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鴨細小病毒病嚴重危害養鴨業的健康發展,其病原體是鴨細小病毒。該病主要通過垂直傳播與水平傳播,多感染雛鴨,在潮濕多雨季節以及飼養管理不善、環境衛生差的鴨場更易出現?;疾▲啎霈F生長發育受阻、繁殖性能下降及神經癥狀等情況,給養殖戶造成較大經濟損失。本文將著重從鴨細小病毒病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防治措施這三個方面展開闡述,以期為養鴨業的健康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鴨細小病毒?。涣餍胁W;臨床癥狀;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S858.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1085(2025)04-0052-04
1" 前言
鴨細小病毒病是一種由鴨細小病毒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具有急性和高傳染性特點,主要引起雛鴨的發病和死亡。鴨群一旦感染,則很快在養殖場內進行傳播,為鴨的養殖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我國首次發現鴨細小病毒病是在20世紀80年代,后在法國也發現該病,我國臺灣省曾發生嚴重的鴨細小病毒病,許多品種的鴨在此疫病中受到影響,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1]。鴨細小病毒屬于細小病毒科的一種,是一種單鏈DNA病毒,該病毒的病毒粒子直徑一般在20~25 nm之間,其穩定性較高,可在多種環境條件中存活、繁殖,對酸、堿、冷、熱等各個環境因素的抵抗力特別強,所以其在養殖場傳播的速度和風險都比較高。鴨細小病毒病特別是對3周齡內的雛鴨致死率很高,在近些年養殖業的發展中已經成為鴨養殖中最嚴重的疾病之一。因此,正確的防控和治療該病,對養殖戶來說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本文將重點闡述該病發病癥狀、傳播途徑,從養殖的各項細節入手,探索更恰當的飼養管理手段,以幫助養殖戶更好了解、應對和降低養殖經濟損失。
2" 病原學
鴨細小病毒是已知的最小且最簡單的DNA病毒,病毒粒子直徑約為20~25 nm,主要由32個相互之間獨立的殼粒組成,表現為一個二十面體對稱的球狀物質[2] 。鴨細小病毒球體表面一般沒有囊膜包裹,在電鏡下可以觀察到該病毒的形態,有的是結構完整的實心病毒粒子,內部含有核酸;有的是結構不完整的空心病毒粒子,其內部不含有核酸。鴨細小病毒具有高穩定性,能在多種環境中存活,對理化因素抵抗力較強,正是這種特點使它具有高傳播性。鴨細小病毒具有低溫穩定性和高溫敏感性,可以在-20 ℃以下長期存活,在56 ℃以上環境中存活時間短,65 ℃條件下僅可存活30 min,因此夏季高溫季節傳播風險相對較低。同時,在不同濕度條件下,鴨細小病毒的穩定性較好,在40%~70%濕度時存活時間最長,故在多雨季節或者常年較潮濕的地方更要重視起來。鴨細小病毒耐酸能力也特別強,在pH值3左右的環境下依然能很好地存活。對酒精、氯仿、碘伏和0.5%苯酚等多種消毒藥物不敏感,對紫外線照射比較敏感,但對紫外線的抵抗力要比其它病毒強[3] 。使用消毒劑消毒時,養殖場要注意選擇有效的消毒方法和氧化劑類消毒劑等,提高消毒效果。該病毒的一大理化特性是可以凝集黃牛的精子,但不會與其它動物的紅細胞等發生凝集反應,因此,可以利用這一點對鴨細小病毒進行鑒定。
3" 流行病學
鴨細小病毒病主要的傳播方式有兩種,即水平傳播和垂直傳播。水平傳播指鴨細小病毒通過空氣、水、飼料以及飲食的器具等互相傳染,主要經消化道傳播;病毒也可存活于病鴨的排泄物和分泌物上。此外,垂直傳播也是一種重要的傳播途徑,即病鴨通過種蛋傳給后代,這進一步增加了鴨群感染概率。鴨細小病毒病的發生具有一定的季節性,通常在春季和秋季高發,特別是在每年的10月份至次年的4月份更為流行[4],這主要與該時間段的氣候變化、飼養管理不到位等因素有關。夏季光照時間長,養殖場溫度偏高,紫外線也更強,可以有效抑制鴨細小病毒的存活和繁殖,因而發病率減少。寒冷季節,該病毒的存活率高,鴨群抵抗力偏低,鴨舍門窗緊閉造成空氣流通不暢,給病毒的入侵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
