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現代化話語體系”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形成的重要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總結,具有鮮明的標識性、時代性、重要性。毛澤東中國現代化話語體系在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結合下按照“舉旗定向—守正創新—思想淵藪”的三維角度,系統呈現了毛澤東中國現代化話語體系的價值意蘊;回顧毛澤東在不同時期對中國現代化的論述和發展,探析其話語體系隨著實踐的深入而不斷演進的過程;基于“話語立場—話語內容—話語原則—話語表達”的四維向度,對中國現代化話語體系的邏輯理路進行探析。
關鍵詞:毛澤東思想;中國現代化話語體系;話語演進;邏輯理路
中圖分類號:A4;G419"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5)09-0189-04
一、毛澤東中國現代化話語體系的價值意蘊
(一)舉旗定向:推動中國現代化話語體系的理論奠基
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發展的內在要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序言中就指出,“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1]毛澤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偉大開拓者,是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毛澤東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任務,并為此進行了艱苦的探索,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生根、開花、結果,為黨領導的革命和建設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毛澤東立足中國國情探索中國現代化道路,在認真總結中國革命與建設實踐經驗基礎上形成的具有獨創性的理論,彰顯了中國國情對于中國現代化的規定性,它不僅在當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而且對于今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二)守正創新:指導中國革命與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指南
恩格斯說過:“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2]毛澤東中國現代化話語體系是一個通過實踐不斷積累經驗、不斷生長發展的活的體系。他強調要始終堅持黨的絕對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這些原則不僅是中國革命的基石,也是守正創新的思想源泉。守正是指堅守正道、堅持原則,在毛澤東看來,只有堅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立場觀點方法,才能確保中國革命的正確方向。創新則是指在堅守正道的基礎上,不斷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推動中國革命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這個思想,從歷史上證明了是好的。中國的革命,不是由別的思想引導到勝利的,而是由毛澤東思想引導到勝利的。革命勝利以后,也正是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社會主義建設才獲得了這樣偉大的成就,并且繼續勝利地前進著。”[3]只有守正創新,積極實踐,才能努力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前進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添磚加瓦。
(三)思想淵藪:引領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文化泉涌
文化作為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深刻反映了一定的社會政治與經濟結構。近代以來,中國遭受帝國主義侵略,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社會形態的轉變導致文化領域呈現出復雜多元的態勢。列寧曾指出:“馬克思主義的全部精神,它的整個體系,要求人們對每一個原理都要(α)歷史地,(β)都要同其他原理聯系起來,(γ)都要同具體的歷史經驗聯系起來加以考察。”[4]歷史的經驗說明,單純的模仿和學習并不足以真正實現現代化。中國的現代化必須是基于自身國情和文化傳統的獨特路徑。“毛澤東思想永遠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要完整地準確地理解和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原理,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以發展。”[5]因此,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更需要深入挖掘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將其轉化為推動現代化的強大精神力量。
二、毛澤東中國現代化話語體系的歷史演進
(一)“民族獨立”到“民族解放”的話語萌芽階段(1921—1949年)
中國正處于軍閥割據、民不聊生的動蕩年代。在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多次探討中,確定首要任務為“實現國家穩定和社會秩序的恢復,以及推動民族獨立和解放進程”[6]。大革命運動失敗后,“八七會議”中共中央開始認識到單純依靠共產國際指導進行革命斗爭是不夠的,必須根據中國國情制定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路線和方針政策。當悲觀情緒在黨和軍隊內彌漫時,毛澤東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也為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賦予了深刻的象征意義。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通過倡導停止內部戰爭、爭取民主政治以及實現國家抗戰的目標,來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和發展。毛澤東認清中國社會的性質,發表了《論持久戰》,提出“兵民是勝利之本”[7]的理念。這一觀點強調了廣大人民群眾在戰爭中的主體地位和關鍵作用,突顯了人民戰爭的偉大力量。毛澤東在中共“七大”閉幕詞中,提出了“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8]的號召。這一口號不僅要求黨員和先鋒隊成員具備堅定的信念和勇氣,更在全體軍民中廣泛傳播,成為激發人們戰勝困難、追求勝利的精神動力。
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在和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談話中指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9]中共中央向全國頒布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中的“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10]口號。毛澤東為新華社撰寫的新年獻詞《將革命進行到底》,以及他為會議起草的宣言中指出“中國人民已經戰勝了自己的敵人,改變了中國的面貌,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11]從此,“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成為人們表達歷經艱難困苦的民族獲得新生的無比自豪自信、自強的話語。
