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為期半年的2025年大阪世博會將在大阪的人工島“夢洲”開幕。
本屆世博會的主題是“構建未來社會,想象明日生活”。世博會的各場館將作為未來生活的試驗場,圍繞“健康生活的多種方式”和“可持續社會經濟系統”兩大核心,探索如何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在2023年3月,日本對外宣布共有153個國家、8個國際組織確認參加本次世博會。
55年前,日本憑借先后舉辦奧運會和世博會的振奮效應,躋身世界舞臺。2005年,愛知世博會又為日本創下1.2萬億日元(按當時匯率約合870億元人民幣)的經濟效益。對于這次世博會,日本國家旅游局在其官網上表示,日本“又獲得了一次在新時代中引領全球意識和推動人文交流的機會。”
從場館建設上也可以窺見這種野心。在夢洲這座人工島上,大阪特地為這屆世博會興建了一座巨型環狀木質建筑“大屋頂環”(Grand Ring)。它于2月27日竣工,總面積超61萬平方米,共耗費2.7萬立方米木材。今年3月4日,它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認定為全球最大木制建筑結構。
日本的企業也提前預告了許多將在世博會展出的新技術。初創企業OPTMASS將展示利用紅外光的透明太陽能電池,日本特殊陶業株式會社Niterra打算現場制造超聲波空氣全息圖,大阪館還計劃展示用人類誘導多能干細胞(iPS細胞)制作的iPS心臟模型。不過,直到距離開幕不足一個月時,許多事看起來并不順利。首先,據日本共同社報道,截至3月初,47個國家自建展館中僅8個國家按照要求完工。究其原因,材料價格飆升和勞動力短缺致使場館建設成本難以控制,以及建設審批復雜、溝通困難等多重因素一起拖慢了進度。面對困難,到2024年年底,已經有希臘、墨西哥、阿根廷、愛沙尼亞、俄羅斯等8個國家宣布退出這屆世博會。
同樣不樂觀的還有觀眾的熱情。世博會相關網站顯示,本屆世博會的預期參觀人數是2820萬,不過截至3月5日,預售票的銷量約為807萬張,不到預售目標1400萬張的6成。大阪府知事吉村洋文為此特地向首相石破茂求助破解之法,并在之后嘗試通過豐富購買渠道、推出新的優惠政策措施以解決購票不便和價格過高等問題。
更意外的是,3月11日,日本國際博覽會協會表示,“大屋頂環”的護岸(緊鄰岸邊)部分出現塌陷,大約600米長的屋頂受到影響。
當然,世博會有足足半年的時間,尚未完工的展館終會建好,而那些人類最新的智慧或許也會激發起人們前去親眼目睹的熱情。
據日本《每日新聞》介紹,1970年的大阪世博會共吸引了約6420萬游客,包括消費者支出在內的經濟效益達3.3萬億日元(按當時匯率約合2244億元人民幣)。
和55年前相比,日本政府針對2025年大阪世博會制定的目標相對保守。2024年日本經濟產業省預測,世博會場館建設及運營產生的經濟連鎖反應總額將達到2.9155萬億日元(按當時匯率約合1417億元人民幣)。這一數據是按到場人數以大阪世博會按預期順利吸引到2820萬參觀者為前提,再結合會場建設費,以及對相關產業的生產和就業等方面的輻射效果計算得出的。在世博會開幕前一個月,大阪府知事吉村洋文已經表示“不可能”達到世博會門票的預售目標,因此大阪府自行預測的經濟效益僅1.6182萬億日元(按當時匯率約合786億元人民幣),不到經產省數據的6成。
門票預售情況會影響到世博會后續運營。本屆大阪世博會的運營費用預算是1160億日元(約合56億元人民幣),其中預計969億日元(約合47億元人民幣)的運營費由門票收入承擔,也就是必須銷售1840萬張以上的門票才能實現盈利。
據《朝日新聞》介紹,2000年在德國漢諾威舉辦的世博會曾出現赤字,德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不得不動用稅收來填補缺口。“目前還未決定2025年大阪關西世博會若出現赤字由誰來填補。”《朝日新聞》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