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前夕,小班教室里傳出了此起彼伏的“老師,我的花莖貼歪了”,他們的求助聲暴露了這場溫馨儀式背后的問題。當3 歲孩童舉著完全相同的“母親花”送給各自的媽媽時,教育者是否該反思:我們究竟在培養孩子的審美、創造力,還是在訓練精準復制的手工匠人?
更值得警惕的是大班孩子與教師的對話現場。當教務主任半開玩笑地問“為什么我沒有花”時,孩子們脫口而出的“你不是園長”背后,似乎暗含著依據人的身份“區別對待”的傾向。如果節日的儀式感,無法喚起孩子對“每個人都值得被祝福”的價值認同,那么,教師精心設計的感恩教育,就已然背離了教育的初衷。
在手工坊氤氳的膠水氣味中,我問:“除了花、賀卡這些禮物,誰能想到怎樣送給媽媽一份看不見的禮物?”一個孩子舉起沾滿顏料的小手,給出的答案讓整個教室突然明亮起來:“我要送媽媽5 分鐘安靜。”這個回答,印證了“教育即生活”的真諦。真正的教育應該從標準化模具中破繭,回歸到個體經驗的真實表達。
當教育者試圖讓孩子們通過“制造千篇一律的禮物”來表達感動或感恩,實則是用成人世界的表演性邏輯,遮蔽兒童本真的情感光譜。
(摘自《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