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勞動幸福觀是馬克思幸福觀的核心組成部分,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對培養大學生的勞動精神和對幸福的正確感知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它深刻揭示了勞動和幸福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為新時代我國大學生樹立科學勞動幸福觀,投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馬克思勞動幸福觀具有重要的育人價值,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重要資源。思政課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理論灌輸,使其領悟勞動幸福的內涵和真諦;在實踐教學中運用多種方式和手段,讓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明白勞動價值,體驗并感悟勞動幸福,不斷推進勞動幸福觀入腦、入心;要注重發揮并提升思政課的育人效果,不斷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社會責任感,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成長成才。
“要開展以勞動創造幸福為主題的宣傳教育”,在培育人才過程中需充分注重勞動教育,并將其融入培育人才的整個過程,培育一代又一代熱愛勞動、勤勉和擅長勞動的高素質勞動者。高校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和核心陣地,擔負著幫助大學生確立正確“三觀”的責任,也擔負著培養大學生樹立“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緊密相連”科學幸福觀的任務。大學生活時期是“三觀”和幸福感知能力塑造的關鍵時期,新時代的大學生是“強國”“筑夢”和“圓夢”的一代,承載著構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使命與任務。他們的三觀及幸福觀不僅關系著個人的人生道路,還將直接影響“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夢的實現。然而,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深度交融與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相互疊加,導致我國傳統價值觀面臨持續沖擊。以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為代表的非主流思想不斷涌入社會,致使人們的幸福觀念發生了異化。這種思潮也同樣在大學生群體中出現、蔓延,并深刻影響了大學生。受金錢至上幸福觀、享樂主義幸福觀和極端個人主義幸福觀等錯誤幸福觀的影響,大學生正面臨著嚴峻的幸福觀危機。鑒于此,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融入并加強勞動幸福觀教育,探究如何有效引導大學生樹立勞動幸福觀,成為當前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須正視并亟待解決的問題。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高校思政課教師應充分挖掘并重視馬克思勞動幸福觀的育人作用,并將其融入思政課教學中去,提升課程的育人實效,指導大學生走出迷茫和誤區,明白幸福的真諦,幫助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念,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成長成才。
馬克思勞動幸福觀的基本內涵
首先,馬克思認為勞動是財富創造的源泉,因而是人類幸福的基礎。馬克思指出,“勞動作為一種對象性的活動,創造著幸福獲得必需的物質基礎”。馬克思指出,人類首先表現為一種自然存在,其生存與發展的進程依賴于特定的物質條件。盡管擁有物質財富并不必然導致幸福,但脫離了必要的物質基礎而空談幸福,人們將難以真正感知幸福的實質。“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極微小的一部分可以靠觀念上的權利來滿足,絕大部分卻要靠物質的手段來實現”。
其次,馬克思從全人類幸福的大局出發,指出勞動幸福的最高境界就是致力于實現千千萬萬人的幸福,將個人的勞動與人類的幸福緊密相連,認為勞動幸福的最高層次就是為人類社會作貢獻,這也成為馬克思一生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和價值取向。
最后,馬克思認為自由自覺的勞動本身就是一種幸福。人類通過自由自覺的勞動創造出物質和精神財富,滿足他人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時也改造自身,實現了自我價值,獲得精神愉悅和幸福感。馬克思指出勞動的異化會阻礙人的幸福實現。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勞動者為求生存被迫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導致勞動者無權支配自己的勞動力及這一過程所創造的成果,導致勞動者與勞動過程、勞動產品相分離,使勞動失去了應有的創造性和愉悅感。馬克思竭力揭示資本壓迫下勞動異化的秘密,探尋消除異化勞動實現人自由自覺的勞動,找尋實現人自由全面發展和人類幸福的路徑。
馬克思勞動幸福觀的育人價值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將馬克思勞動幸福觀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能夠為大學生提供正確的思想指引,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有助于大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實現人生幸福;有助于引領大學生積極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為實現民族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幸福是人類永恒的話題,大學生對幸福也充滿向往和追求。當代大學生主流的價值觀是積極正面的,但是由于受到西方思潮的沖擊,有些大學生對于什么是幸福、怎樣才能獲得幸福的認知和理解存在偏差,比如享樂主義、拜金主義、“躺平”等錯誤思想。這些錯誤的幸福觀不僅會影響大學生的正確價值觀的形成,阻礙大學生的進步和發展,還會對社會和國家的發展產生不良影響。積極弘揚馬克思勞動幸福觀有助于大學生走出幸福認知的誤區,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找到實現幸福的正確道路。大學生只有在青年時期選擇積極勞動和努力奮斗,才能書寫出青春的華麗篇章。青年學生充滿活力,在其成長階段經歷適當的勞動鍛煉,不僅能夠鍛煉意志力,對于大學生未來人生道路的規劃與實踐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弘揚馬克思勞動幸福觀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大學生走出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躺平”等思想的誤區,引導大學生通過積極勞動、創造性勞動實現人生幸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這才是有意義的人生。
馬克思的勞動幸福觀并非僅限于理論邏輯的范疇,其最顯著的特征在于其強烈的實踐性。正如馬克思所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人人渴望幸福,但如何獲得幸福,就不能光停留在向往的層面,而要付諸實踐,積極踐行馬克思勞動幸福觀,通過自身的勞動去創造屬于自己的幸福,只有勞動實踐能夠將人們腦中的幸福觀念變為現實的存在,勞動實踐乃實現幸福之唯一途徑。期望不勞而獲、坐享其成者,必將與幸福漸行漸遠,背離幸福之真諦。無論是物質財富還是精神財富的創造都離不開人類的勞動實踐,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善于帶領中國人民通過辛勤勞動和創造性勞動,創造出一個個前所未有的人間奇跡。在革命戰爭年代,面對敵人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中國共產黨帶領我軍披荊斬棘開荒種地,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和汗水把荒無人煙的南泥灣變成了陜北好江南。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黨銳意進取,敢為人先,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抉擇,帶領中國人民通過勞動創造出中國奇跡,向中國人民和世界交出一份靚麗的“成績單”,改革開放幾十年來,中國經濟增長之快,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之大,都前所未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們對幸福的理解發生了新的變化,這就為新時代大學生指明了奮斗方向。想要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需要新時代的大學生接力奮斗,通過辛勤勞動創造美好未來,擼起袖子加油干。
