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球家禽養殖業病害頻發以及抗藥性問題不斷加劇的當下,環境管理在禽病防控方面占據著關鍵地位。優化環境管理已成為增進家禽健康水平、削減疾病滋生、確保食品安全的重要途徑。本文通過闡述養殖業科學的環境管理策略,力求降低疾病傳播概率,進而提升養殖效率與經濟效益,助力家禽養殖業穩健發展。
關鍵詞:家禽;養殖;環境管理;疫病防控
中圖分類號:S858.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1085(2025)04-0029-04
家禽養殖業在全球農業生產中占據著重要地位,隨著當前養殖規模不斷拓展、集約化水平的持續提升,疾病防控已然成為保障家禽健康及生產效益的關鍵。近年來,環境因素對家禽健康的影響力愈發凸顯,溫、濕度、空氣質量、衛生管理等直接關乎家禽免疫力與疾病易感性,更是在病原傳播、疾病暴發環節起著關鍵作用。優化環境管理不僅有助于提升家禽免疫力,還能有效減少疾病的發生與傳播。因此,本文著重闡述環境管理對于禽病防控的效用,分析不同環境管理措施對禽病控制的影響,并探討其未來的改進方向。
1" 環境因素與禽病的關系
1.1" 溫、濕度調控
溫、濕度是影響禽類健康的關鍵環境因素,不同的溫、濕度條件對禽類免疫系統及病原體的存活、傳播有不同的影響。溫、濕度調控得科學合理,能夠大幅度降低禽病的發病率。
首先,溫度調控可以有效避免高溫或低溫對禽類造成的應激反應。適宜的溫度能保持禽類的生理功能和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而過高或過低的溫度則容易引發熱應激或寒冷應激,從而降低禽類的抵抗力。具體而言,夏季高溫容易導致禽類體溫升高、食欲下降,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容易發生大腸桿菌等細菌引起的腸道疾病[1]。冬季低溫則容易引發呼吸道疾病,尤其是新城疫、禽流感等病毒性疾病。
濕度調控同樣重要。過高的濕度為霉菌的生長創造了有利條件,增加了霉菌毒素中毒的風險,特別是對雛禽的健康影響更大。濕度過低則會導致禽類呼吸道干燥,易感染空氣傳播的病原體。因此,養殖場應根據季節和地理環境,靈活調節溫、濕度,確保其在適宜范圍內。
1.2" 通風系統的設計
通風系統的設計和運行對禽病防控至關重要。良好的通風條件有助于保持舍內空氣流通,減少有害氣體的積聚,并降低病原微生物的傳播風險。通風不良的禽舍容易導致氨氣、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積聚,這些氣體會刺激禽類的呼吸系統,使其免疫力下降,從而增加疾病的發病概率。氨氣濃度過高會直接損害禽類的呼吸道上皮,誘發呼吸系統疾病,如氣囊炎、支氣管炎等,這些疾病常常為細菌性病原體的二次感染提供機會。此外,空氣不流通的環境容易導致濕氣積聚,加重霉菌、病毒及細菌的滋生,增加禽類感染的風險[2]。通過設計合理的通風系統,如排風扇、進風窗等設施,可以有效保持舍內空氣的新鮮度,減少病原體的滯留時間,從而降低疾病傳播的機會。
1.3" 衛生清潔與消毒管理
環境衛生清潔與消毒是預防禽病傳播的基礎性措施。禽舍內外的衛生管理直接影響到病原體的控制效果,定期的清潔和消毒有助于減少病原體在環境中的存活和傳播。清潔工作不僅包括日常的地面清掃、糞便清理,還應包括設備和設施的消毒,如飲水器、飼料槽、孵化設備等,尤其是在疫情高發期間,消毒工作尤為重要。禽舍的消毒管理應依據不同病原體的特性,選擇適當的消毒劑和消毒方法。常見的消毒方法包括物理消毒(如紫外線照射、熱水清洗)和化學消毒(如氯制劑、過氧乙酸等)。在消毒時,需確保每個角落都得到徹底清潔,尤其是雞舍墻壁縫隙、通風管道等容易被忽視的地方。
1.4" 糞污處理與污染控制
