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記住,自己不倒,啥都能過去;自己倒了,誰也扶不起你。”在一期《朗讀者》中,倪萍讀到這里,話語哽咽,臺下觀眾報以掌聲,還有人默默抹淚。倪萍的姥姥去世后,她寫了一本書《姥姥語錄》懷念姥姥。倪萍在書里傾吐心聲:“如果有下輩子,我不想讓姥姥這么活了。我盼著她燙著頭發卷著卷兒、撲著胭脂抹著粉;我盼著她飛揚跋扈、橫行霸道;我盼著她凡事先替自己想,只愛自己……”
倪萍從小跟隨姥姥長大,農村老太太雖然不識字,凡事卻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比如,倪萍小時候生病發個燒,姥姥并不急著帶她去醫院,而是將孩子放在炕上,像揉面團一樣,渾身上下從頭到腳揉捏敲打個遍。
說來也神奇,被揉過的倪萍感覺“像被水洗過一樣”,高燒也退了,而姥姥出的汗比倪萍還多。那時,倪萍盼望姥姥也能發高燒,那樣,她就能以同樣的方法給予醫治。可是姥姥怕給人添麻煩,一生從來不生病。
在倪萍眼里,姥姥就像鐵打的人,一直健健康康,硬硬朗朗,第一次生病便是99 歲高齡的死亡。一個人死了,這個人的天就黑了,怎能不感到恐懼絕望?但是,倪萍想起了姥姥生前對她說過的話:“天黑了,誰能拉著太陽不讓它下山?你就得躺下。孩子,不怕,多黑的天,到頭了也得亮。”
往事點點滴滴,在腦海涌現。倪萍想起姥姥年輕時坐在灶膛前生火,為省一根火柴,把頭伸進去用嘴吹火,火苗躥起,眉毛被燎去一截。姥姥用手指沾點煙灰,往眉骨上一抹,“眉毛”又長出來了。
作家米蘭·昆德拉在《生活在別處》中寫道“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我們都不擅長告別”。愿逝者安息,生者安康,愿所有人都能通達對待塵世的生離死別。
(據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