災難不僅考驗著緬甸的國家韌性,更牽動著國際社會的神經。
當地救援工作目前不容樂觀。強震嚴重破壞了當地的道路、橋梁、機場以及通信等基礎設施,醫院和其他醫療設施遭受大面積毀損,醫療用品嚴重短缺。從災區前方傳回的畫面令人揪心,尚有相當數量的災民被掩埋在廢墟下。緬甸呼吁的國際援助已得到多方響應。聯合國宣布撥款500 萬美元啟動救援工作,世界衛生組織已準備向緬甸提供醫療物資。中國、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俄羅斯、印度等國迅速向災區調派救援人員和物資,歐盟、愛爾蘭、韓國、新西蘭等組織和國家宣布將提供援助。然而,考慮到災情的嚴重程度以及當地薄弱的基礎設施,當前救援力量與災區需求仍有差距,挽救生命的努力應高于一切。
災難發生后,中國第一時間向緬甸伸出援手。在地震發生不到24 小時內,中國已向緬甸派出數支救援隊,并宣布提供緊急人道主義援助。中緬邊境各口岸迅速啟動震后應急通關機制,24 小時值班,開辟“綠色通道”??缇车目焖俜磻?,離不開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積累的互聯互通成果和區域防災合作經驗,成為亞洲區域一體化進程的生動注腳。3 月30 日清晨,中國救援隊已在內比都的廢墟下救出第一位幸存者。中國社會對緬甸災情感同身受,相關信息這幾天占據了各大新聞網站的重要位置,中國網民給緬甸民眾祝福鼓勁的留言“刷屏”,“命運與共”這個詞在這一刻再一次具象化。
國際上也有少數雜音,以“關注災情”的名義攪地緣政治渾水。個別媒體在討論國際對緬甸的援助時,將焦點扭曲為“借機擴大影響力”。這些雜音既無視緬甸民眾的迫切需求,也與國際社會的主流呼聲背道而馳。在當前全球化進程遭遇逆流的時刻,自然災害以最殘酷的方式提醒人類:災難面前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世界是一個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命運共同體。
(摘自《環球時報》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