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application of soundscape therapy in dementia patients
JIAO Yuxiao, LI Jia, MA Lulu, LIU Yan, ZHU Lanyu*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Jilin 130117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ZHU Lanyu, E?mail: 13588836@qq.com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related concepts,mechanism of action and application status of soundscape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dementia,and prospected its future application,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soundscape therapy in domestic patients with dementia.
Keywords" soundscape; soundscape therapy; dementia; review
摘要" 對聲景療愈的相關概念、作用機制、在癡呆癥病人中的應用現狀進行綜述,并對其未來應用進行展望,以期為聲景療愈在國內癡呆癥病人中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 聲景;聲景療愈;癡呆癥;綜述
doi:10.12102/j.issn.1009-6493.2025.07.026
癡呆癥是由多種疾病引起的一組以慢性認知功能進行性損害為主要特點的綜合征,表現為記憶、認知、行為和社交能力的受損,最終導致病人無法自理[1]。根據一項橫斷面研究,我國60歲以上癡呆癥病人達1 507萬例,且病例數不斷增加,治療費用也隨之上漲,預計到2050年治療費用將達到1.8萬億美元,造成嚴重的社會、經濟和醫療衛生系統負擔,做好癡呆癥的防治工作刻不容緩[2?3]。癡呆癥作為一種不易診斷的疾病,常會因認知障礙出現精神神經癥狀。研究表明,不同類型的噪聲不僅對癡呆癥病人的睡眠質量產生影響,增加病人的焦慮,同時干擾病人的言語理解和表達能力,影響病人交流和社交能力[4?5]。聲景(soundscape)是個人、群體在特定場景下對聲環境感知與體驗的結果,即從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層面研究人、環境、聲源三要素的聯系[6]。聲景療愈可以提高癡呆癥病人的認知功能、改善睡眠質量并緩解其不良情緒。本研究綜述聲景療愈的起源發展、理論基礎、作用機制、在癡呆癥病人中應用現狀,并對目前存在問題提出建議,旨在為聲景療愈在國內癡呆癥病人中的應用提供參考。
1" 聲景療愈的相關概念
1.1 聲景的起源與發展
聲景概念最早在20世紀60年代由音樂家Schafer提出,其核心在于探索人體對聲音的評價及其與周邊聲環境之間的關系[7]。為了進一步推動聲景研究,Schafer發起了世界聲景計劃(WSP)。20世紀90年代,美國、法國、日本相繼對聲景的各種層面展開研究,增強了公眾對聲環境的意識與認知,確保聲景能夠得到持續的發展,進一步推動聲景在日常生活和文化中的應用與發展[8]。隨著時間的推移,聲景的定義得到了不斷的豐富與完善。有研究將聲景定義為個人或群體在特定場景下對聲環境的感知與體驗的結果,這一定義強調了從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學科角度研究人、環境、聲源三者之間的緊密聯系[6]。此后,聲景這一概念由國內康健、李國琪等學者引入,并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發展。其中,自然聲景特指以自然視覺景觀和自然聲音為主要構成元素的聲環境。Aletta等[9]提出了一個標準化的聲景描述模型;李國棋[10]則從美學的視角出發,探討了聲景的內涵。隨著研究的深入,聲景的應用范圍也逐漸擴展,涉及養老機構建設、商業街等區域。這些研究不僅豐富了聲景的理論體系,也為其在實際規劃和設計中的應用提供了有力支持。近年來,醫院景觀設計在我國逐漸受到重視,許多醫院已著手建設符合病人心理需求的景觀環境[7,11]。
1.2 自然聲景療愈理論
