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張某與朋友相約來到胡某家中擼串喝酒。幾杯酒下肚,胡某開玩笑對張某說:“如果你敢喝一口我家馬桶里的水,就給你10000 元獎勵。”
隨后,胡某將10000 元通過轉賬方式轉于第三人,由第三人代為保管。胡某本想跟張某開個玩笑,沒想到張某二話不說舀起一杯馬桶水就喝了下去。看到張某的操作,第三人隨即按照約定當場轉賬給張某10000 元。
本以為這件事就此結束。但是,三個月過后,胡某反悔,覺得自己不應該因為一句玩笑話就付出10000 元的代價,遂向張某提出要求返還10000元,但張某堅持認為自己履行了賭約拒絕返還。
此后,胡某以不當得利為由將張某訴至天津市二中院。
天津市二中院審理認為,胡某與張某雖然均是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適格民事主體,雙方之間的約定也是其二人真實意思的體現,但其二人酒后打賭行為,純屬在聚餐中的一種娛樂行為,而并不是為了實現一定法律后果的行為,該打賭行為亦違反了我國《民法典》規定的公序良俗原則。因此,胡某與張某打賭訂立的契約應認定為無效的民事行為。
但是,胡某與張某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雙方在案涉打賭過程中均存在過錯。按照法律規定,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
基于此,不久前,天津市二中院結合案件事實及雙方過錯程度,酌情判定由張某返還胡某5000 元。
(摘自《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