青年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在新時代背景下,青年群體擁有前所未有的廣闊發展平臺與機遇。廣大青年的未來與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大學生們必須確立崇高的理想,自覺承擔起歷史與人民賦予的使命,為新時代的建設而持續奮斗。首先,廣大青年需致力于提升自身能力,勤奮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未來的就業奠定根基,為建設新時代添磚加瓦。其次,青年學生是極具有活力和創造力的,可以充分發揮大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通過創造性勞動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民族復興偉業。
馬克思勞動幸福觀融入高校思政課
教學的路徑
更新教學理念,強化勞動幸福導向。在思政課教學改革進程中,更新教學理念是實現馬克思勞動幸福觀有效融入的基礎。教學理念的轉變需要從傳統的知識傳授模式轉向價值引領和能力培養并重的綜合育人模式。馬克思勞動幸福觀強調勞動的創造性和自由性,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認識勞動教育的多維價值,將其與學生的成長發展需求緊密結合。
教學理念的更新應著重體現勞動育人的幸福導向。通過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體系,引導學生在自主參與中感受勞動的內在價值。在具體實踐中,教師需要深入挖掘勞動教育的情感維度,通過正面引導和示范,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勞動認知,培養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價值取向。例如,教師可以通過講述勞動者的成功故事,展示勞動在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從而增強學生對勞動幸福觀的認同感。
同時,要注重勞動教育與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要求的有機統一,在培養勞動精神和勞動品質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教學理念的創新還需要緊扣時代脈搏,充分認識新時代勞動形態的變革特征。隨著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知識勞動、創新勞動日益成為主導形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準確把握勞動形態的演變趨勢,幫助學生樹立與時俱進的勞動觀念,培養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優化教學方法,注重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方法的優化是提升馬克思勞動幸福觀教育實效的重要保障。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為教學方法創新提供了廣闊空間。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能夠有效整合線上線下教學資源,通過慕課、微課等形式拓展教學時空,增強教學的靈活性和互動性。在線教學平臺的運用使案例討論、經驗分享等教學活動得以常態化開展,有效提升學生參與度。
情境教學方法的創新對于深化勞動教育具有重要價值。通過創設真實的勞動場景,運用角色扮演、模擬實訓等方式,使學生深入體驗不同類型的勞動過程。例如,模擬企業運營中的勞動分工,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感受勞動的創造性和協作性,從而更好地理解馬克思勞動幸福觀中的勞動價值和勞動滿足感。
虛擬現實等新技術的應用進一步豐富了教學手段,增強了教學的沉浸感和體驗感。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學生可以在虛擬環境中進行勞動實踐,體驗不同職業的勞動過程和勞動成果,增強對勞動幸福感的理解和認同。
協作學習的深化能夠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通過設計團隊協作項目,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溝通能力和創新能力。項目式學習的推進使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有機結合,實現了知識內化和能力提升的統一。例如,學生可以通過團隊合作完成一個實際項目,從中體驗勞動過程中的協作與創新,感受勞動帶來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構建實踐體系,促進知行合一。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是馬克思勞動幸福觀教育落地的關鍵環節。完善的實踐體系需要整合校內外教育資源,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實踐育人平臺。實踐基地建設是重要基礎,通過加強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為學生提供便利的實踐場所。校企合作的深化則拓展了實踐教學空間,使學生能夠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中得到鍛煉,體驗勞動的真實價值和勞動幸福感。
實踐評價機制的健全對于保障教學質量具有重要作用。科學的評價體系應涵蓋理論學習、實踐表現、創新成果等多個維度,注重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的結合。實踐日志、成果展示等多元評價方式的運用,有助于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效果。例如,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記錄勞動心得,通過成果展示分享勞動成果,既促進了勞動經驗的總結,又增強了勞動幸福感的體驗。
實踐育人實效的提升需要建立完善的質量監控體系。定期開展效果評估和反饋改進,確保實踐教學的規范性和有效性。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收集學生對實踐教學的反饋,及時調整和優化實踐教學內容和方法,以更好地契合馬克思勞動幸福觀的教育目標。
實踐指導的加強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實現個性化成長。教師應在實踐教學中扮演引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幫助學生在勞動實踐中發現自身興趣和潛力,樹立積極的勞動價值觀。同時,學校應為教師提供相關培訓,提升其指導學生實踐活動的能力和水平,確保馬克思勞動幸福觀在實踐教學中的深入貫徹。
通過以上路徑的探索和實施,馬克思勞動幸福觀能夠更有效地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中,促進學生在理論認知和實踐體驗中的全面發展,實現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標。
馬克思勞動幸福觀作為思政課程的重要理論資源,具有重要的育人價值。在思政課教學中融入馬克思勞動幸福觀內容,需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守正與創新相結合、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補充的原則。通過持續深化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模式等路徑實現全面融入,幫助大學生掌握馬克思勞動幸福觀,樹立正確幸福觀,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者簡介:
余敦娥,1993年出生,女,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本文為安徽文達信息工程學院2023年“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和思想政治能力提升計劃項目“馬克思勞動幸福觀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研究”(SQYR2023B07)成果。作者單位:安徽文達信息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