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領域深入貫徹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當下,課程思政的全面推進成為時代必然。高職英語作為高職院校受眾廣泛的公共基礎課程,其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意義不容小覷。一方面,它能有效彌補傳統教學中思政與英語教學相互割裂的短板,有力推動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另一方面,高職英語課程憑借豐富的教學資源,為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了廣闊空間。通過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內涵、在教學活動中巧妙滲透思政理念,以及發揮教師的思政示范作用,能在教授英語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培養職業道德、家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然而,如何精準挖掘思政元素并有效融入教學各環節,仍是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本文將圍繞此展開深入探究,為高職英語教學改革提供有力支撐。
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從教材內容中挖掘思政元素。分析課文主題,逐層推進思政。高職英語教材中的課文題材廣泛,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教師應深入分析課文主題,層層遞進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價值。以“We're always ready to help!”單元中介紹志愿者活動的文章為例,要求學生在操練主題詞匯(如volunteer,charity,contribute)之后,深入討論志愿者服務的價值(The value of the volunteerism),學生認為:“Doing good for others and the community provides a natural sense of success and pride.”(為他人和社會做好事會帶來一種自然而然的成功感和自豪感),教師因勢利導賞析名人名言“We make a living by what we get,but we make a life by what we give.”(當我們只懂得索取的時候,我們只懂得生存;當我們懂得給予的時候,我們才懂得了生活),進一步啟發深化學生對志愿者主題的認知。最后,通過課文鏈接閱讀焦裕祿同志的優秀事跡(Role model of integrity),“Jiao Yulu has inspired generations of Chinese with his hard work, plain living and moral integrity.”(焦裕祿以他的勤勞、樸素和正直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深化課文主題推進思政,增強了學生的奉獻精神和社會擔當意識。
剖析文化內涵,培養文化自信。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在英語教學中,剖析文化內涵是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一環。筆者在介紹西方節日的起源與習俗時,讓學生了解西方家庭團聚、感恩等價值觀,并與春節、中秋等中國傳統節日對比。這不僅能增強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樹立文化自信,還能通過討論不同文化中的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培養學生海納百川的大國包容心與跨文化交際意識,助力學生在全球化中求同存異、自信平等、開放交流。
在課堂活動中滲透思政元素。課堂互動是思政元素內化于行的重要切入點。教師可借助提問、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形式,在互動中融入思政教育。在“職業規劃”主題單元,筆者提問:“What do you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 and why?”讓學生討論自己夢想的職業并分享選擇這個職業的原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明白每個職業都有其價值和意義,鼓勵他們追求能為社會創造積極價值的職業理想。在“Do you like green living?”主題單元,筆者指導學生模擬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角色扮演不同國家代表,用英語協商應對策略,既鍛煉語言能力,又強化生態保護意識和國際合作觀念。課外實踐作為課堂活動的延伸同樣關鍵。如筆者組織學生參加校內外英語演講比賽,以“書中華美卷,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美麗鄉村,希望田野”為主題,激發學生愛國愛家鄉的情懷。開展英語志愿服務,如為外籍居民輔導中文,讓學生在服務中增強社會責任感,提升跨文化交際與團隊協作能力,促使學生將思政理念內化為自身品質與行為準則。
在教師素養中體現思政元素:言傳身教。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其言行對學生影響深遠。在高職英語教學里,教師應以身作則傳遞正能量。課堂上,以嚴謹治學態度、敬業精神和對知識的熱愛,認真備課、授課,用心批改作業,為學生樹立榜樣。此外,注重自身品德修養,做到誠實守信、關愛學生、團結協作,以人格魅力感染學生。日常交流中,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與人生觀,培養其堅強意志與積極態度。
教育理念。在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英語教師的教育理念對教學至關重要。教師要樹立“立德樹人”理念,認識到英語教學不僅是傳授語言知識與技能,更要培養學生思政素養與綜合職業能力。教學全程,從目標設定、內容選擇到方法運用、評價實施,都要融入思政考量。同時,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培養其自主創新與團隊協作能力,如此才能實現英語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
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路徑
融入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中的思政融合。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知識與技能目標是教學的基本目標。在設定這一目標時,教師要將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例如,在詞匯教學中,要求學生選取積極正面的詞匯進行創意合詞造句,如“perseverance”(毅力)、“cooperation”(合作),學生給出的答案,如“Through perseverance and close cooperation, the team managed to complete the challenging project ahead of schedule and with outstanding quality.”(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和緊密的合作,這個團隊成功提前且高質量地完成了這個具有挑戰性的項目)。通過合詞造句,學生不僅掌握了詞匯的用法,還踐行了努力、合作的價值觀。在寫作教學中,筆者要求學生以“端午節粽子手工坊活動招募”為題寫一則Notice(通知),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與技能訓練得以有機結合。
