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間,有一幅畫,被青綠層層浸染,瀉出山脈的連綿起落、水流的煙波浩渺,竹林木橋,煙雨人家,松林勁秀,飛瀑直懸,此驚世之作名為《千里江山圖》。
首次知其名字,是在2023年春節聯歡晚會的一個舞蹈節目中,舞蹈演員們婀娜多姿的身影如同群山萬壑,令人心馳神往。當我正為優美的舞姿感到驚嘆時,一個恍神,那揮舞的衣袖竟化成漣滟的水波,流入我的眼眸。樂聲錚錚,舞步停歇,演員謝幕,掌聲雷動。
再次相遇,是在初二的美術課上。老師向我們介紹了這幅畫的創作背景和藝術價值。此畫創作于北宋末年,山河動蕩之際,有志青年無處施展其報國之心,便寄情于書畫。宋徽宗命當時的宮廷畫師王希孟創作了這幅《千里江山圖》。這幅畫幾經流離輾轉,跨越千年光陰與我們相見,此番千辛萬苦,無愧于“名畫”二字。
自那以后,我對傳世名畫有了懵懂的認識,不止是畫作,建筑、器皿、書法作品乃至一切歷史遺留下的瑰寶,都是一座座古老的豐碑,訴說著歷史變遷的盛興衰敗。
第三次邂逅,我才算真正與它熟識。起因是母親要帶我去看電影《只此青綠》。當時的我一心只想玩樂,在母親的百般央求下,才不情愿地走進影院。然而,這部電影成功地撫慰了我浮躁的心。我發現,自己還是了解得太少,我不曾體悟一位驚世之才是如何在陋室里繪出千里江山,也不曾深思畫作背后的織絹人、制筆人、制墨人、磨石人究竟付諸了何等心血?!吧倌晷闹腥裟苋萸疔?,下筆方可繪山河?!庇捌袥]有一句臺詞,但我的心卻為之顫動。
初見,只識青綠之美;再會,體悟傳承之力;終識,領悟山水真諦。愿有朝一日,《千里江山圖》經吾輩之手,永葆青春活力。
點評
習作圍繞自己與《千里江山圖》的三次邂逅展開,層次清晰明了。從春晚舞蹈節目中的驚艷初識,到美術課上對創作背景的深入了解,再到電影《只此青綠》帶來的心靈觸動,小作者逐步深入挖
掘畫作背后的文化內涵。文中對舞蹈姿態、名畫歷史背景的描寫生動具體,讓人浮想聯翩。結尾以“初見……再會……終識……”的總結升華主題,體現出小作者對傳統文化瑰寶傳承與發展的美好期許,情感真摯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