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命題內容和命題角度兩個方面分析2024年高考全國新課標Ⅱ卷生物試題特征,并為2025屆新高考中選考生物的學生提出簡要的備考策略。
[關鍵詞]全國新課標Ⅱ卷;試題特征;備考策略;高中生物
[中圖分類號]" " G633.91" " "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5)05-0079-05
新高考綜合改革背景下,教師亟須深入解讀《中國高考報告(2024)》。該報告指出,新高考命題遵照“價值引領、素養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的原則,考查內容重點關注價值引領和必備知識,突出對關鍵能力、思維品質和學科素養的考查,引導創新人才的培育。這是教師準確把握和有效應對新高考的關鍵所在[1]。實行新高考的地區取消了考試大綱,轉而參考課程標準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在此背景下,生物學考試也由理科綜合能力測試轉變為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其性質、命題主體、分數報告等方面均發生了顯著變化[2]。就2024年高考全國新課標Ⅱ卷生物試題而言,其在堅持高考命題理念、延續試題特色的同時,更加注重回歸生物學科的理科屬性。2024年新課標卷生物試題總體質量較高,從新材料、新情境、新問題三個維度切入考查內容,堅持“信息切入、能力考查”的原則,呈現出“重基礎、重應用、重時事、重生活”的特點。命題總趨勢是生物專業術語(長句)敘述題比例增加,綜合考查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加關注生物知識在生產生活實踐和生態環保問題中的應用,貫徹生態文明觀;多維度結合教材細節知識、核心概念、實驗設計等,全面考查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試題特征
(一)主旨方向不變
試題每年均以考查基礎知識為主,且難度變化不大。2024年高考全國新課標Ⅱ卷生物試題涉及的主干知識如表1所示。
分析試題可知,考查的知識點及分值如下:必修1:細胞的物質組成(7.5分)、物質運輸方式(3分)、光合作用與細胞呼吸綜合(13.5分)、細胞的生命歷程(2分);必修2:遺傳規律(16分);選擇性必修1:人和動物生命活動調節(神經調節和免疫調節)(14分)、植物激素調節(2分);選擇性必修2:種群(6分)、生態系統(14.5分);選擇性必修3:基因工程(12分)。此外,題型設置比例如下:語言表達占22%、概念檢測占20%、遺傳設計及其計算占16%、實驗探究占26%、圖表題占36%。
(二)回歸教材
2024年高考全國新課標Ⅱ卷的大部分生物試題都可以從教材中找到出題的點,有部分大題的原因表述直接用教材的原文即可回答。最顯著的特點是教材中的基本概念通過原因作答來體現。例如,必修1P126第二、三段描述了第32題中關于細胞凋亡被認為是一種程序性死亡的理由。從非選擇題部分來看,第1題涉及教材P25~27中的“磷脂除了含有C、H、O外,還含有P甚至N”,故D選項錯誤;第2題由選擇性必修1P92圖5-4可知A選項錯誤,結合必修1P29第二段、必修1P104第三段的內容可知其他三個選項無誤。結合選擇性必修1教材新增內容(P19圖2-2)可知第3題A選項錯誤;從必修1P84“相關信息”中可以看出C選項正確。試題還考查了教材中的黑體字部分的新增內容,例如,由選擇性必修2P27第二段可知第4題B選項錯誤。此外,“探究·實踐”欄目在多處試題中得到了考查。例如,選擇題第6題的A、B、C選項與選擇性必修2P11“探究·實踐”欄目相關聯;第31題的第(2)小題則與必修1P105“探究·實踐”欄目有緊密聯系。第32題實驗設計思路則考查了選擇性必修1P81“科學·技術·社會”欄目內容。
(三)思辨性強
