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為了避開4月1日,美國將進口汽車加稅25%、特定國家船舶加收150萬美元推遲一天改在4月2日,以看上去不那么愚蠢,但這并沒有什么用。晚了一天的那堆事,依然沒有改變很傻很天真的本質。享盡了開放紅利的美利堅大陸,對全世界豎起了關稅高墻,似乎正走回“躲進小樓成一體”的“美國島”狀態。
跟很多人想象不同,美國所在的北美大陸,在世界文明史上曾長期處于孤懸海外、遺世獨立狀態。亞歐諸洲人類文明已熱火朝天發展了幾千年時,北美還處于寂靜蒼涼的茫茫荒野時代,直到1492年一艘歐洲難民船靠上了北美東海岸。盡管如此,由于東西海岸分別有大西洋、太平洋阻隔,孤立思潮在北美大陸一直很有市場,門羅主義就是代表。一戰二戰美國都是別人打了半天后才參戰,這里面固然有坐山觀虎斗、精于計算的一面,也有“只掃自己門前雪、哪管別人瓦上霜”的孤立一面。
二戰后日不落帝國倒下,把至關重要的鑄幣權由英鎊轉到了美元,由此嘗到甜頭的美國眼前一亮,從此把霸權擴張用到了極致,走上了屠龍少年終致反面的老路。但在越戰終局以及股災和金融危機襲來而屢屢碰壁時,又時時現出敲“退堂鼓”的一面。
戰后80年歷史,美國身上可以清晰看出“獨霸天下-組織團伙-減輕角色-逐步抽身”的軌跡。這種變化,是跟美國國力、美元霸權的變化同向而行的。美國GDP占全球分量80年間從56%下降到24%、美元從等同黃金到國際支付比例下降到一半以下,就是這種趨勢的寫照。維持霸權的高昂成本,不能不讓逐漸下坡的美國,心生“采菊東籬、悠望兩洋”的向往。
美國新政府兩個多月來“爆款”不斷,清晰可見的主線就是不斷“抽身”,以加稅、加費、讓別人擔責方式,在北美大陸樹起減少往來的“防火墻”,把自己打造成不被“揩油”的“鐵公雞”。他們要求歐洲給錢、加拿大給地、烏克蘭給資源、格陵蘭送島,還說世界薅了美國40年羊毛所以要對其他國家加稅。在通識認知中,這是不是有點像“卷一筆跑路”的操作?看中了北邊的“第51州”、看中了東北邊的格陵蘭島,又是不是像在北美“高筑墻、廣積糧”的部署?
在現代經濟中,加稅常常導致閉關鎖國,開放才能合作共贏。如果加稅加費有用的話,人類就不會建立世貿組織了。面對“朝三暮四”“顛三倒四”的加稅與威脅,西方不少人腳骨搖晃,為“交易的藝術”渲染了不少場景,但美西方之間由此產生的離心力也日益增強。美與西方之間,以往可能沒有符號,今天可能會有頓號,明天就可能是逗號。
關稅都是對等平衡的,從來沒有什么只對別人有利卻對自己不利的相互間關稅政策。就美國而言,如果沒有那么多低關稅產品進入美國,哪有那么多美國人不干什么也能過上好日子?無厘頭加稅加費,或許是美國“轉型”帶給世界的“陣痛”。在反應最強烈的歐洲,從斯塔默到馬克龍到其他一干人等,越來越多的聲音喊出“歐洲只能靠自己”,為美國的離開做打算。
在前幾天博鰲亞洲論壇上,三位外交官出席的一個分論壇上,有記者問:“世界會不會忽略美國?”一位資深外交官說,我們經常會告訴美國,管好你們自己的事。我們倒是很希望美國忽略我們。
北美大陸容得下美國人民大展宏圖,世界人民也殷切期望大洋懷抱的美國人民,把家鄉建設成工業地帶不生銹、紐約街頭講衛生的“美國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