自然聲景的療愈效果研究始于1980年,Kaplan[12]提出了注意力恢復理論(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ART),Ulrich等[13]提出了壓力降低理論(stress reduction theory,SRT)。這兩大理論均強調了自然聲景對人類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Ulrich等[13]認為,人們對環境中不同視覺景觀和聲源的感知會引發不同的情緒反應,如放松、愉悅或煩惱。與自然聲景相比,城市聲景往往較難使人們產生放松的感覺。自然聲景能夠使人們建立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聯系,引發愉悅的情緒,達到舒緩壓力和放松身心的效果。Kaplan[12]在注意力恢復理論中進一步指出,自然聲景對人體壓力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他從遠離(being away)、延展(extent)、魅力(fascination)與兼容(compatibility)4個維度描述人們在不同類型聲景中的情緒與感受。這些學術理論不僅提供了理解自然聲景對人類心理健康影響的理論基礎,也為城市規劃和環境設計提供了寶貴的指導建議,以創造更加宜居和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聲環境。
1.3 干預方式
在臨床應用中,關于聲景療愈的干預方式主要包括聲環境、自然聲景、音樂療法、聲景設計4種形式。
1.3.1 聲環境
通過對病房、公共活動空間等地區進行聲光環境改造,改善環境中的噪聲,給予人們更好的生活條件,提高睡眠質量,改善焦慮、抑郁情緒[14]。
1.3.2 自然聲景
將不同類型的自然聲景應用于病人,例如森林虛擬現實(VR)、水聲、自然聲、鳥鳴聲等。自然聲景對個體具有感知恢復作用,尤其針對教育水平高和壓力大的人群,具有更好的效果[15]。
1.3.3 音樂療法
音樂療法具有非藥物干預、副作用小、成本低等優點,在國內外研究中深受關注。目前,音樂療法在國內研究相對廣泛,已有研究表明音樂療法能緩解癡呆癥病人焦慮、抑郁程度,提高病人認知情況,改善病人情緒和睡眠質量[16]。
1.3.4 聲景設計
由正設計、負設計、零設計3種組成。正設計是在原有的聲景設計中增加一些新的要素;負設計是指利用一些方法,去除不必要、不協調的聲景要素,多指降噪設計;零設計是對原有聲環境中某一元素進行保護與保存,不做任何變動與更改。室內外不同空間的背景設計對于噪聲、病人情緒、睡眠質量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7]。
2" 聲景療愈的作用機制
2.1 生理方面
2.1.1 神經生物領域
研究表明,聲景療愈可以誘導大腦神經的可塑性改變。通過對中樞神經系統(CNS)和周圍神經系統(PNS)基本機制的研究發現,聲景療愈可以刺激自主神經系統興奮或抑制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功能,傳遞聽覺信號和調節大腦對聽覺刺激的反應方式,對聲音的物理或聲學特性做出反應[17],刺激下丘腦調節內分泌和內臟功能,從而改善情緒變化;通過刺激大腦皮層,引起腦波變化,調節腦功能狀態,從而改善大腦功能,提高認知功能;另外,還可以通過刺激腦干網狀結構,對聲景刺激迅速做出反應,以治療睡眠障礙,集中注意力[18]。
2.1.2 生理指標改變
聲景能夠影響人們的生理狀態,研究表明,自然聲音降低了心率、呼吸頻率和呼吸深度,同時增加了γ波、心率變異性、α腦電圖和β腦電圖的幅度[19]。心率是自主神經系統激活的主要指標,而聲景可影響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達到調節心率的效果。聲音環境條件下的呼吸速率值有所增加,強調了與聲音環境暴露相關的外周神經系統的活動過程[20]。已有研究顯示,某些聲音可以降低心率和血壓,從而減輕焦慮和壓力[21?22]。聲景療愈通過調節這些生理參數,有助于改善個體神經精神癥狀。
2.2 心理方面
聲景療愈通常使用自然、舒緩的聲音,如大自然的聲音、輕柔的音樂等。這些聲音降低了皮膚電導水平、交感神經活性和情緒喚醒度,引發人們的情感共鳴,促進正向情緒,緩解緊張和焦慮。同時,聲景感知對個體情緒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聲景與環境的一致性越高,心理反應越積極。情感狀態的改善有助于緩解神經精神癥狀,并提高認知功能[23?25]。