(二)“兩個轉變”到“一化三改”的話語發展階段(1949—1956年)
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提出了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國家轉變為社會主義國家”,[12]即“兩個轉變”同時并舉的思想。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正式提出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12]形成了關于總路線的完整表述,黨的七屆四中全會通過決議,正式批準中央政治局確認的這條總路線。毛澤東指出“資本主義道路,也可增產,但時間要長,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們不搞資本主義,這是定了的”。[13]從歷史上看,實現工業化有兩條道路:一條是資本主義工業化道路,一條是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
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一化三改”“一體兩翼”的總路線。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關于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其核心是確定國家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的時間表。當這兩個任務基本完成時,就標志著中國從新民主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的階段結束。其次,關于第一個五年計劃,其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同時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擴大商業。此外,有步驟地促進農業、手工業的合作化和對私營工商業的改造也是其重要內容。最后,關于社會主義改造和國家資本主義的問題,當前只是逐步過渡中的改造,最后的改造是取消生產資料的私人所有制,把它變成國家所有制或集體所有制。
(三)“社會主義工業化”到“四個現代化”的話語深化階段(1956—1976年)
1956年至1976年,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經歷了從“社會主義工業化”到“四個現代化”的話語深化,反映了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認識的深化和發展。中央參照蘇聯經驗作出“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計劃,毛澤東將這一戰略言簡意賅地表述為“重點是用一切方法擠出錢來建設重工業和國防業”。[14]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國進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時期。
此時,國家的工作重心轉向了社會主義建設,而工業化的進程則被放在了突出位置。毛澤東在《政治經濟教科書》中指出要把“國防現代化”加入構想之中。[15]第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上周恩來代表中央將中國現代化戰略完整地表述為“四個現代化”的歷史任務,即“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16]毛澤東在修改人大三屆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我們不能走世界各國技術發展的老路,跟在別人后面一步一爬的進行,我們必須打破常規,盡量采取先進技術,在一個不太長的時間內把我國建設成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強國。”[14]
二十年間,雖然經歷了許多困難和挫折,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步伐從未停止。“社會主義工業化”是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提出的一個重要戰略思想,旨在通過大力發展重工業和其他基礎產業,實現國家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實踐中這一戰略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和挑戰,如經濟結構不合理、農業和工業發展不平衡等。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和實踐經驗的積累,中國共產黨逐漸認識到單純追求工業化并不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唯一目標,而是需要更加注重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和人民的福祉改善。
三、毛澤東中國現代化話語體系的邏輯理路
(一)話語立場:“為人民服務”與“群眾路線”
“為人民服務”和“群眾路線”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兩大核心主題,它們體現了毛澤東對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社會的深刻思考。第一,“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一貫宗旨,也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之一。“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8]一個政黨的前途命運,取決于人民的選擇和支持。因此,黨必須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原則,這種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今天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第二,毛澤東指出:“群眾觀點是共產黨員革命的出發點與歸宿。”[17]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也是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斗力的重要傳家寶。它精確回答了黨“為了誰”“依靠誰”“如何正確領導人民”的基本問題。如毛澤東所說,“中國的命運一經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國就將如太陽升起在東方那樣,以自己的輝煌的光焰普照大地。”[10]這種深入基層、了解民情的工作方法,是今天做好各項工作的基礎。
(二)話語內容:緊緊圍繞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主題
