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學科項目化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樣態,在義務教育階段得到廣泛應用,然而其評價體系存在主體單一、目標偏頗、樣式匱乏、功能薄弱等缺陷。實施學科項目化學習表現性評價可有效改善此狀況。學科項目化學習表現性評價應遵循“教學評一體化”原則,以素養為核心,開發目標定位、任務設計、維點確定、標準共識、量表編制、評價賦分六階評價路徑。通過預先知曉、全程參與、有效激勵等策略實施學科項目化學習表現性評價,促進師生明確“在哪里”“去哪里”,思考“如何走”,以及潛心“邁步走”,最終實現核心素養的提升。文章以“自制溫度計”項目為例,具體闡述“教學評一體化”視域下的學科項目化學習表現性評價的實施方法。
[關鍵詞]學科項目化學習;表現性評價;教學評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 " G633.7" " "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5)05-0041-04
項目化學習是國際應用廣泛的一種教學方法,21世紀初被引入我國基礎教育領域。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項目化學習開始了本土化設計與實踐,并逐漸形成了理論體系,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學科項目化學習作為項目化學習中的一種樣態,與基礎課程體系相契合,在義務教育階段得到廣泛應用。然而,其評價體系卻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一、學科項目化學習評價現狀
(一)評價主體單一
學科項目化學習讓課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其評價方式,仍以教師“自上而下”的評價為主。教師評價占主導地位,“一言堂”的現象并未得到明顯改變。同時,學生自評和同伴互評在日常教學中十分缺失。
(二)評價目標偏頗
在學科項目化學習中,評價目標多側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不夠契合。
(三)評價樣式匱乏
在學科項目化學習的評價實踐中,大多采用口頭評價和紙筆測試這兩種傳統方式,評價樣式顯得單一且匱乏。
(四)評價功能薄弱
在日常教學中,評價主要起到了診斷的作用,簡單地將學生分為“對或錯”“優或差”,而未充分發揮評價對教與學的導向和改進作用。
二、表現性評價與學科項目化學習的耦合關系
為解決學科項目化學習評價中的問題,推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筆者遵循“教學評一體化”原則,設計了表現性評價。通過將評價與教學活動相結合,構建了以素養為導向的綜合評價體系,充分發揮了評價的診斷、導向和改進作用。
表現性評價與學科項目化學習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其耦合性主要體現在學評目標、多元主體、學評樣式和學評功能四個方面(如圖1)。
(一)學評目標的耦合
學科項目化學習以解決真實問題為核心,旨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這一目標與表現性評價追求的培養高階思維、提升問題解決能力的目標相契合。
(二)多元主體的耦合
學科項目化學習始于教師創設的情境,經過學習者的思辨及同伴間的合作,最終在教師的智慧指引下,實現真實問題的解決。這一過程中,自評、互評、師評等多元評價主體的參與,與表現性評價中的多元評價理念相匹配。
(三)學評樣式的耦合
學科項目化學習是“基于真實情境,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樣式,這與表現性評價“依托表現性任務,評定學習者的行為表現水平”的評價樣式高度一致。
(四)學評功能的耦合
學科項目化學習涵蓋了方案設計與遴選、科學探究與實踐、同伴交流與反思等多種能力。這些能力在作品創作、創意物化及優化迭代等過程和結果中充分展現,成為以證據為導向的表現性評價的重要依據。同時,表現性評價不僅診斷學生的學習狀況,還通過反饋和優化機制,促進學生的學習,實現“學”與“評”相輔相成、動態互動。
三、學科項目化學習表現性評價的設計與實施
(一)設計路徑:進階·六級
學科項目化學習表現性評價應遵循“教學評一體化”原則,以素養為導向,分六步逐級進階(如圖2)。
1.一階:目標定位
學科項目化學習表現性評價應基于“教學評一體化”理念,明確目標定位。設定目標時需綜合考慮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和學情,與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相契合。
2.二階:任務設計
在實施學科項目化學習表現性評價時,教師應根據評價目標和教學內容,創設貼近現實的科學化情境,設置驅動性問題,引導學生完成任務,為評價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3.三階:維點確定
學科項目化學習的評價涉及多個維點,因項目而異,一般包括科學提問、方案設計、動手實踐、合作交流、反思迭代、成果展示等。教師應根據目標和任務,有計劃、有重點地確定評價維點。
4.四階:標準共識
學科項目化學習表現性評價能否導向并優化學生的學習,從而實現項目目標,關鍵在于學生是否有明確的學習方向。因此,在項目初期,需要讓學生明確高質量完成任務的標準。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問、思考、討論、查閱等途徑,引導學生達成共識,確立這些標準。
