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動畫電影《哪吒2》在海外收獲好評,不少觀眾表示,里面的中國神話故事令人印象深刻。其實,西方對中國神話故事及其他文學經典的興趣由來已久,18、19世紀,不少西方漢學家來到中國,驚嘆于中國文學的魅力,之后將其翻譯介紹到西方。理查德·威廉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案例,他本是西方教會派來中國的傳教士,最后卻變成了中國神話及文學經典西傳的使者,被諸多媒體譽為“德國孔夫子”,他還給自己起了一個中文名字——衛禮賢。
愛上中國“老文化”
1873 年,理查德·威廉出生于德國斯圖加特的一個貧困家庭。大學畢業后,威廉受教會委派前往中國青島。當時的青島幾乎沒有西式建筑,年輕的牧師被安排住在一間中國漁民的屋子里。他對自己新認識的這片土地非常感興趣,不僅開課教授德文,還到處旅行。他攀登泰山,訪問曲阜,經常登嶗山,望著“在夕陽紫金色的光芒里熠熠生輝”的頂峰,聽道士和人力車夫講述圣山、鬼怪、五仙和道教法術的故事。
漸漸地,威廉不可自拔地愛上了中國的“老文化”。經過一番精神掙扎,威廉辭去了牧師職務,開始專心研究中文,試圖加深跟中國居民的相互理解,還為自己起了個中文名字“衛禮賢”。
他的譯著影響了卡夫卡、黑塞
從道士、車夫、鄰居那里聽來的稀奇古怪的傳聞,激發了衛禮賢對中國神話的濃烈興趣。他在西方翻譯出版《論語》以及《聊齋》片段之后,在德語圈小有名氣,恰好有出版社邀他編撰《中國民間故事》(1914),他欣然接受,并很好地完成了這項任務。
這本書涵蓋了各種中國寓言、童話、鬼故事和歷史傳說,涉及的神話文獻達十幾種,有蒲松齡的《聊齋》故事,還有《西游記》《太平廣記》《搜神記》等,可以說是中國神話在西方的一次全面亮相。
這本書讓西方學者得以深入了解中國社會豐富的文化風貌。西方譯者馬滕斯如此評價:“古代中國的童話和傳說與《一千零一夜》有共通之處—— 寶石、黃金和五彩絲綢散發著東方的光輝,東方財富是奇幻和超自然的。它們本身還有獨特的異國情調……沒有一個孩子不喜歡它們新穎的色彩、奇妙的樣式和無限多樣的主題。就像《一千零一夜》一樣,中國故事也值得成年讀者關注。”
馬滕斯還進一步評述書里收錄的中國故事內容:“有些故事富含詩意,如《花妖》《月下仙子》《牧童與織女》。有的故事則將讀者帶回中國古代,如《三個英雄因兩個桃子而死》。《猿猴孫悟空》《大鬧天宮》等故事的內容、《好心的魔術師》中描寫的魔法,展現了人們豐富的想象力。《戰場之夜》《被挫敗的幽靈》等驚險的鬼故事結局皆大歡喜,《黃昏的玫瑰》等田園詩般的愛情故事浪漫美好……”
衛禮賢還翻譯了很多中國古代經典文學作品,給不少西方大家帶來驚喜。著名作家卡夫卡就對中國故事非常著迷,他在創作寓言小說《地洞》《萬里長城建造時》等時深受中國故事的啟發。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家黑塞,少年時期身患精神疾病,大量閱讀衛禮賢翻譯的中國作品后,將其視為“精神良藥”,后來他致信衛禮賢表示感謝:“中國文化思想是我重要的人生向導。”他的代表作《玻璃珠游戲》有明顯的《易經》痕跡。
與榮格共同翻譯《金花的秘密》
在中國期間,衛禮賢結交中國文壇大家,拜大儒勞乃宣為師,跟他研習漢語和中國文化。正是在勞乃宣指導下,衛禮賢翻譯了《易經》和其他著作。他的《易經》德譯本廣受歡迎,被視為權威譯本,再版20 多次,并轉譯成多種西方文字,在歐美產生廣泛影響。
1920 年夏天,青島被日軍占領,衛禮賢被迫返回德國。回到家鄉后,他受到了熱烈歡迎。通過赫爾曼·凱瑟林伯爵創辦的“智慧學校”,他擁有了更廣泛的朋友圈,這些人包括心理學家卡爾·榮格、神學家保羅·蒂利希、印度詩人泰戈爾,他們都是衛禮賢的忠實讀者。
1922 年1 月,衛禮賢作為德國公使館的文教顧問,再次回到中國。他應邀到北大德語系講學,跟校長蔡元培重續友誼。就在他打算在華大展宏圖之際,接到了法蘭克福大學的教席聘書。這對他而言是個不小的誘惑,最終,衛禮賢選擇作為首席漢學家在該校漢學系執教,開始深入研究東方神秘學。衛禮賢跟榮格和黑塞一起,探討道教的煉金術,并跟榮格合作翻譯了道教《金花的秘密》。這部東方神秘學代表作成為歐洲的暢銷奇書。榮格表示,威廉和自己是肩負同樣使命的親密伙伴:“命運似乎賦予我們兩人重要的角色——東西方之間文化溝通的橋梁。”
(摘自《環球時報》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