3" 應用現狀
3.1 改善大腦功能,提高認知水平
癡呆癥病人由于身體和認知功能下降,對聲音處理能力較差,這使得他們對有害的聲音高度敏感[26]。而不良聲景與精神行為癥狀群(neuropsychiatric symptoms,NPS)的出現具有較大關系,減少響亮和不需要的聲音(噪聲)是管理癡呆癥行為和心理癥狀的重要策略[27]。彭朝暉[8]通過對27例老年癡呆癥病人進行連續3個月的聲景干預以觀察病人干預前后在認知、情緒與行為方面的變化,旨在研究符合老年癡呆癥病人聲感知特點下的聲景干預對病人的輔助療愈效果。結果表明,干預組病人在不穩定的神經精神癥狀量表(CNPI)評分、妄想癥狀等方面相對于對照組產生顯著改善。可見,聲景干預能輔助改善癡呆癥病人神經行為癥狀。Nagahata等[28]對14例患有癡呆癥的老年人通過回憶的聲音類型進行調查,作為改善病人聲音環境的第一步,研究人員通過向老年人提供象聲詞作為回憶聲音的鑰匙,讓病人從每個象聲詞中講述自己的想象,通過聲景設計,使健忘的病人回憶起了很多過去的事情。這表明聲景療愈可以輔助提高病人的回憶能力。Kosters等[29]使用一款移動聲景評估和錄音技術的應用程序MoSART+,通過對110例癡呆癥居民進行為期15個月的集群隨機試驗,觀察精神行為癥狀群嚴重程度、生活質量、精神藥物使用情況、員工工作滿意度等指標,結果表明,通過MoSART+聲景意識干預可有效減少居住在療養院內患有癡呆癥居民的神經精神癥狀。并且,MoSART+致力于提高護理人員的意識,護理人員有權討論和調整聲景,以改善居民的福祉。
3.2 改善紊亂情緒,提高睡眠質量
聲景感知對個體情緒具有正向預測作用[30]。Bautrant等[14]通過對聲光環境進行改造以改善病人抑郁、焦慮、激越等紊亂情緒與行為癥狀。彭朝暉[8]研究表明,進行聲景干預的老年癡呆癥病人的易激惹/情緒癥狀、夜間行為紊亂癥狀、激越/攻擊行為相對于對照組下降。Lin等[16]通過對病人進行安撫性的音樂,觀察病人紊亂行為與情緒的療愈效果。Lin等[31]對6所癡呆癥護理中心的28例受試者進行白噪聲干預,參與者在4周內每天16:00—17:00接受20 min的白噪聲,包括海洋、雨、風和流水聲,結果表明,白噪聲作為一種簡單、方便和非侵入性的干預措施,可以改善癡呆癥老年人的躁動行為。Janus等[27]通過納入35篇文獻進行系統評價,指出高強度聲音與夜間睡眠減少和躁動增加有關。由此可見,護士在日常工作中也需優化工作流程、減少不必要的操作、降低醫療器械噪聲,給病人提供優質的睡眠環境,提高睡眠質量。
3.3 緩解心理壓力,減少激越行為
聲景療愈可以有效緩解普通人的心理壓力。Annerstedt等[32]研究表明,自然聲景和壓力恢復之間存在潛在的機制聯系。一般來說,聲景與主觀評價和客觀生理反應顯著相關,特別是在暴露于聲音刺激的1 min內。研究發現,在進行聲景療愈1 min后測量生理指標,除腦電圖α反應性外,多種生理指標均發生變化,尤其是自然聲降低了心率、呼吸頻率及深度,提高了γ波幅度、心率變異性、腦電圖α反應性、腦電圖β反應性,通過調節生理指標,有助于緩解心理壓力[15]。Medvedev等[33]調查了聲景對壓力源和休息一段時間后獲得生理測量的影響,并指出緩解壓力和休息期間的自主神經功能會受到聲景干預的影響。De La Rubia Ortí等[34]使用音樂療法對25例輕度阿爾茨海默病病人進行干預,結果表明,該療法的應用降低了病人壓力水平,減輕了抑郁和焦慮水平。病人在面對護士操作時,同樣會因聲音的特性及周圍環境產生不同程度的壓力。因此,護理工作者在臨床工作中應通過注重自身聲音的調控,調整照明等方式以降低病人在操作過程中的心理壓力,提高病人的舒適度。
4" 展望
4.1 積極開展聲景療愈大樣本研究
目前,國內對于癡呆癥病人聲景療法的干預措施相對較少,并且缺乏多中心、大樣本的干預研究,循證醫學薈萃分析也較為稀缺,導致其最佳治療方案無法明確,從而阻礙了聲景療法的發展。因此,需開展更多高質量的大樣本、多中心和跨學科融合的研究,以證實聲景療法在癡呆癥病人非藥物干預中的療效,并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持。
4.2 增加開展聲景療愈的環境和人群
目前,大部分關于聲景干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養老院和療養院,這可能是因為癡呆癥是一種慢性病,需要長期護理。為了保證病人獲得可及和支持性的護理,并且不浪費醫療資源,大部分病人選擇居住在療養院。與此同時,療養院旨在為老年人提供全天24 h監督的住宿、膳食、個人護理需求幫助以及其他專門服務,更符合癡呆癥病人的需求。研究人員可以擴大聲景干預研究的范圍,針對其他環境和更多病人群體進行研究,關注不同疾病病人對聲景的個性化需求,以加快聲景療愈應用的進程。