5.五階:量表編制
在已達成共識的“高質量完成任務標準”基礎上,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師生共同編制評價量表。該量表明確方向和標準,對學科項目化學習各要素的不同表現水平進行等級劃分,為后續的評價提供清晰、可靠的依據。
6.六階:評價賦分
在明確目標、任務、標準之后,學科項目化學習進入實操階段,表現性評價也隨之依據“證據”展開。教師采用“學生自評、同伴互評、教師評價”三位一體的評價方式,嚴格遵循評價量表,對被評價者進行公平、公正的賦分。
(二)實施應用:“自制溫度計”項目
筆者以人教版物理教材八年級上冊“溫度”一課為教學載體,開展了“自制溫度計”的學科項目化學習實踐。在實踐過程中,筆者遵循表現性評價的設計理念和路徑進行了深入探究。
1.素養立意,定位項目目標
“溫度”一課主要介紹了溫度的概念、溫度計的構造原理和使用方法,并展示了各種溫度計。八年級學生雖然心智還未完全成熟,但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強。他們已學過科學觀察,掌握了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方法,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基礎,并初步形成了“憑感覺判斷不可靠”的科學觀念。新課標強調培養學生的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度與責任等核心素養。基于此,筆者采用學科項目化的方式設計本課教學,教學目標定位如表1所示。
2.設計任務,搭建評價平臺
在“教學評一體化”理念的指導下,筆者圍繞教學目標,設計了以下任務:
因課時調整,溫度計需求增加,多個班級需要同時使用,因此造成溫度計不夠用。請你利用實驗室器材自制簡易溫度計,以準確測量未知液體的溫度。
此任務將貫穿整個項目,驅動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知識、提升能力、培養素養,為表現性評價的實施搭建平臺。
3.項目本位,確定評價維點
在表現性評價中,評價的維點是多方面的,難以在一節課中全面覆蓋。因此,本項目以項目本位為出發點,筆者結合學科項目化學習的目標和任務,選定了“方案設計、動手實踐、合作交流、反思迭代、成果展示”這5個維點作為本項目的表現性評價重點。
4.集體研討,達成標準共識
教師提出問題:“在真實情境中,怎樣的溫度計最適合?”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經過集體研討,最終達成共識:設計制作簡易溫度計時,應關注方案的可行性、器材的合理性、測量的精準性以及制作的安全性、作品的美觀性。
5.師生合力,編制評價量表
教師以泰勒的“目標—內容—評價”模式為理論依據,與學生共同研討,對評價量表中的各要素表現水平進行了明確的差異化描述,并劃分了不同水平,最終形成了基于表現性評價的“等級量表”。其中,“方案設計”表現性評價量表(部分)如表2所示。
6.依托證據,合理評價賦分
在完成表現性評價的前五步后,學生自主完成表現性任務。評價主體依據學生的表現,結合評價量表,進行客觀公正的賦分。例如,針對方案可行性,對學生設計的方案進行評價賦分(如表3)。
(三)實施策略:六計·共進
學科項目化學習表現性評價應始終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充分發揮評價的精準導向作用。具體實施時,有以下六條可行策略:
1.培訓指導:確保評分的可靠性和準確性
無論表現性任務設計得多么出色,如果在實施過程中對學生的表現不能恰當地進行評分,就難以獲得滿意的結果。因此,需要對學科教師及學生進行評分規則、評分指南、評分流程和規范等方面的培訓指導。
2.預先知曉:讓學生理解目標與評分
在學科項目化學習之初,教師就應讓學生明確項目目標,明晰評分標準,以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關于良好表現的清晰圖景。這種圖景如燈塔一般,對學生的思維和行動起著強大的引導作用,激勵他們朝著明確而具體的目標不斷努力。
3.細心觀察:收集學生的表現信息
單一評價難以全面反映學生的素養水平,因此教師應提供多種機會讓學生展示其素養證據。在表現性評價過程中,教師需要細心觀察學生的表情、對話、行為以及成果,從而深入了解學生對相關素養的掌握程度。
4.全程經歷:讓學生多身份融入評價
要最大化發揮表現性評價對學習的診斷與優化作用,就需要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以多重身份全程參與表現性評價過程。例如,學生可以作為“設計者”參與“標準”和“量表”的編制,作為“評價者”進行自評和互評,負責賦分;作為“評價用戶”對反饋信息進行分析并挖掘自身的潛能。
5.有效激勵:提供精準的導向性信息
“對或錯”“好或差”這樣的形式化評價,雖然具有一定的診斷甄別的作用,但難以有效促進學生的學習發展。因此,教師應向學生提供與學習直接相關、詳細且具體的描述性反饋信息。這種反饋信息應精準指出學生學習的優點與不足,以激勵所有學生進行學習的優化與調整。
以“自制溫度計”項目學習的描述性反饋信息為例:
【描述性反饋】這個小組分工明確,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任務;在討論過程中,每個成員積極參與,勇于發表個人看法。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努力從課本中尋找依據,從實驗中尋找證據,最終獲得了成功。讓我們為這個小組點贊、鼓掌!