鴨細小病毒的流行范圍很廣且傳播速度很快。該病毒具有年齡特異性,對雛鴨的感染率和危害更大,特別是對1~3周齡雛鴨致死率可達到50%以上。隨著日齡增長,鴨只對該病的抵抗力也逐漸升高。1月齡以上的病鴨,主要表現為食欲下降,飼料利用率低,但不會造成神經癥狀和死亡。不過,不管是感染雛鴨還是成年鴨,都會增加養殖成本和淘汰率,給養殖場帶來經濟損失,因此在各個養殖階段,養殖戶都應重視,仔細防范,做好提前預防和及時治療措施。
4" 臨床癥狀
鴨群經細小病毒感染后,通常會有5~10 d左右的潛伏期;待臨床癥狀包括精神不濟、吞咽困難、食欲降低、嗜睡、生長發育停滯以及腹瀉、產黃白色稀便等主要癥狀出現后,病程會維持3~7 d。不同日齡的鴨群感染鴨細小病毒,引起的感染率和死亡率也大有不同,3周齡以下的雛鴨最高死亡率可達80%。大部分雛鴨在患病后還會表現為行走困難、足部軟弱和脛骨骨折,持續5~7 d后雛鴨失去行走能力。患病雛鴨也會出現喙部發育不良或喙部截斷,導致無法進行采食,因營養攝入不足導致其生長緩慢、骨骼肌退化,變成僵鴨[5]。3周齡后的鴨子感染細小病毒后,死亡率會大大降低,正常的生長發育受到影響,鴨群中生長不良鴨和矮小鴨的比例升高,生產性能降低,經濟價值降低。剖檢后,可以看到病鴨腸道疾病明顯,腸黏膜有炎癥并伴有出血,嚴重患病時可見到腸黏膜脫落;病鴨心臟呈圓形,心臟壁松弛,心肌內膜有出血點;肝臟發炎、腫大,胰腺腫大且內有壞死的白色斑點;部分病鴨腿部肌肉蒼白無血色,骨骼肌質量大大減少,胸肌和腿肌表面也有出血點。
5" 防治措施
5.1" 加強飼養管理
鴨群在受到應激或者外界的冷熱溫度變化刺激的時候,免疫力降低,大大增加感染細小病毒的概率。因此,做好日常的飼養管理工作,重視養殖的每個環節,對預防鴨細小病毒病的發生有重要作用。首先,提升養殖環境的衛生水平,是控制疫病傳播的核心措施。具體實踐中,養殖場需定期實施徹底的清潔和消毒作業,清潔與消毒的范圍應涵蓋禽舍、飲水系統、飼料容器、隔離病區以及員工活動區等,目的是消滅養殖區域內的病原微生物,切斷病原傳播的途徑。同時,還需重視對養殖設施和清潔機械的保養與修復,保證其高效運作,這樣既減輕了工作人員的負擔,又有效控制了病原體的繁殖和擴散速度[6];其次,強化養殖場內的生物安全防護措施,有助于減緩疫病的傳播速率,并限制其傳播范圍。為提升養殖場內部管理質量,應針對養殖場的實際養殖規模和疫病控制需求,適當調整養殖密度,防止過度擁擠,以降低疾病傳播的可能性;引入新種鴨時,必須嚴格執行隔離和消毒程序,避免混合飼養。對新引進的種鴨進行血清學檢測,并對種蛋、孵化室及育雛室進行徹底消毒,可以有效遏制疾病的傳播;再次,精細的飼養管理對于預防此病至關重要。優化養殖場的內部養殖條件,確保養殖場內溫度、濕度及通風等關鍵環境指標處于理想狀態,這有利于增強鴨只的免疫力,提升其抗病毒能力。在日常喂養中,為鴨群提供營養全面的優質飼料,并在飼料中增添各類維生素與礦物質,以增強其免疫能力。采取分區飼養策略,將處于不同生長階段、不同品種的鴨子分開喂養,降低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5.2" 疫苗接種
疫苗接種是防控鴨細小病毒的關鍵措施。在實施疫苗接種過程中,注射的時機和劑量是影響疫苗接種效果的關鍵因素。一般在鴨成長至7~35日齡時進行疫苗接種,并依據鴨只的生長狀況及抗體檢測數據,制定合適的疫苗強化免疫方案,確保鴨只擁有較強的免疫力。疫苗的劑量應根據疫苗的種類、養殖場的具體環境及季節變化等多種因素進行適度調整[7]。此外,還要關注注射位置和方式等接種細節。針對病雛鴨采用抗體中和療法進行干預,依據病情的輕重,肌肉注射1~1.5 mL,通常在24 h內可見癥狀有所緩解。目前,市面上尚未有針對鴨細小病毒的特異性商品化疫苗,但有研究人員成功研發出針對“大舌病”和“侏儒癥”的候選滅活疫苗。經試驗驗證,對鴨群進行該候選疫苗的免疫接種后,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鴨細小病毒在鴨群體內的感染與復制進程。這一成果意義重大,為未來鴨細小病毒病的免疫預防與控制工作筑牢關鍵基礎,有望推動相關商品化疫苗的研發與應用[8]。