4.3 完善聲景療愈規范和標準
當前,國內尚未建立科學、嚴謹的聲景療愈行業規范且聲景干預指南缺失,導致結果存在一定誤差。同時,聲景療愈需要進行適當的聲音設計和環境改造,以營造治療環境,這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實施難度較大,成本較高。為推動聲景療愈的應用,需要加強宣傳和教育,提升公眾對聲景療愈的認知和理解,加強對護理人員聲景療愈知識培訓。此外,還需要加強研究與實踐的合作與交流,建立規范與標準,推動聲景療愈的發展。
4.4 開展跨學科團隊合作研究
目前,聲景療愈在醫學領域應用相對較少,主要原因與醫護人員各專業之間學科知識了解不足有關。因此,可通過多學科團隊合作,將建筑學、醫學、護理學人才進行充分融合,綜合利用各學科的專業知識和方法,加強研究的全面性和準確性,深入探索聲景療愈的機理和效果,優化實踐應用,提高其可信度和應用價值,研究結果更容易被廣泛接受和應用于臨床研究中。
5" 小結
聲景療愈作為一種非藥物干預手段,被視為癡呆癥病人長期護理的多種策略之一,其對癡呆癥病人治療的有效性已得到了廣泛認可,但嚴謹性和科學性有待進一步提升。需要行業標準和指南。目前國內有關聲景療愈的干預研究相對較少,可靠的多中心、大樣本的隨機對照研究不足,對聲景療愈應用成效的研究受到限制,并且缺乏更多患病人群和生活環境的干預實驗。因此,國內外學者應加強跨學科學術合作交流,不斷完善聲景療愈的應用機制和加強干預方式創新,開展在更多環境和群體中進行聲景干預研究,更好地促進聲景療愈在癡呆癥病人中的應用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曦,管成果,王婧,等.癡呆癥患者預立醫療照護計劃干預策略的研究進展[EB/OL].(2023-11-07)[2024-01-1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QKYX20231103004amp;dbname=CJFDamp;dbcode=CJFQ.
[2]" 王鑫源,劉艷麗,周麗君,等.雙重任務測試在癡呆癥病人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23,37(2):247-251.
[3]" REN R J,QI J L,LIN S H,et al.The China Alzheimer report 2022[J].General Psychiatry,2022,35(1):e100751.
[4]" JOHNSON J C S,MARSHALL C R,WEIL R S,et al.Hearing and dementia:from ears to brain[J].Brain,2021,144(2):391-401.
[5]" 吳韜,方媛媛,錢瑞蓮.共享決策在嚴重精神障礙患者中的應用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22,57(18):2205-2211.
[6]" 姚紫嫣,李春明,王靜怡,等.基于聲景的生物多樣性評估方法研究進展——基于文獻計量分析[J].生態學報,2024,44(5):2187-2197.
[7]" 李亨,謝輝,葛煜喆.大型綜合醫院室外空間聲景評價[J].風景園林,2021,28(4):71-77.
[8]" 彭朝暉.老年精神科聲環境特征及聲景療愈老年癡呆患者的效益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22.
[9]" ALETTA F,KANG J,AXELSSON ?.Soundscape descriptors and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developing predictive soundscape model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6,149:65-74.
[10]" 李國棋.聲景研究和聲景設計[D].北京:清華大學,2004.
[11]" 鄧智驍.病房聲環境對病人及醫護人員的影響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20.
[12]" KAPLAN S.The restorative benefits of nature:toward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1995,15(3):169-182.