禽類糞便是許多禽病傳播的媒介,尤其是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病原體滋生的溫床,糞便處理不當會加劇這些病原體在環境中的傳播。因此,禽舍內外的糞污處理和污染控制是防控禽病的關鍵環節。糞污可以采用堆肥、發酵、污水處理等技術進行無害化處理。通過有效的糞污處理,不僅可以減少病原體的傳播風險,還能夠防止水源和空氣的污染。糞便中的病原體通過水源或空氣傳播到其他禽舍或外部環境中,造成大范圍的疫情暴發。通過合理的糞便存儲和處理方法,如將禽糞堆放在適當的地方進行發酵,可以有效降低病原體的存活率,從而減少疾病的傳播。
2" 環境管理方面存在的挑戰與不足
2.1" 資金和技術投入不足
溫濕度調控、通風系統的建設、清潔消毒設備的購置、糞污處理設施的建設等都需要一定的資金和技術投入。然而,在實際生產中,尤其是對于資金和技術相對薄弱的養殖場,環境管理的投入往往不足,導致環境衛生條件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尤其是在經濟壓力較大的地區,養殖場往往無法負擔高效的環境管理系統產生的高額費用,從而影響禽病防控效果。
2.2" 環境條件的復雜性和多變性
不同地區的氣候、季節、地理條件差異較大,溫濕度、風速、降水等環境因素會隨時變化。在冬季,低溫和較高濕度的環境會促進霉菌和病毒的存活;夏季,高溫則容易引發熱應激和細菌性疾病。在這些復雜多變的環境條件下,養殖場必須根據季節和氣候的變化,及時靈活調整環境管理措施,才能有效防控禽病。然而,許多養殖場因缺乏對環境變化的預見和應對能力,導致環境管理措施的執行不夠靈活有效。
2.3" 環境監測技術的不完善
雖然現代化的環境監測技術在許多養殖場中得到了應用,但總體而言,環境監測技術仍然不夠普及和完善。許多養殖場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環境監測系統,缺乏實時監控禽舍內的溫濕度、氨氣濃度、空氣質量等關鍵指標的設備,這使得管理人員難以準確掌握禽舍內的環境狀況,導致環境管理措施的執行不夠及時和精準。例如,氨氣濃度過高可能不會立刻顯現其影響,在缺乏實時監控的情況下,這些問題可能被忽視,從而影響禽類的健康和免疫能力。
2.4" 糞污處理與污染控制的難度
禽類糞便的處理與污染控制是禽病防控中的關鍵環節。盡管已有許多糞污處理技術,如堆肥、發酵、沼氣處理等,但在實際操作中,許多養殖場在糞污處理方面仍面臨困難。首先,糞污積存和處理設施的建設需要較高的投資,許多養殖場因資金不足而無法建立完善的糞污處理系統;其次,糞污中的病原體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等,易通過空氣、飲水或土壤傳播,若處理不當,可能成為傳染源,加劇禽病的傳播。此外,許多養殖場對于糞污資源化利用的技術了解不多,未能充分利用糞污進行肥料生產或能源轉化,從而造成資源浪費和污染。
2.5" 養殖密度與環境管理的矛盾
隨著禽類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養殖密度不斷增加,導致環境管理面臨更大的壓力。在高密度養殖環境中,病原體的傳播速度加快,禽類應激反應更為嚴重,免疫力下降,從而提高了疾病的發生率。然而,在高密度養殖環境下,環境管理的效果,往往受到空間和資源的限制。養殖密度過高會使得通風、溫濕度調控等措施的效果大打折扣,也會使得衛生清潔和消毒工作的難度加大。因此,如何在高密度養殖條件下實現有效的環境管理,減少禽病發生,成為當前禽類養殖中亟待解決的難題。
3" 環境管理在禽病防控中的未來趨勢與發展方向
3.1" 智能化與自動化環境管理
隨著物聯網(IoT)、人工智能(AI)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環境管理將在未來趨向智能化和自動化[3]。智能化設備將能夠實時監測禽舍內的溫濕度、空氣質量、氨氣濃度、光照強度等關鍵環境參數,并自動調節通風、溫控和濕度系統。通過大數據分析,養殖場能夠提前預警環境變化,自動優化環境參數,減少人為失誤,確保禽類的生長環境始終處于最優狀態,從而有效防控疾病的發生。例如,利用傳感器和無線網絡技術,養殖場可以實時獲取禽舍內的環境數據,系統可以根據數據變化自動調整溫濕度、通風速率等參數,優化空氣流通,保持空氣清新,減少病原體的存活和傳播。這種智能化的管理方式將大大提高禽病防控的效率和精準度。
