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文章以道路工程中的防水路基施工技術為研究對象,通過結合實際工程案例對具體操作過程提出了關鍵要點和施工方法建議。研究表明:(1)防水路基施工需做好軟基處理技術要點,對淤泥厚度<3 m的路段采用片石擠淤術處理。(2)對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處理,主要采用填石滲水溝攔截地下水,打造土路梗、泄水槽以排出地表水。(3)控制路基材料的含水量在1%~2%,如超過該標準需開展晾曬或摻灰處理。(4)邊坡防護施工技術要點在于將其處理為臺階狀,開展填補夯實作業和種草整修。(5)利用小型可移動設備開展拋丸施工技術,確保控制連線寬度重疊至少10 cm。(6)防水路基打磨技術應用磨削機,利用自由刨床技術清理路基表面。(7)將防水劑滲透深度控制在4~6 mm,把控溫度在5~35℃。(8)鋪設自粘防水卷材時,保持路基表面的整體平整度在3 mm以下。研究結果能夠保障防水路基施工過程的有序開展,嚴格按照質量規范開展操作,提高作業效率和質量,為防水路基施工技術的應用提供相應的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 防水路基;健康發展;施工技術;拋丸處理技術;自由刨床技術
中圖分類號 U416.0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8949(2025)05-0055-03
0 引言
在開展公路工程施工建設活動期間,防水路基施工質量的高低對整個公路工程的使用壽命,以及價值的發揮產生決定性影響。該文以實際工程為例,針對防水路基施工技術做出深入研究,一方面為防水路基施工的有關理論研究進行補充,豐富相關研究成果,另一方面為相關公路工程開展路基防水施工作業提供可靠指導及依據,提升技術運用的有效性,確保此項技術能夠切實發揮出應有效用。
1 案例分析
案例工程為山西某公路工程建設項目,設計為雙向四車道,工程全長大約43.26 km,整體寬度約為26 m,主要包括4條車道、1條中間帶。該公路建設期間的橋梁工程數量較多,共計18座,具體如表1所示。該工程穿越的大部分地區年均溫度大約為14.2℃,實際年降水量處于358~621 mm之間,其中6~8月的降水較為集中,在全年降水量中的占比達到60%以上。為增強工程的整體防水能力,切實提高公路工程整體施工建設質量,施工單位對防水路基施工技術展開了合理運用,并達到了理想的防水效果。
2 防水路基施工技術研究
2.1 軟基處理技術
在實際開展路基防水施工作業時,施工單位針對軟基處理的主要做法是針對一些淤泥厚度未超過3 m的軟基路段,借助片石擠淤技術進行處理,所用片石的直徑應達到300 mm以上,然后沿著路中線向前依照等腰三角形開展拋填作業,在此基礎上向兩側實施對稱拋填作業,直至全寬為止。在拋石有效地超過水面后,再借助推土機開展平整碾壓作業,以促使片石和軟基的有機結合,增強路基承載力及防水性能[1]。
2.2 地下以及地表水處理技術
在實際開展公路工程建設活動期間,若地下水整體排出效果不佳,將造成路基松軟,導致其強度及穩定性不斷下降,不但很難滿足防水要求,而且在公路投入使用后,容易出現坍塌、翻漿等一系列質量問題,影響公路本身性能的發揮,引發一系列安全事故。基于此,施工單位應結合地下水具體流向、水位實際高度和位置等一系列數據信息,合理打造填石滲水溝,以促使路基范圍內的地下水位不斷降低,或者攔截地下水,然后將其有效導流到路基所處區域外。
針對地表水,施工單位的主要做法是在雨季到來前,針對已經完成碾壓作業的路段合理打造土路埂,整條線路依照20 m間隔借助塑料布及沙袋打造出臨時泄水槽,同時將其與土路埂有效地連接為一體,實現臨時高效排水。除此之外,結合路基以及路面實際建設情況,合理打造臨時泄水口,以增強地表水的排除能力。
2.3 路基填料控制及碾壓
路基填料施工強調取土場及現場原地面超過30 cm以下的區域,必須徹底清除各類有機物殘渣,包括樹木、枯枝爛葉還有淤泥等。實際上土時,需要確保填料含水量處于1%~2%之間,如果土質含水量相對較大,需要開展晾曬或者摻灰處理,以確保含水量達標。正式開展碾壓作業前14 d左右,需要結合現場實際情況,打造一段長度為200 m左右的試驗段,開展壓實工藝的試驗活動,以明確壓實工藝參數,包括碾壓速度、松鋪厚度等,這樣有助于提高實際的施工成效,要求最終的壓實度應達到96%以上[2]。
2.4 做好邊坡防護施工