實驗探究類試題主要考查學生的思辨性高階思維,其形式多樣,包括設計實驗方案、優化實驗程序、分析實驗結果等多個方面,旨在從多個維度測評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2024年高考全國新課標Ⅱ卷生物試題覆蓋了教材基礎實驗。例如,選擇題第5題的PCR產物的電泳結果圖,源自選擇性必修3中的“DNA片段的擴增和電泳”實驗;非選擇題第32題要求寫出檢測HIV的實驗思路和預期結果;第33題要求寫出篩選純合體的實驗思路。這些題目均體現了高考對學生實驗探究能力的考查。考查重點已從靜態知識轉向思維與能力、實驗與探究等科學探究方面,著重考查學生的科學創新能力和思辨能力,從而減少了單純依靠記憶和背誦得分的現象,凸顯了生物學科的理科屬性。例如,第32題要求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檢驗血液樣品中的HIV,題目設計開放,允許多種方案,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考空間。其中,一種可行的方案是采用學生熟悉的PCR技術。再如,第34題給出了“白刺瓜受消費者青睞、雌性株產量高”的果蔬類農作物生產育種實際問題,要求學生運用遺傳育種的方法篩選出白刺瓜雌性株純合體,以解決特定品質產品的高產問題。
(四)情境設題
試題注重運用真實情境,創設具有引領性的真實問題,引導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形成相應的情感和態度,獲得必備知識,發展關鍵能力。例如,第1題通過大豆這一簡單的情境,衍生出元素、基本單位、化合物、代謝等多個知識點;第2題通過干旱缺水的情境,衍生出植物激素、光合作用、自由水與結合水、物質運輸等多個知識點;第4題通過食物消化吸收的情境,衍生出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反射、酶的特性、物質跨膜運輸等多個知識點;第5題通過稻田養蟹的情境,衍生出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群落中物種生態位、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等多個知識點。這些試題選擇生產生活、科學研究等真實情境作為信息切入點,不回避熱點話題,綜合性強。遺傳規律的應用基本都有變式情境,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推理演繹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例如,第31題,解釋植物利用紅光和藍紫光的原因;第32題,解釋HIV感染后特異性免疫力下降的原因;第33題,解釋氮濃度作為水質評價指標的原因;等等。
二、備考策略
(一)教研組引領
教研組的首要任務是深入研讀新教材。研讀時,應注重以下幾點:對比新舊教材內容的差異,避免舊思維、老講法;對比各版本生物學教材,取長補短;注意新教材的新增內容,如生態位概念、自主神經對消化機能的調節、條件反射的建立基礎、細胞中的有機物和無機物、物質跨膜運輸、神經系統的組成、瓊脂糖凝膠電泳結果的分析、特異性免疫等;對比高中教材與大學教材,確保知識的科學性,并對新教材的課后練習、旁欄信息、資料卡、思考討論、科技進展等內容進行篩選和加工,以實現教材的深度學習和延伸。第二,搜集整理“微專題資料”,包括種子、植物種植、癌癥、糖尿病、疫苗、病毒、環境治理、生態農業、垃圾處理、“雙碳”(碳達峰和碳中和)、傳統文化與生產實踐等專題內容。第三,加強教研活動,每周進行大教研、隨時開展小教研,分享討論教學策略、學生疑惑;每次考試后進行試卷分析,找準學生失分點;每周練習高考題,分析試題特點,模擬命題。第四,精編試題和練習題,可通過改編或加工教材中的圖表和信息來設計試題,也可以改編或者選用優質的大學教材及其中的原理來命題,還可以分析相關文獻,提取情境數據進行原創命題。第五,應分任務收集各省市新高考適應性考題,并加以篩選整合。試題難度比例設置為易∶中∶難=4∶4∶2。此外,關注生活、生產實際以及生物學科的前沿技術與熱點,將這些內容分享給學生,堅持每日積累一則,使教學工作與社會生活實踐更緊密地聯系起來。