5.3" 治療措施
在觀察到雛鴨感染細小病毒的情況后,應迅速采取措施,將患病鴨與健康鴨隔離飼養。對病鴨進行皮下注射,使用細小病毒高效免疫血清,每只鴨用量為2~3 mL,并輔以抗生素療法,以預防次生感染的發生。同時,在飲用水中添加乳酸諾氟沙星,每15 kg水加入1 g藥物,持續用藥3~4 d;并且把清瘟敗毒散混合于飲水中,供鴨群飲用。對于健康的番鴨,則需緊急注射1 mL的卵黃抗體以作預防[9]。使用10%聚維酮碘,按1:3 000的比例稀釋,用于鴨群的日常消毒,每日2次,持續消毒5 d。對病鴨周邊環境的潛在污染區域,采用3%氫氧化鈉溶液進行噴霧處理。飼養及飲水工具需在0.4%過氧乙酸溶液中浸泡,徹底刷洗后用清水沖洗,并控干以備再用。病鴨尸體應深埋、覆蓋生石灰,以實現無害化處理。對雛鴨細小病毒病的防治工作,需著重加強生物安全舉措,并定期在飼料中添加中草藥和益生菌等保健性藥物,增強免疫力。
中草藥的復合療法常被用來治療鴨細小病毒病。黃連解毒湯主要由黃連、黃芩、黃柏等藥材構成,具備清熱解毒、抗擊炎癥的功效,能有效地對抗由病毒引發的炎癥,緩解鴨細小病毒病所導致腸道黏膜炎癥,推動腸道組織的再生與康復[10]。其他中草藥方劑,如選擇連翹、板藍根、蒲公英和荊芥各120 g,經過混合研磨處理后摻入病鴨飼料內,以便肉鴨在采食的同時攝取到藥物。病情較重且不能自主進食的病鴨,可取適量穿心蓮、白頭翁、金銀花和山梔子,水煎后灌服給病鴨,每次約5 mL,每天4次,持續一周,能有效緩解病鴨的癥狀,盡快助其恢復健康。使用連翹、山梔子、大青葉、黃柏和黃芩各40 g,金銀花與板藍根各50 g,加水煎煮后給病雛鴨灌服,連續3 d后,能夠明顯改善雛鴨的病情[11]。
6" 小結
加強鴨細小病毒病的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癥狀觀察及防治措施的研究,對于有效防控此病至關重要。養殖戶務必高度重視疫苗接種工作,將飼養管理精細化、高效化和合理運用有效藥物治療手段,多管齊下,以此降低鴨細小病毒病的發生概率,阻斷其傳播風險。與此同時,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應當加大對養鴨行業的監管力度,通過開展培訓、宣傳等活動,切實提升養殖戶的疫病防控意識,從而全方位保障養鴨業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趙宗偉,馬啟祿,王鶴童,等.番鴨細小病毒病研究進展[J].中國動物檢疫,2023,40(9):76-81.
[2]" 卞國志,馬海彬,羅夢萍,等.新型鵝細小病毒研究進展[J].中國動物傳染病學報,2019, 27(4):102-107.
[3]" 王正一,李晴晴,黃俊霖,等.一例鴨源鵝細小病毒感染的診斷[J].廣西畜牧獸醫, 2022(7):179-181.
[4]" 張洪艷.鴨新型鵝細小病毒病的診斷及防控措施[J].家禽科學,2024,46(9):99-102.
[5]" 沈思思.番鴨細小病毒病的診斷與防治[J].家禽科學,2022(7):71.
[6]" 張湖濱.鴨細小病毒病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防治措施[J].吉林畜牧獸醫,2024,45(9):76-78.
[7]" 陳仕龍,陳少鶯,林鋒強,等.番鴨主要病毒病及其防控要點[J].中國家禽,2015(1):71-72.
[8]" 汪宏才,馬瑤,商雨,等.水禽細小病毒疫苗研究進展[J].湖北農業科學,2022(12):20-24.
[9]" 高文岐.番鴨養殖技術要點及番鴨細小病毒病的防治[J].家禽科學,2023,45(3):47-48.
[10]" 高海龍.鵝細小病毒病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實驗室診斷與防控[J].現代畜牧科技, 2021(4):90-91.
[11]" 吳娟,盧梁萍,戴銀,等.番鴨細小病毒病和鵝細小病毒病的特征和防控[J].畜牧與飼料科學, 2017(8):100-102.
收稿日期:2024-10-14
作者簡介:韋香芝(1973—),主要從事動物檢疫工作,E-mail:yhc2022060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