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姥爺的小菜園里,我邀請了幾只背著“小家”的蝸牛,讓它們住進透明的玻璃盒,并送上了新鮮的白菜葉作為禮物。
這些小家伙們先是東張西望,確認周圍安全后,便開心地享用起來。別看它們嘴巴小,里面卻藏著成千上萬顆牙齒。不一會兒,菜葉就被它們“雕刻”成鏤空畫。
接著,它們驕傲地挺起兩對“天線”——觸角,尤其是后面那對,頂端藏著兩顆黑溜溜的小眼睛,就像手持望遠鏡的小偵探,四處偵察,仿佛在說:“嘿,我發現了新大陸!”
觀察了一會兒,我把一只蝸牛放在手心,它立刻分泌出透明的黏液,涼絲絲的。我一個不留神,向前一撲,黏液便在我臉上留下了“到此一游”的印跡。我嚇得連忙奔向洗手間,心想:這下慘了,我會不會變成大花臉啊?
媽媽見了,笑得前仰后合,一邊擦著笑出的眼淚一邊對我說:“別緊張,寶貝。這黏液是蝸牛的‘護膚精華’,能夠幫助它們在爬行中減少摩擦,還含有多種營養成分,對皮膚有益呢。你這可是享受了一次免費的面部護理!”
聽了媽媽的話,我這才松了一口氣。蝸牛的世界如此神奇,藏著這么多令人驚嘆的小秘密呢!
(指導老師:王海燕)
肖堯發言
作者向我們全面、生動、形象地展示了蝸牛的生存環境和吃食方式(一、二段),蝸牛的身形特點(第三段),蝸牛的本領(四、五段),可以稱得上是一份“蝸牛說明書”。不過,這份“蝸牛說明書”我們讀得津津有味,源于很重要的一點——作者在說明時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試問,沒有對蝸牛的喜愛之情,哪里會有這篇文章的誕生呢?
你知道嗎
1.蝸牛具有驚人的生存能力,對冷、熱、饑餓、干旱有很強的忍耐性。
2.蝸牛是牙齒最多的動物,但它們的牙齒并不是“立體牙”。盡管擁有數萬顆牙齒,但它們無法咀嚼食物。
3.蝸牛喜陰暗潮濕隱蔽的環境,晝伏夜出,對強光刺激很敏感。
4.小蝸牛一孵出,就會爬動和取食,不要母親照顧。
5.蝸牛喜鉆入疏松的腐殖土中棲息、產卵、調節體內濕度和吸取部分養料,時間可長達12小時之久。
6.在潮濕的夜間,蝸牛的食欲旺盛,但水淹可使蝸牛窒息。
7.蝸牛是在靠近呼吸孔的地方排泄的,叫氣孔。它會把糞便排在自己的身上,通過腹足和黏液最終將糞便留在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