在備考過程中,應有意識地訓練學生按要求在答題卡上答題。強調用專業術語答題、堅決不留空白、正確書寫生物學專業名詞、盡量使用教材原話,形成規范的答題模式。同時,要經常強調得分意識,包括合理分配答題時間、掌握答題技巧、規范解答、保持卷面整潔。備考工作主要圍繞“審題技巧—答題技巧—備考建議”三個環節展開。審題時,應找出題設中的關鍵詞句并在下面畫線;找出隱含條件(如實驗儀器、藥品材料等);學會分析圖表、數據、曲線所給的全部信息;學會將新信息與教材知識相聯系,重點找到所給信息與教材知識的切合點等。構建應答模板:題中條件+教材(或題中)原因+題中結果。作答時間分配要合理:選擇題25~30 min,簡答題40~45 min。按照先易后難的順序作答。為此,提出以下建議:通過課堂提問,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引導學生多問為什么,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鼓勵學生多讀、多展示自己的答案,并讓其他同學來修正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升學生的審題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
(二)基于核心素養深度復習
首先,引領學生明確核心素養的內涵。核心素養的踐行內容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生命觀念方面,應關注結構與功能觀、物質與能量觀、穩態與平衡觀、進化與適應觀的培養;科學思維方面,注重培養學生的歸納與概括、演繹與推理、模型與建模、批判性思維等思想方法;科學探究方面,引導學生嘗試觀察并提問、設計、實施實驗方案,進行交流討論;社會責任方面,鼓勵學生參與相關事務的討論;關注社會性科學議題,學會辨別迷信和偽科學,并積極向他人宣傳健康生活、關愛生命和保護環境的相關知識。
其次,教師指引學生重溫教材,夯實基礎,實現深度復習。(1)引導學生重溫教材,全面系統地閱讀教材中的各類知識,對重要概念和結論性語句要理解透徹。例如,在閱讀選擇性必修1P5滲透壓的相關知識時,應著重關注關鍵詞“是指”“取決于”“主要與……有關”。近三年高考試題考查的內容涉及教材中的“旁欄”“思維拓展”“技能訓練”“與生活的聯系”以及“前言”等部分。(2)注重對圖表信息的獲取和轉化。教學中教師可將不同的知識點設計成圖表的形式,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同時兼顧下列知識的復習:教材中的“相關信息”、“思考與討論”、“科學·技術·社會”、“與社會的聯系”、“科學前沿”、“科學史話”、課后習題拓展、“技能應用”等內容。(3)重視教材的核心圖示。例如,必修1中P66“圖4-4" "自由擴散和協助擴散示意圖”、P67“圖4-5" "鉀離子通道模式圖”、P88“圖5-7" "ATP為主動運輸供能示意圖”;選擇性必修1P73“圖4-7" "細胞免疫基本過程示意圖”、P19“圖2-2" 自主神經系統的組成和功能示例”等,這些圖示是理解和掌握教材知識的關鍵。(4)進行教材易漏知識排查,尤其是“思考與討論”部分的問題設置。(5)借助資料構建相關知識框架,做到教材不離手、方案隨時寫、題干重分析、積累要堅持。
(三)構建高效復習模式
首先,在復習教學中,要注重基礎大概念的教學與檢測,以及易混淆概念的區分,如基因型和表現型、減數分裂和有絲分裂等。為此,可制作對比表格,并配備相應的練習題,包括選擇題(用于概念區分)和非選擇題(用于結論總結)。
其次,在課堂上插入高考試題的呈現形式,師生共同分析類似的命題方式,提煉命題點的核心知識并進行整合,每個命題點應設置1~3道符合“3+1+2”新高考模式的題目。在選題時,要精挑細選,特別是近三年的新高考試題。鑒于第三批新高考省市中江蘇、湖北的試題偏難,可重點關注湖南、廣東、重慶、福建等地的試題,力求從整體試題中尋找共性、新意和動態變化。同時,精選習題時,應多選擇那些能夠考查學生對基本概念、原理、規律的理解和應用的題目。