[13]" ULRICH R S,SIMONS R F,LOSITO B D,et al.Stress recovery during exposure to natural and urban environment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1991,11(3):201-230.
[14]" BAUTRANT T,GRINO M,PELOSO C,et al.Impact of environmental modifications to enhance day-night orientation on behavior of nursing home residents with dementia[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Directors Association,2019,20(3):377-381.
[15]" ZHAO W,LI H Y,ZHU X,et al.Effect of birdsong soundscape on perceived restorativeness in an urban park[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20,17(16):5659.
[16]" LIN T H,LIAO Y C,TAM K W,et al.Effects of music therapy on cognition,quality of life,and neuropsychiatric symptoms of patients with dementia: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Psychiatry Research,2023,329:115498.
[17]" ERFANIAN M,MITCHELL A J,KANG J,et al.The psychophysi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soundscape:a systematic review of empirical literature and a research agend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19,16(19):3533.
[18]" ASCONE L,KLING C,WIECZOREK J,et al.A longitudinal,randomized experimental pilot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irborne infrasound on human mental health,cognition,and brain structure[J].Scientific Reports,2021,11(1):3190.
[19]" ZHU Y,WENG Y,FU W,et al.Effects of soundscape perception on health benefits of forest parks:a case study of Fuzhou National Forest Park[J].Scientia Silvae Sinicae,2021,57(3):9-17.
[20]" GOMEZ P,DANUSER B.Affective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environmental noises and music[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2004,53(2):91-103.
[21]" KONG P R,HAN K T.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soundscapes:a systematic review of 25 experiments in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literature[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24,929:172197.
[22]" SUN Y,LI F,HE T,et al.Physiological and affective responses to green space virtual reality among pregnant women[J].Environmental Research,2023,216:114499.
[23]" 翁羽西,朱玉潔,董嘉瑩,等.校園綠地聲景觀對情緒和注意力的影響——以福建農林大學為例[J].中國園林,2021,37(2):88-93.
[24]" 許曉青,莊安頔,韓鋒.主導音對自然保護地聲景感知情緒的影響——以武陵源世界遺產地為例[J].中國園林,2019,35(8):28-33.
[25]" ZHU Y,WENG Y,SUN D,et al.Impact of soundscape on restorative benefits of nature and urban environment[J].Building Science,2021,37(2):63-76.
[26]" BABISCH W,PERSHAGEN G,SELANDER J,et al.Noise annoyance--a modifier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noise level 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3,452:50-57.
[27]" JANUS S I M,KOSTERS J,VAN DEN BOSCH K A,et al.Sounds in nursing homes and their effect on health in dementia:a systematic review[J].International Psychogeriatrics,2021,33(6):627-644.
[28]" NAGAHATA K,FUKUSHIMA T,ISHIBASHI N,et al.A soundscape study:what kinds of sounds can elderly people affected by dementia recollect?[J].Noise amp; Health,2004,6(24):63-73.
[29]" KOSTERS J,JANUS S I M,VAN DEN BOSCH K A,et al.Soundscape awareness intervention reduced neuropsychiatric symptoms in nursing home residents with dementia:a cluster-randomized trial with MoSART+[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Directors Association,2023,24(2):192-198.
[30]" LEONTJEVAS R.Soundscape in nursing homes as a treatment strategy for challenging behavior in dementia?[J].International Psychogeriatrics,2021,33(6):553-556.
[31]" LIN L W,WENG S C,WU H S,et al.The effects of white noise on agitated behaviors,mental status,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n older adults with dementia[J].The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2018,26(1):2-9.
[32]" ANNERSTEDT M,J?NSSON P,WALLERG?RD M,et al.Inducing physiological stress recovery with sounds of nature in a virtual reality forest--results from a pilot study[J].Physiology amp; Behavior,2013,118:240-250.
[33]" MEDVEDEV O,SHEPHERD D,HAUTUS M J.The restorative potential of soundscapes:a physiological investigation[J].Applied Acoustics,2015,96:20-26.
[34]" DE LA RUBIA ORTí J E,GARCíA-PARDO M P,IRANZO C C,et al.Does music therapy improv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Alzheimer's patients?[J].J Altern Complement Med,2018,24(1):33-36.
(收稿日期:2024-04-15;修回日期:2025-03-10)
(本文編輯 曹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