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上,老師滔滔不絕,幻燈片精彩紛呈:“神十九”成功發射、“神十八”航天員李聰說夢想終會開花、月壤、載人探索、空間站……我被一股強烈的情感震撼著,一種自豪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一彎鉤月,藏在云間,好似剪不斷的離愁別緒;月涌大江,氣勢浩瀚,掩藏不住內心的凄涼與孤獨。蘇軾看月,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豁達;李白看月,是“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孤獨;辛棄疾看月,是“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的恬靜。在很多人心里,月不僅是豐富而深邃的情感表達,也是對現實與理想的思索和向往。
皓月,有圓有缺,是誰劃傷了她的臉?月影,有缺有圓,是被誰偷食,又被誰搶回?月上那棵桂樹,為何吳剛砍伐了一晚都不曾砍下?嫦娥身旁真有玉兔嗎?小時候看月,總是這般奇思妙想。長大后,我們不再相信嫦娥的廣寒宮,不再盼望桂花酒的甘甜,卻無時無刻都在追尋月亮之上的奧秘。
探月之本,追根溯源,是每一個愛月者的熱切期盼。值得驕傲的是,從2004年的嫦娥工程到2007年的嫦娥一號成功發射、2010年的嫦娥二號順利發射、2019年的嫦娥四號在月背軟著陸;從2012年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向亞太大部分地區提供服務,到2021年的天通一號03星成功發射……接著是“神十八”“神十九”的接連升空,探月的旅途雖然困難重重,但我們始終如一地堅持。回首過去,幾十年堅持不懈地探索,日夜攻堅,“廣寒宮”的屹立、“嫦娥”的升空、“祝融”的登陸……這一切的一切,是中國載人航天精神的集中體現。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讓我們用載人航天精神追求自己的夢想,繪畫中國夢的美好藍圖。
點評
作文從課堂內容寫起,以片段、詞句的形式引出中國航天事業,開篇巧妙。接著用設問句,將“看月”與“探月”聯系在一起,揭示其中的邏輯關系。同時,從兩個方面寫“看月”的情景及價值意義,自然引出近些年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抒發了對中國載人航天精神的贊美與頌揚。
作文內容豐富,古詩詞信手拈來,神話故事的引用使內容趣味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