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類似體驗:明明是同樣的氣溫,人在春天和秋天的感受卻大為不同。
春天,早上出門時氣溫10℃,我們穿著單衣走在太陽下,額頭很快就冒汗了;但在秋天,同樣是10℃的清晨,我們披著外套,風一吹就瑟瑟發抖。
有人分析,這是因為秋天之前是夏天,人們習慣了炎熱,10℃就成了低溫;反之,春天時身體已經習慣了寒冷,10℃反倒成了高溫。這種說法似乎很“感性”,但科學界也給予某種認同:沒錯,身體對氣溫確實有這樣的適應過程。
有實驗發現,長期需要接觸冷水的漁民,仿佛對冷產生了“免疫”——讓漁民和普通人把手泡在同樣溫度的冰水中,漁民手部的溫度會略高一些。
春天時,我們經歷了漫長的寒冬,對冷更加包容,因此當氣溫略微回升,天氣立刻顯得燥熱起來。而在秋天,我們剛度過夏季,像熱帶居民一樣對冷沒有“免疫”,因此氣溫一降,就很容易覺得冷。
除此之外,人體的脂肪也與環境溫度有關。
人體的脂肪大致可以分為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白色脂肪約等于俗稱的“肥肉”,它的主要作用是儲存能量。只有當其他“能量物質”消耗殆盡時,身體才會動用白色脂肪細胞。這也就是為什么減肥需要進行大量有氧運動才會見效。
棕色脂肪的細胞要比白色脂肪的小,而且在細胞內部還存在很多“能量制造機”——線粒體。當我們感到寒冷時,棕色脂肪能夠迅速釋放熱量,是比白色脂肪效率高得多的“好燃料”。也就是說,一個人體內的棕色脂肪越多,他的身體越能適應寒冷,并可以在寒冷中快速升溫。
科學家們發現,當人體長期處在低溫環境中時,體內更容易產生棕色脂肪;當人體長期暴露在炎熱環境中時,則更不容易產生棕色脂肪。所以和秋天相比,春天時我們的身體里有更多的棕色脂肪,也就是有更多“好燃料”。這也就能解釋,為什么氣溫同樣是10℃,我們在春天會覺得更溫暖。
(念 之摘自微信公眾號“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