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攻略
一、2024年中考材料作文命題特點
1.人情味。2024年中考材料作文很重視“人”,換句話說,就是更強調“人心”。如安徽卷,材料便引用了一位馬拉松運動員的話:“掌聲,鮮花,名次,成績,固然令人心動,但更重要的是奔跑不止,一步一步,一次又一次,用雙腳實實在在地跑過一個個終點。”這一材料內容就真正共情到了“人”。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要追求成功、第一、掌聲……卻忽視了人的自主與差異。如果我們能夠勇敢地面對自己的“不行”“不能”“不足”,那么人生旅途處處是風景,而非只有終點。
2.生活化。重視取材于生活,而生活就是每天與人、環境、社會相處產生的瑣碎。如:
(2024年陜西卷)你不懂/給你說也沒用/別說了/你好煩/我知道/別啰嗦/真服了你/我做不到/等一會兒/我就知道你要說這……
親子關系是每個初中生都會面臨的話題,與父母發生的沖突、產生的憤怒情緒,都是成長的見證。結合自身實際寫作,自然能做到有事可寫,有情可抒。
3.平衡性。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大多具有兩面性,考生要學會一分為二、辯證地看待。如:
(2024年湖北卷)班級組織了“詩詞大會”活動。前三輪循環賽中,第6組一直處于落后狀態,小組組員很沮喪,有人甚至產生了退賽的念頭。組長說:“‘詩詞大會’活動是為了讓我們積累更多的古詩詞,豐富我們的文化積淀。目前,我們雖然暫時處于劣勢,但大家發現了嗎?這幾次我們都是在‘邊塞詩’的積累上暴露出問題。與其說這是在競賽,不如說是在幫助我們查漏補缺。只要彌補了這些缺漏,我們將無往不勝!”
這則材料就是在失敗中看到有利的一面。
4.多視角(多維度)。寫作材料作文需要開闊的視角,從不同方面、不同層次來看待相關事物,所以沒有唯一答案或標準答案。如:
(2024年重慶B卷)圓也美,缺也美。
明也好,隱也好。
月,天天是一個全新的自我。
這首小詩本身就提供了非常廣闊的視角空間,“圓”與“缺”、“明”與“隱”表面上看是兩對反義詞,存在一種對抗性。但結合實際生活,我們會發現它們不僅有對抗性,還有一種相融性。多視角思考能夠拓寬考生的視野,考查考生向內進行自我探索的能力。
5.實踐性。更加強調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考生對所學知識進行轉化、遷移,尤其是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如:
(2024年天津卷)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一種尊重他人的態度。尊重,意味著接納彼此的差異,意味著換位思考、關注他人感受,意味著珍視他人的努力和成果,意味著平等對待每一個人……尊重能建立信任,收獲友誼,提高個人修養。有了尊重,人與人之間會更加包容,社會會更加和諧與進步。同學們,對此,你有怎樣的經歷和感悟呢?
這則材料就是強調“行”,要把自己從書本中理解的“尊重”運用到實際的日常交往中。通過“行”,加強對“尊重”的認知,進而加深自己的理解。
6.情感性。2024年中考材料作文一如既往地涉及到情感類主題。如:
(2024年河北卷)定心丸,《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解釋為:“比喻能使思想、情緒安定下來的言論或行動。”生活學習中,“定心丸”可以是一句鼓勵的話語、一聲有力的承諾、一封真誠的書信,也可以是贊許的眼神、肯定的手勢、溫暖的擁抱、默默地陪伴……
材料中的“鼓勵”“有力”“真誠”“贊許”“肯定”“溫暖”等詞語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表達積極情緒情感的詞語,充滿情感的張力,代表了一種正向的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
7.思辨性。更加重視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考生要學會反思、善于反思。如:
(2024年遼寧卷作文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常常在名的基礎上,取一個“字”,“字”包含著生活態度、文化內涵。從中國人的“字”里,我們常常得到人生志趣、生命價值等方面的啟示。
白居易,字“樂天”——樂觀通達;文天祥,字“履善”——踐行善念;梁啟超,字“卓如”——追求卓越;舒慶春,字“舍予”——舍棄小我。
材料中提到的“生活態度”“文化內涵”“人生志趣”“生命價值”非常具有思辨性,如果考生沒有進行深度思考,就很難有自己的感悟。
8.美學性。2024年中考材料作文中的材料不再局限于文字類,還有圖片類材料。這大大豐富了材料的多樣性,提升了視覺的愉悅度。考生不僅要調動理性的邏輯思維能力,還要運用感性的感受能力。例如重慶A卷的作文插圖,這種圖片類材料留給考生的想象空間較大,可從不同角度切入行文。
二、2025年中考材料作文備考策略
1.從自己最有把握的點切入。一段材料可切入的點有很多,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不同的啟發和觸動。因為每個人的成長背景、成長經歷有所不同,所以會呈現出個體差異,自然在感受能力上也會有所不同。
2.反向理解材料內容。材料中給出了正面的觀點,我們可以從反面來理解材料;相反,材料中若是給出了反面的觀點,那么我們就可以從正面來理解材料。這樣一來,我們的思路就拓寬了,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自然不會人云亦云。
3.力求揚長避短。材料內容往往具有層次性,所以切入點就比較多,因為命題者要考慮到大部分考生,這就需要考生明白自己擅長寫什么,從自己擅長的角度理解材料,就能“從心所欲不逾矩”地發揮了。
4.敢于真實地表達。大多數考生正處于青春期,自我意識開始萌芽,想要被“看見”,故考生要大膽地發表自己真實的見解,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質疑。同時考生提出的觀點、見解都要遵循現實的客觀規律,尤其“不”的提出要有理有據,切忌為了滿足“自我”的需要而任意夸大;反之,也不要因過于迎合、討好而不敢發表自己的見解,阻礙了與理性思考的聯結。
5.打造有溫度的語言。以“愛”入心,用“心”寫作,語言就會有溫度、有力量。考生要注重學習和積累優秀的文學表達和文采修飾技巧,以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為作文增色添彩。
三、2025年中考材料作文預測
1.關注時代發展與社會熱點
科技進步:給出有關科技發展的材料,讓考生思考科技對人類社會、生活方式、價值觀等方面的影響,以及科技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引導考生關注時代進步。
社會問題:通過環境保護、人口老齡化、文化多樣性等材料內容,引導考生關注社會現實,增強社會責任感。
2.側重個人成長與自我認知
成長經歷與感悟:以考生所經歷的事件、遇到的困難與挫折等作為材料,從中提煉出關于成長、堅持、努力、挫折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引導考生關注自身的成長與發展。
夢想與追求:結合名人故事、勵志名言等材料,引發考生對夢想、目標、理想等思考,考查考生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理解。
3.強調文化傳承與價值引領
傳統文化:選取傳統節日、民俗風情、詩詞歌賦、傳統技藝等作為材料內容,讓考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文化自信。
價值觀的培養:通過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名言警句等,引導考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4.突出人際關系與情感交流
親情、友情、師生情:以家庭、學校生活中的場景或事件為背景,展現親人之間、朋友之間、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與相處之道。
合作與溝通:設置一些需要團隊合作或人際溝通才能解決的問題情境,考查考生的團隊協作、溝通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郭建華/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