3.2" 精準環境監測技術的普及
未來,環境監測技術將更加精準,能夠更細致地監測空氣中的病原體、氣體濃度的微小變化。例如,基于生物傳感器的空氣質量,監測設備將能夠實時檢測到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從而實現早期預警。同時,結合人工智能算法,系統能夠根據環境監測數據預測禽舍內可能發生的疾病,并及時采取相應的防控措施。精準環境監測,不僅能夠幫助管理人員及時掌握禽舍內的環境狀況,還能為研究人員提供大量數據支持,助力禽病防控研究和疾病模式的預測。未來,環境監測技術的普及將大幅度提高禽病防控的準確性和效率。
3.3" 可持續綠色養殖技術的推廣
隨著環保意識的提升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普及,未來環境管理將在綠色養殖方面持續發力。可持續綠色養殖,不僅強調環境保護,還注重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在禽病防控中,綠色養殖將通過減少抗生素的使用、優化飼料配方、改進污水和糞污處理技術,減少環境污染和病原體傳播[4]。例如,采用先進的糞污處理技術,將禽類糞便轉化為有機肥料或能源,減少病原體通過糞便污染環境的風險。通過綠色環保養殖,減少病原體的環境負荷,促進禽類的健康生長,從而有效降低禽病的發生和傳播。
3.4" 個性化、定制化的環境管理解決方案
隨著養殖場規模的不斷變化和不同地區環境條件的差異,未來環境管理將趨向個性化和定制化。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養殖規模、生產模式和疾病特點都可能對環境管理措施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環境管理解決方案將根據具體的養殖場特點進行定制,以實現更高效的禽病防控。一些大型養殖場,可能需要定制化的自動化控制系統,而小型養殖場則可能更需要低成本、簡單易操作的環境監控解決方案。同時,針對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定制化的環境管理方案將使禽舍內的溫濕度、氣體濃度等參數保持在最適宜禽類生長的范圍內,從而有效減少疾病發生的概率[5]。
3.5" 跨學科協作與綜合防控
未來,環境管理與禽病防控的結合將更加注重跨學科的協作。環境管理不僅僅是單純的物理或技術問題,它與動物醫學、生態學、微生物學等多個學科密切相關。為了有效防控禽病,未來的環境管理將加強與疾病預防、病原監測、免疫管理等方面的協調合作,形成一個綜合防控體系。可在精準監控環境條件的同時,結合疫苗接種、免疫策略以及病原體監測等手段,形成多層次、多維度的防控體系。通過多學科的協作,養殖場能夠及時發現潛在的疾病風險,并采取相應的環境管理措施進行預防和控制,從而提高禽病防控的整體效果。
參考文獻:
[1]" 孟春輝.熱應激對家禽生產性能的影響及改善措施[J].中國畜牧業,2024(13):61-62.
[2]" 郝云.蛋雞養殖中的環境控制與管理[J].家禽科學,2024,46(7):125-128.
[3]" 王亞明,耿丹娟.智能物聯網在家禽養殖場生物安全中的應用[J].中國禽業導刊,2023,40(8):30-32.
[4]" 王春蘭.家禽綠色養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當代畜牧,2024(3):122-124.
[5]" 蘇麗云.家禽養殖環境管理技術研究[J].鄉村科技,2023,14(2):101-104.
收稿日期:2024-11-25
作者簡介:翟小杰(1982—),從事疫病控制與管理工作,E-mail:257864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