案例工程路基每層兩邊強調需要預留大約0.3 m左右的壓實余寬,在有效完成路基填筑作業后,需要刷坡整修以進一步加固坡面,并且合理預留加固位置。如果填補不足或者邊坡因為受到雨水沖刷逐漸產生小沖溝后,需要將原邊坡根據實際情況挖成一系列臺階,然后分層開展填補夯實作業,嚴禁在邊坡中通過土進行貼補。若實際的填補厚度處于10~20 cm之間,同時又不是邊坡加固區域,則可通過借助種草方式進行整修,即借助種植土進行填補。邊坡防護施工中運用的草灌噴播技術具體如下:
(1)對坡面進行清理,去除各類雜物,保證坡面順直、平整和穩定。
(2)通過液壓方式噴薄草種,在物料罐內加水大約1/3,然后啟動循環壓力泵,再填入木纖維及草籽開展循環攪拌,之后持續添水、黏合劑及保水劑等并攪拌均勻。待水滿后,需要填入肥料,再次攪拌5~10 min待用。
(3)在開展噴播作業期間,應從高到低開展噴播活動,幅寬一般為5~6 m,幅高控制為1 m,需要做到均勻不存在遺漏;
(4)完成噴播作業后需要依照從上到下順序覆蓋無紡布,坡頂需留出30 cm借助土壓住,保持兩塊無紡布搭接10 cm即可,再借助U形釘實施固定,間距一般為100 cm。
(5)噴播完成后1~2 d開展養護作業,主要為噴水養護,保持濕潤,一般為45~60 d。
(6)當無紡布下的草長到5~10 cm時,即可揭去無紡布。
2.5 拋丸處理技術
拋丸處理技術屬于公路工程防水路基施工的常見技術,具體是指利用拋丸設備將鋼球通過一定高度適當地向地面進行拋擊,完成路面一系列浮漿,以及各類雜質的有效處理,以增強防水層與其他材料之間的結合效果,最終達到顯著提升路基防水能力的目的。施工單位在實際運用拋丸處理技術時,強調做到以下幾點要求:
(1)根據工程實際情況,利用不同拋丸設備組織實施拋丸處理操作,包括駕駛式拋丸設備、一些小型的可移動拋丸設備等,通過設備之間的配合使用有效提高處理效率和質量,提升防水路基的施工成效。
(2)為確保拋丸質量符合有關標準及要求,在實際開展拋丸施工作業前,需要清除路基中的各類雜物,包括散漿和一系列金屬廢棄物等。
(3)根據工程具體情況,需要提前明確丸料規格等相關參數,在此基礎上啟動拋丸設備,依照大約10 m/min
速度做好拋丸操作。在實際作業期間,應保持良好的連續性,若出現中斷問題,施工人員需要適當倒退一定距離后再啟動設備,重新開展拋丸作業。
(4)在實際拋丸過程中,如果結構深度相對較大或路面過于粗糙等相關問題,還應適當降低拋丸設備的前進速度,或者對拋丸粒徑做出合理調整;在正式拋丸期間,還應對連線寬度做出有效控制,一般應重疊至少10 cm,以避免出現漏拋問題。此外,相關工作人員還應落實好檢查工作,一旦發現漏拋應及時督促施工人員完成補拋作業。
(5)針對一些邊角區域,如果實際施工期間難以借助大型設備開展拋丸操作,可以利用一些小型拋丸設備實施合理的補拋作業,同時在完成拋丸作業且通過檢查確認達標后,應及時組織實施下一工序,避免路基出現二次污染問題,從而影響防水施工成效[3]。
2.6 打磨及自由刨床技術
在防水路基施工過程中,打磨及自由刨床技術也屬于重要的組成內容。對路基實施合理有效的打磨處理,能夠科學調控路基表面的粗糙度,同時能夠將表面存在的大量碎石、浮土等進行徹底清除,避免后期產生防水材料脫落等相關問題,以顯著提高路基的防水施工效果。該工程的施工單位運用該技術時,所用工具為磨削機,需要按照有關標準和要求提前確定打磨粗糙度,在此基礎上落實標準化的打磨作業,提升防水路基的施工質量。
對于自由刨床技術來講,將其運用于防水路基施工活動中,不但能夠有效清除基面中存在的灰塵等一系列雜物,還能夠在打擊作用下持續提升基面密實度。案例工程在開展自由刨床作業期間,主要運用自由銑刨設備。一般情況下,銑刨設備的實際作業寬度為0.5~2 m,一些小型銑刨機的實際作業深度可以調控在2.5~5 cm之間,對于大型銑刨設備來講其深度能夠達到30 cm左右。結合實踐工作經驗來看,可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快速地清除路基表面存在的浮漿、灰塵等一系列雜質。
(1)切實根據路基結構的實際情況合理明確銑刨位置;(2)結合防水施工現實需要,科學調控銑刨設備的一系列運行參數,通常情況下其寬度應設置為1~2 m之間,將深度控制在25 cm左右即可,以避免導致防水性能無法滿足相關標準和要求;(3)施工期間需要配備合理適宜的吸塵器,以徹底清除路基表面,避免一系列雜質進入裂縫內,以免對路基涂層本身的附著力和防水性能造成不利影響[4]。
2.7 滲透性防水劑處理技術