【案例分析】這樣的描述性反饋精準聚集“合理的分工合作”、“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有效的學習方法”。相較于形式化的評價反饋,它更具有激勵性和導向性,能夠吸引全體學生的注意,對于塑造和鞏固良好行為具有更加顯著的效果。
6.系統設計:統籌規劃整個學段的表現性評價
一節課難以全面檢測素養目標的各個維度,一個教學環節也無法準確反映學生所達到的素養水平。因為學生的表現受多種因素影響,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且在素養形成之初往往表現出明顯的不穩定性。因此,教師需要結合課程標準、教材和學情,統籌規劃整個初中學段的素養培育工作,并系統設計表現性評價在各學期、各單元的具體目標。
四、學科項目化學習表現性評價的效能
(一)發揮診斷作用,讓師生明確“在哪里”
表現性評價依據多主體、多形式、多載體、多維度的學生行為過程和結果證據,能全面檢測并診斷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幫助師生明確“在哪里”,實現以評診學。
(二)發揮導向功能,讓學生明確“去哪里”
表現性評價的目標指向核心素養,為教與學指明了方向。評價量表中不同水平的描述以及最終得出的評價結果,能夠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幫助他們認清自身的弱點,從而使學生明確“去哪里”,實現以評導學。
(三)促進教學改進,讓教師思考“如何走”
表現性評價使教師能夠認識到教學效果與素養目標之間的差距,進而不斷審視教學過程,反思教學狀況,進而改進教學策略。這一過程引導教師思考“如何走”,實現以評促教。
(四)驅動深度學習,讓學生潛心“邁步走”
表現性評價通過設計一系列基于真實問題解決的表現性任務,吸引學生深度參與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是被評價的對象,也是評價的主體。這些有意義的任務要求學生運用知識遷移能力去解決問題,構建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而推動學習進階,實現深度學習。這樣的評價方式能夠激勵學生潛心“邁步走”,實現以評促學。
“教學評一體化”視域下的學科項目化學習表現性評價,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優化了學習過程,有效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在實施學科項目化學習表現性評價時,應注重以下幾點:一是堅持目標導向,緊密圍繞核心素養展開設計,使教師設計有藍圖;二是實行量表前置,明確任務目標,使學生學習有方向;三是確保評價標準與目標達成相契合,使素養提升有落實。
[" "參" "考" "文" "獻" "]
[1]" 卡普拉羅 R M,卡普拉羅 M M,摩根.基于項目的STEM學習:一種整合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的學習方式[M].王雪梅,屈梅,譯.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6.
[2]" 夏雪梅.項目化學習設計:學習素養視角下的國際與本土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
[3]" 姚雪飛.表現性評價在初中科學項目式學習中的實踐研究[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2020(9):16-20.
[4]" 周文葉.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表現性評價的實施[J].當代教育科學,2013(16):16-18,56.
[5]" 阿特,麥克塔爾.課堂教學評分規則:用表現性評價準則提高學生成績[M].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促進教師發展與學生成長的評價研究”項目組,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 "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