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穹之上,明月如盤;柔柔清輝,如水明凈。月下,多少天涯游子癡癡凝望,多少文人騷客揮灑筆墨,他們將一腔情思傾注,把一汪美好打撈。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當年的千古一問,激蕩著多少后人的心扉。是啊,“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遙遠的宇宙里,到底有什么呢?古人在問,亦在思。問月是抒懷,那輪皎潔的月最能驅散心靈的迷霧,那一縷寧靜的光最能撫慰游子的心。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兩個“何”字,照見了古人的情思,也照見了古人對月亮來歷與命運的追問。自古以來,航天之夢從未停止,明朝萬戶不惜付出生命只為給嫦娥送吃的,順道向吳剛討點桂花酒,這個利用火箭升天的人,用勇氣與大膽成就了他“世界航天第一人”的美譽。隨著科技的進步,這一“上天”的憧憬終于照進了現實。當宇航員楊利偉踏上月球的那一剎那,飛天夢翻開了嶄新的篇章。那是一次偉大的壯舉,一次對未知世界的勇敢探索,更是中華民族智慧與勇氣的結晶。遙看今朝,“神十九”成功發射,飛天夢再次譜寫了新的續章。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邀月同飲,與月共酌,也許不僅是一種浪漫與灑脫的遐想。如今,我們立于科技之巔,回望那贈予我們靜美的明月,不再遙望興嘆,心中充滿了無限的感慨與自豪。看月,我們收獲美好,探月,我們不畏艱難。前路迢迢,素履以往,篤行不殆。
浩瀚星河,月球宛如是一盞明燈,照亮著人類前行的道路。讓我們繼續勇敢地探索未知的世界,用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勇氣,用開拓創新的民族精神,實現一個又一個中國夢!
點評
小作者從描繪蒼穹月影之美切入,進而描繪古代游子、詩人看月的情景,指出“看月”與“探月”之間邏輯關系的紐帶。接著,從蘇軾的“明月幾時有”入手,闡述古人對月亮美好的向往和祝愿,點明月亮的象征意義。小作者抓住“問”月,突出“思”,巧妙地引出了“探月”。無論是對詩詞的妙用、典故的引入,還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加入,小作者都信手拈來,贊頌了中國偉大的載人航天精神。全文語言流暢,積極向上的態度洋溢在字里行間,令人回味。
【陜西渭南市高新區實驗初級中學】
【趙莉/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