對于滲透性防水劑處理技術來講,其同樣屬于比較常見的一類防水路基施工技術,案例工程在部分路段也運用了此項技術,其原理主要為在路基表面合理地涂抹一層防水劑,以獲取深層的防滲效果,避免路基出現水淹問題。該技術的關鍵在于防水劑需要具備相對較強的滲透性,一般應達到4~6 mm以上的滲透深度,以有效滲入路基內部,同時能夠和路基發生化學反應,逐漸形成水不溶性物質,以達到阻止水滲透的目的。在實際運用此項技術時,強調注意做到以下幾點要求:
(1)正式開展施工作業前,路基表面已經完成徹底清理工作,不準存在灰塵、雜物、各類油污及涂料等,以避免對防水劑的滲透效果產生不利影響;(2)在正式開展施工作業時,可嘗試運用噴涂、涂刷或滾涂等措施,保證防水劑在路基表面得到均勻涂刷;(3)對于防水劑的實際用量,需要結合工程所在地的環境條件及防水劑的本身性能情況進行確定,一般為0.2~0.3 L/m2即可,也可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合理調整;(4)實際施工期間應避免防水劑與水或其他液體接觸,否則容易對防水效果造成不利影響;(5)在實際開展施工作業期間,應注意把控溫度,一般環境溫度處于5~35℃為最佳,要求實際相對濕度處于80%以內[5]。
2.8 自粘防水卷材施工技術
此項技術也是防水路基施工的常見技術,可顯著增強路基防水能力,對提高公路工程的整體建設質量大有裨益。具體做法如下:
(1)在實際開展施工作業前,施工人員需要將路基表面徹底清理干凈,重點清除干凈灰塵及油污。如果存在路基不平路段,還需要結合有關標準做好修整工作,使平整度符合設計要求,有助于提高自粘防水卷材的施工成效。
(2)在正式施工前,還需要合理編制鋪設計劃,盡可能減少接縫,以進一步增強防水性能。
(3)在正式開卷定位期間,需要結合土質和鋪設計劃,合理地將自粘防水卷材有效地鋪設在提前明確的位置,然后對其實施初步固定。在此基礎上,施工人員需要將卷片背面的相應隔離膜進行有效剝離,并在剝離過程中將卷片進行平整、壓實,避免出現空氣滯留或形成大量的氣泡。
(4)施工人員應采用專業滾軋工具對完成鋪貼的卷材實施碾壓,注意從一頭開始逐漸向另一頭實施滾壓,實現卷材與路基表面的徹底粘貼,并做到充分壓實及排空。
(5)對于接縫區域,重點落實好壓實作業,確保接縫足夠密實,不存在任何裂縫問題及空洞問題。
(6)在實際鋪貼期間,對于卷材間的搭縫,通常將其搭接寬度控制在80 mm以上,然后借助同材料自粘膠帶實施有效粘貼,保障接縫具備良好的防水性能。
(7)由于環境溫度對此類卷材的黏結性能產生相對較大的影響,所以一般需要在5~35℃之間開展施工作業。通常情況下,溫度越低,卷材本身的自粘性也就越低,此時可通過增加卷鋼板的方法實現一定程度的改善,如果環境溫度較高,也容易導致卷材出現軟化問題,所以在實際施工期間應盡量避免太陽直射。
(8)在正式施工期間,應將路基表面整體平整度保持在3 mm以內,如果平整度過高,容易在完成卷材鋪設作業后,逐漸出現空鼓及開裂等相關問題,影響整體防水性能[6]。
3 結語
在公路工程施工建設期間,通過落實好防水路基的施工作業,能夠增強路基防水能力,提高公路施工質量。該文以山西某公路項目為例,通過對防水路基施工技術進行詳細分析,表明該項目選用的各項防水施工技術具備可行性,能夠提升路基的防水成效,解決由于防水路基施工技術選擇不適宜或運用不合理等而引發的防水施工效果不佳等問題,與當前相關研究結果相符,能夠為相關工程項目提供有效借鑒,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江益波.道路橋梁施工中防水路基面的施工技術研究[J].運輸經理世界, 2022(35):29-31.
[2]邢寅仲.市政路橋施工中防水路基面的施工技術研究[J].電腦愛好者(普及版)(電子刊), 2022(10):503-504.
[3]劉云廣.關于道橋施工中防水路基面施工技術的研究[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 2021(5):813.
[4]沙靜波.市政路橋施工中防水路基面的施工技術研究[J].戶外裝備, 2023(6):262-264.
[5]于麗娟.路橋施工中防水路基路面施工技術的應用研究[J].黑龍江交通科技, 2021(11):45-46.
[6]楊淑紅.市政路橋施工中防水路基面的施工技術研究[J].運輸經理世界, 2022(29):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