毛澤東中國現代化話語體系緊緊圍繞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主題,這一話語體系體現了毛澤東對于中國的深刻理解和對于社會主義建設的獨特思考。第一,毛澤東強調了中國革命的重要性。他認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背景下,要實現現代化是不可能的。只有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實現人民解放和民族獨立,才能為中國的現代化發展創造根本條件。第二,毛澤東關注了中國現代化的艱巨性和長期性。他指出,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人口眾多、經濟文化落后的東方大國,這使得中國現代化的任務異常復雜和艱巨。同時,他也強調了人是現代化的主體和對象,人的現代化是現代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在推進現代化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到中國國情的特殊性,以及人民群眾的實踐創造和文明生成能力。第三,毛澤東提出了建構中國現代化話語體系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他認為,要想趕上現代化的時代步伐,就必須實現對中國社會的根本改造。要求立足中國國情,探索適合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不斷建構和完善自己的話語體系,以更好地指導實踐、推動發展。
(三)話語原則:“實事求是”與“獨立自主”
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領袖,他的思想深深影響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在毛澤東的領導下,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獨立自主的決策原則,這兩個原則也成了毛澤東中國現代化話語體系的基石。第一,1930年,他在《反對本本主義》中強調調查研究是一切工作的第一步,提出了“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著名論斷。[18]他強調要深入了解實際情況,從實際出發制定路線、方針和政策。這種以事實為基礎的思想方法,是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他指出:“共產黨員應是實事求是的模范”“因為只有實事求是,才能完成確定的任務”。[7]只有真正了解實際情況,才能制定出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向前發展。第二,獨立自主是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更是長期以來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成功推進的法寶。這種獨立自主的精神,是推進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在新時代,更應該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和挑戰。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四)話語表達:展現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話語表達
毛澤東中國現代化話語體系的話語表達,深深烙印著中國的歷史、文化和國情。它承載著中國人民對于現代化的獨特理解和實踐探索,展現了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第一,毛澤東強調了中國國情的特殊性。中國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歷史、龐大人口和相對落后的經濟的東方大國,其獨特的國情決定了在現代化進程中無法簡單地照搬其他國家的模式。必須從自身的實際出發,進行開拓性的探索。第二,毛澤東突出了人在現代化進程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人是現代化的主體,也是現代化的對象,人的現代化是現代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他強調了人的實踐創造和文明生成能力在推動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性。這體現了毛澤東對于中國國情的深刻認識和對于人民力量的充分肯定。第三,毛澤東還注重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表達復雜的理論問題。他的講話往往深入淺出,既具有深厚的理論素養又貼近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例如,“群眾路線”“實事求是”等思想都是他基于對中國國情的深入了解和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提出來的。這些話語不僅成為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廣泛影響了中國人民的思想和行為方式。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76.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4.
[3] 鄧小平. 鄧小平文選: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98.
[4] 列寧選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85.
[5] 鄧小平.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9.
[6]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央檔案館. 中國共產黨重要文獻匯編: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8.
[7] 毛澤東.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77—522.
[8] 毛澤東. 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7-857.
[9]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外交文選[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57.
[10] 毛澤東. 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37-1467.
[11] 毛澤東. 毛澤東文集:第五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47.
[12] 本書編寫組編.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3年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69-70.
[13] 毛澤東文集:第六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9.
[14]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 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冊[M].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1.
[15] 吳波. 從“社會主義工業化”到“中國式現代化”:中國現代化建設話語體系的演變、邏輯與意義[J]. 西藏發展論壇,2023(04):14-20.
[16] 本書編寫組編. 中國共產黨簡史[M]. 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黨史出版社,2021:2.
[17] 毛澤東. 毛澤東文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71.
[18] 毛澤東.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
(薦稿人:徐曉美,北方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
作者簡介:李晨濤(1993—),男,碩士在讀,北方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