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22 日至28 日是中國水周,其間主題宣傳的節水方式令人大開眼界。
給水庫鋪上“防曬衣”
2015 年,美國洛杉磯艾芬豪水庫使用了9600 萬個黑色空心高密度聚乙烯球,以減少水庫蒸發量。然而,這種方法需長時間才能發揮效果,且制造塑料球本身需消耗水資源,還可能影響水體氧氣交換,對水庫生態造成潛在威脅。科學家們正在研發可生物降解材料,以期打造更環保的“防曬衣”。
零能耗的“沙漠飲水機”
液態淡水不僅存在于江河湖海,還能以霧氣形式懸浮空中。在秘魯利馬,人們利用晝夜溫差,通過特殊網捕捉霧氣中的水滴,每天可收集300至400 升淡水,用于日常生活。此外,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發的“waterseer”空氣取水裝置,也利用溫差產生水分,每天可收集37 升水,為地下水缺乏地區提供了新的水源。最神奇的是,這種裝置無需電力,僅靠晝夜溫差就能循環工作,堪稱最節能的“沙漠飲水機”。
沙漠里的“海鮮奇跡”
以色列在沙漠中創造了“海鮮奇跡”,通過分級多次利用地熱鹽水,將農業種植與水產養殖結合,實現了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我國新疆也通過科技創新,在沙漠中建設養殖池塘,模擬海洋環境,成功養殖出螃蟹、大蝦等多種海鮮產品。
人工干預向海洋要水
人們還嘗試通過人工干預改變水資源流向,以合理調配水資源。如曾提出的從紅海抽水拯救死海的設想,但因耗費巨大且可能破壞生態環境而未能實施。人類與水的博弈需要科技與自然的平衡,我們只有在高效利用與生態保護間找到平衡點,才能真正守護生命之源。
(據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