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導航】
史鐵生,21歲癱瘓,30歲患上尿毒癥。可在漫長的病痛折磨中,他卻創作了一部文學巨作。著名作家余華曾經說過:“史鐵生是一個生命的奇跡,每個文字背后,都是他用生命在歌唱。”《我與地壇》就是中國當代作家史鐵生以親身經歷為題材創作的生命之作,其間收錄了《我與地壇》《合歡樹》《秋天的懷念》等多篇散文,優美的行文中飽含對生命、青春、愛人、親友、故土的愛,傳遞了一種自強不息、積極向上的精神。
【精彩片段一】
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幾年長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親作過了最壞的準備了,但她從來沒有對我說過“你為我想想”。事實上我也真的沒為她想過。那時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為母親想,他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她有一個長到二十歲上忽然截癱了的兒子,這是她唯一的兒子;她情愿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可這事無法代替;她想,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著,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證她的兒子終于能找到。——這樣一個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老師串講
這段文字摘自《我與地壇》,深刻描繪了母親對癱瘓兒子深沉的愛與內心的掙扎,以及兒子對母親情感的逐漸覺醒和反思。
“那是好幾年長的一段日子”,以時間的跨度暗示了母親多年來所承受的痛苦和煎熬,“我想我一定使母親作過了最壞的準備了”,表達了兒子對母親所承受痛苦的想象和愧疚,這種情感的遞進為下文的轉折和深入描寫奠定了基礎。
“但她從來沒有對我說過:‘你為我想想’”,這句話是情感的轉折點,母親雖然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和壓力,卻從未向兒子提出過任何要求或抱怨,這種無私的愛,與兒子之前的“以自我為中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事實上我也真的沒為她想過”,進一步強化了這種對比,兒子在經歷變故后,一度只關注自己的不幸,而忽略了母親的感受和付出,這種自我反思和覺醒,使得情感層次更加豐富和深刻。
這段文字大多是兒子的內心獨白,這種表達方式,使情感表達更加細膩和真實。這也告訴我們,要使文章寫得生動,加入一定的內心獨白是非常有效的。
【閱讀前】
史鐵生,21歲就坐在了輪椅上,他的身上到底發生了哪些故事?他是如何克服困難,最終自我成就的呢?
【精彩片段二】
雙腿癱瘓后,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墻壁。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著我。“聽說北海的花兒都開了,我推著你去走走。”她總是這么說。母親喜歡花,可自從我癱瘓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這兩條可恨的腿,喊著:“我可活什么勁!”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們娘倆兒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老師串講
這段文字摘自《秋天的懷念》,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情感的渲染,展現了兒子因雙腿癱瘓后情緒的劇烈變化以及母親的默默付出和關愛。
1.對比凸顯母愛
一個“暴怒無常”,突出了兒子因身體的殘疾而產生的心理變化,這種變化是劇烈的、痛苦的,也是難以控制的。而此時的母親卻“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這種無聲的陪伴和默默的關心,與兒子的暴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凸顯了母愛的深沉與細膩。
2.細節表達情感
北歸的雁陣象征著自由和希望,而兒子卻因雙腿癱瘓無法像雁陣一樣自由飛翔,這種強烈的反差讓他感到痛苦和憤怒,從而做出了砸碎玻璃的沖動行為。這個細節生動地展現了兒子情緒的無常和內心的絕望。甜美的歌聲本應帶來愉悅和安慰,但對兒子來說,卻成了他情緒失控的導火索,這種反差使得情感的表達更加深刻和強烈。
母親“撲過來”和“抓住我的手”兩個動作傳遞出她急切的心情和對兒子的關愛,而“忍住哭聲”則揭示了她內心的痛苦和無奈。“咱們娘倆兒在一塊兒,好好兒活”這句話雖然簡單,卻蘊含著深厚的情感和力量,讓人感受到母愛的偉大和堅強。這里的細節描寫使情感充滿張力。
【閱讀后】
面對苦難,作者在書中這樣說:“苦難既然把我推到了懸崖的邊緣,那么就讓我在懸崖邊坐下來,順便看看懸崖下的流嵐霧靄,唱支歌給你聽。”
1.讀完全書,你對苦難有什么新的認識?
2.如果讓你來勸導作者,你會怎么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