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國家喊你減肥”話題引發熱議。說起“肥胖”,其實“肥”與“胖”起源并非一意。
“肥”為會意字,小篆左邊為“肉”,右邊說法不一,有人認為象征跪坐人形,表示人身上肉多;徐鉉則認為表示節制,意味肉不可太多。但“肥”本義明確,指人身上脂肪多。《左傳》中“食言而肥”成語便源于此,比喻不守信用。后“肥”也指禽獸脂肪多、土地質量好、能增田養分之物、收入多及衣物寬大。再看“胖”,小篆左邊仍為“肉”,右邊為“半”,本義為祭祀用的半體牲畜,讀pàn。因半個牛挺大塊,“胖”有了寬大、安泰舒適之意,讀pán,如《禮記》中“心廣體胖”。后“胖”引申為肥、脂肪多,讀pànɡ?,F口語中“胖”更常用,成語中則“肥”字多。
古人或許視肥胖非大問題,“瘦”為病態。但現代社會,肥胖危害嚴重,體重管理勢在必行。我們應管住嘴、邁開腿,向健康邁進。
(摘自《科普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