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是我國的國粹,唱腔艷麗,形式豐富,傳遍四方,綻放在國際,驚艷了世俗。
不懂欣賞的人自然品味不出其中的精妙,小時候,每次從電視中傳出京劇的咿呀聲,我都覺得它煩人得很。
直到有一天,我被奶奶拉去劇院聽京劇。一進展演大廳,就看見舞臺上擺著一張鋪著金黃龍紋布的桌子,四周幕布環(huán)繞,搭著精致的布景。“這場是‘霸王別姬’,你可得好好聽。”一陣緊密的鼓聲中,“項羽”上場了。只見他身著“黑色霸王靠”,黑白相間的臉譜下掛著長過半身的胡須,繁復又精美的頭飾更顯帝王氣勢。之后,他踱步到舞臺中央,拂袖幾揮,數(shù)次捋須,緩緩開口道:“大英雄,蓋世無敵,滅嬴秦,復楚地,爭戰(zhàn)華夷。”一甩袖,一抬手,一轉(zhuǎn)身,即登上皇座。“‘項羽’是凈角,他是帝王,臉譜是鋼叉無雙臉。”奶奶給我科普,后來我才知道,京劇表演者需要將各色油彩涂在臉上,各色花臉代表著不同的人物身份。
“明滅蟾光,金風里,鼓角凄涼。”聽這腔調(diào),便知是“虞姬”來了。一身魚鱗甲,珠光閃閃的釵飾,盡顯雍容華貴。“‘虞姬’是旦角,京劇里有生、旦、凈、末、丑五大行當,里面的旦角指的就是戲曲中的女子。”奶奶又同我說道。我似懂非懂地點頭,注意力全被臺上的情節(jié)吸引去了。
項羽遭遇十面埋伏,楚軍節(jié)節(jié)潰敗,虞姬含淚自盡,項羽橫劍自刎。霸王別姬的故事我并不陌生,曾經(jīng)書中的情節(jié)如今被搬到了舞臺上,我竟看得移不開眼。
曲終散場,走出劇院,韻味悠長的唱腔余音繞梁。奶奶仍回味著剛才的戲,嘴里輕哼著小調(diào),手上也不由自主地做著動作,我也慢慢品讀著這凝結了兩百多年歷史的京劇。
那一刻,我早已沒有先前的厭煩,反而來了興致,纏著奶奶追問關于京劇的文化點滴。
靜謐的夜中,一老一小兩個身影被月色籠罩,咿咿呀呀的唱腔散落一地……
點評
小作者選京劇入文,選材別致且富有文化底蘊。習作采用欲揚先抑的手法,寫出了“我”對京劇的態(tài)度從最開始的“煩人”到最后的“纏著奶奶追問”,通過對京劇的改觀,凸顯了京劇的魅力,文中詳寫了“霸王別姬”這一經(jīng)典曲目的畫面及觀影感受,再結合老戲迷奶奶的穿插式講解,將京劇的文化點撥一二,揭開了京劇魅力的冰山一角。
【山東淄博市張店區(qū)第九中學】
【牟維和/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