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中的思政升華。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是課程思政的核心目標。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筆者在“I've made some new friends”以“交友”為主題的單元教學中,組織全班討論翻譯“志和者,不以山海為遠”(Those who cherish the same ideal always overcome great obstacles)和“德不孤,必有鄰”(A man of virtue always has companions)等哲理名句,這有助于塑造開放包容的價值觀,為未來的跨文化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礎。筆者要求項目小組設計社團招募海報,以此培養學生的積極社交態度,提升人際交往自信,實現該單元教學設計的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融入教學內容。高職英語教材通常以單元為單位進行編排,每個單元都有一個特定的主題。教師可以根據單元主題,拓展相關的思政內容,豐富教學素材。筆者在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單元教學中,引入了模范人物環保事跡“Ren Zhongyuan:The Watcher of Saihanba”(任仲元:塞罕壩的守望者)、環保行動報道“China's Carbon Peak and Neutrality Goals:A Path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中國的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可持續發展之路),讓學生了解我國在環境保護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環保意識。組織學生觀看環保紀錄片,如《美麗中國》、Planet Earth《地球脈動》等,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大自然的壯美和生態系統的相互關聯,激發學生保護地球家園的責任感。
融入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中的思政情境創設。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在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具有思政教育意義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英語知識,感受思政氛圍。
例如,在主題單元“Enjoy a well-planned trip”中,筆者創設了預訂酒店和車票、介紹旅游行程和旅游購物等情境,讓學生分組扮演游客、導游、工作人員等角色。在預訂情境中,學生使用了“honesty”“respect”等單詞,體會到誠信的重要性,如不隨意取消預訂,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等,誠信教育落到了實處。在介紹旅游行程的情境中,學生用“historical site”(歷史遺跡)、“cultural heritage”(文化遺產)等詞介紹故宮、西安兵馬俑等景點,樹立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旅游消費情境中,學生用英語介紹雙面繡、青花瓷等國內特色手工藝品,培養了對民族品牌的認同感,強化了文化傳承意識。
將思政教育融入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中,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提升學習興趣,還能促進學科知識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增強了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項目教學法中的思政任務驅動。項目教學法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通過讓學生完成一個具體的項目任務,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在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具有思政內涵的項目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實現英語知識學習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
例如,筆者布置一個“用英語宣傳家鄉文化”的項目任務,讓學生分組對家鄉的傳統節日(Traditional Festivals)、當地美食(Local Delicacies)、歷史建筑(Historical Building)等進行調研和資料收集,然后制作成英文對比演示文稿、宣傳視頻,并開展主題為“Why should we inherit and promote our hometown culture?”(為什么要繼承和弘揚家鄉文化)的英語演講活動。學生在家鄉變化對比展示中,使用“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our hometown has witnessed remarkable improvements in infrastructure.”(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家鄉的基礎設施有了顯著的改善)等句,描述了家鄉在經濟、環境、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巨大進步。學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感受到國家發展對家鄉的積極影響,培養了愛國情懷和對國家政策的認同感。學生在準備演講時,需要深入思考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并探討自己作為家鄉的一員,如何用英語向世界講述家鄉文化故事,承擔起傳承和弘揚家鄉文化的責任,由此激發了學生的文化自信(Cultural Confidence)和使命感(Sense of Mission),實現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
小組合作學習法中的思政價值引導。小組合作學習法是指學生在小組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法,引導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團隊合作精神。例如,在進行英語辯論比賽時,筆者將學生分成正反兩方小組,針對一些具有思政爭議性的話題進行辯論,如“人工智能的發展對人類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傳統文化是否應該被現代科技所取代”等。
在辯論過程中,學生需要收集資料、分析問題、組織語言,并與小組成員密切合作。教師在指導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和辯論技巧,還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科技觀、文化觀等。通過小組合作,讓學生在思想碰撞中深化對思政理念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團隊協作能力。
本文緊扣新時代課程思政建設與立德樹人任務,系統地探索了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融入路徑。在挖掘方面,從教材的課文主題、文化內涵、教學活動的課堂互動與課外實踐,以及教師自身素養出發,多維度獲取思政元素。在融入環節,將思政元素巧妙地貫穿于教學目標、內容、方法與評價體系之中。這打破了思政教育與英語教學長期以來的隔閡,為教師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教學思路。通過英語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學生不僅能夠提升英語能力,還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職業道德、家國情懷與國際視野,進而滿足新時代社會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為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建設貢獻了有價值的實踐方案與理論探索。
作者簡介:黃曦,女,1975年出生,本科,高級講師,從事英語教育,旅游英語,英語聽說工作。作者單位:廣東文藝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