再次,課上應根據信息和圖表引導學生構建模型,鍛煉他們獲取信息、整合信息的高階思維。在復習階段,應幫助學生以思維導圖或提綱的方式構建大單元知識網絡,加深知識與知識的聯系。具體地,可通過關系、相同功能、關鍵詞、微專題等要素來構建微專題模型,以關鍵詞為中心整合知識、構建簡易模型。鼓勵學生勇敢地去探索,嘗試不同的建模方式,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這樣不僅能減輕學生的記憶負擔,還能增強他們的創新能力,提高核心素養。以關鍵詞“葡萄糖”“酒精”和“種子”為例,可以構建如圖1、圖2、圖3所示的簡易知識模型。
此外,課上要提高試卷講評效率。講評前需做好以下準備:(1)仔細批閱,發現問題;(2)對全體與個體、題目與選項進行科學統計,確定講評重點;(3)針對共性問題,設計變式訓練;(4)展示典型錯誤,與學生共同評閱,以引起學生重視,規范答題行為。講評時,主要以學生上講臺講題和小組討論講題的形式開展,應做到:(1)詳略得當,重點突出;(2)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適時點撥。最后,教師以學生做過的試卷為資源,收集和分類整理學生的典型錯題,形成錯題檔案,不定期地把學生的典型錯題及其變式編入試卷中,讓學生階段性地重做錯題。
最后,課上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重視學生的實驗操作和探究過程。精選教材中的經典實驗,并結合歷年高考真題進行即時訓練。實驗設計中涉及的各環節如下。(1)根據實驗的自變量和因變量確定實驗目的:①探究(驗證)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②研究因變量與自變量之間的關系。(2)提出假設。(3)確認并書寫實驗原理,尤其注重實驗原理的準確表述:①自變量作用的科學依據;②因變量的獲取方法;③因變量的檢測指標。(4)確定實驗思路的關鍵:根據實驗目的、實驗提供的材料、用具等信息找到自變量;合理分組,通過分組來設置對照,注意既要保證單一變量的操作原則,又要確保無關變量在條件一致、條件適宜時進行;關注因變量的檢測。(5)實驗步驟“三部曲”:取材、分組、編號(取材應具有同一性,分組應具有隨機性,編號應具有規范性);分組施加實驗條件(施加實驗條件時,需遵循對照原則和單一變量原則);培養、觀察、記錄(將對照組和實驗組放在相同且適宜的環境中培養,一段時間后觀察現象或測定數據并記錄)。(6)實驗結果與結論。①實驗結果的呈現方式。a.利用表格呈現實驗結果,表格的設計應當圍繞自變量和因變量展開;b.利用統計圖(如曲線圖、柱狀圖等)呈現實驗結果,統計圖中橫坐標通常表示自變量,縱坐標表示因變量,并在坐標軸上標注單位或符號,若存在兩個或多個自變量,需在圖例中注明。②實驗結果的分析方式。a.驗證性實驗:結果和結論是唯一的,依據自變量與因變量的關系,可用逆推法由結論推出相應的結果。b.探究性實驗:結果和結論是不確定的,應先把自變量與因變量所對應的各種關系都考慮到,然后用逆推法描述可能出現的結果。(7)評價、修訂或完善實驗設計。
綜上可知,新高考模式下,2025年高考生物的備考策略亟須進行相應的調整,以更好地適應新高考的要求。高中生物教師應全面分析新高考制度和試題,并以新課程教學理念為指導,在備考實踐中既要注重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培養,又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以減輕學生備考復習的負擔,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從而促進高三生物備考工作的順利開展。我們期望生物學科能夠繼續發揮其在培養創新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更多機遇。
[" "參" "考" "文" "獻" "]
[1]" 徐尚昆,楊汝岱,郝保偉.中國高考報告:2024[M].北京:新華出版社,2023.
[2]" 郭學恒.高考改革視域下生物學考試實施路徑探析[J].中學生物教學,2021(28):66-69.
(責任編輯" " 羅" "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