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5的深圳科技園,路燈在某科技制造廠區投下菱形光斑。行政主管李明(化名)握著巡樓記錄本在各個大樓穿行,透過落地窗可見工位顯示器漸次熄滅。
這是他本月內第三次發現工程師張磊(化名)仍在測試數據?!吧洗握f過了,這些可以明早繼續?!崩蠲鬟抵A嵝?。張磊保存文件的動作略顯遲緩,這個習慣性加班的“90后”突然意識到,公司新規賦予的拒絕權,正在重塑他對勤奮的認知。
2025年初開始,大疆、海爾、美的等企業陸續因為摁下“反內卷”按鈕登上了熱搜。
可以看到,這幾家有強“科技+制造”屬性的企業,在遏制加班上都帶有強制性—
大疆:員工21點前必須下班,主管和HR會巡樓檢查強制清場。海爾:全面落實“雙休”、周六不準來公司,要加班須提前一周審批。美的:強制員工在18:20前下班,禁止員工就餐后再返回工位加班。

這場由科技制造企業引領的“反內卷”“去996”行動,正在重構中國制造業的生產思路。而這些企業的共同選擇絕非偶然:2023年財報顯示,3家企業智能制造覆蓋率超過75%。當產品迭代速度從24個月壓縮到8個月,勞動時長早已不是競爭力的核心關鍵。
但企業變革階段的陣痛同樣真實。
“突然要求到點強制下班時,我們部門主任在晨會上紅了眼眶。”某工廠事業部工程師坦言。那個周末,她放下了電腦里堆疊的改進方案,第一次完整經過了黃昏時分的大竹林金海灣公園,“夕陽把江面染成香檳色,已經很久沒見過這么治愈的畫面了”。
禁止加班僅僅與“勞動時長”有關嗎?禁止加班是口號還是趨勢?禁止加班的背后到底隱藏著哪些不為人道的關鍵信息?
“吃得比豬少,干得比牛多,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雞早”,各類社交平臺上,職場人如此調侃自己。2016年夏天,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為廣大的加班人,獻上了一首《感覺身體被掏空》。
曾幾何時,“996”不僅是一組數字,而是一種深植于科技和創業領域的工作文化,代表著從早上9點工作到晚上9點,一周6天的勞動強度。
這種加班文化被一些人譽為成功和奉獻的象征。然而,其背后隱藏的健康風險、個人犧牲和社會爭議卻日益成為公眾討論的焦點。
那么,“996”工作制真的是通往成功的唯一路徑嗎?或許,它揭示了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需要我們共同反思和尋找解決之道。
很長一段時間,“996模式”已成為許多年輕人的生活寫照。每天周而復始,像是被綁在時間的跑輪上,不停奔跑。各行各業的工作者們用時間澆灌著希望,期待著碩果累累的那一天。然而,這樣的奮斗并非沒有代價。
長時間的工作使得身體疲憊不堪,社交和家庭生活幾乎被邊緣化。在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下,不少人開始質疑:“拼了命地撲在工作上,真的值得嗎?”矛盾和沖突在心中激烈碰撞,讓人難以抉擇。
正當人們陷入對“沉浸式加班”的深刻反思時,一個更加迫切的問題浮現:極限工作模式之下,到底犧牲了什么?健康?家庭?還是生活的真正樂趣?
在過去“996”的工作文化中,“加班”已成為許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管是否愿意加班,不同職場人有著不同的原因。
一項調查顯示, 91.6%的職場人或多或少需要加班,近6成職場人平均每天加班超過1小時,“計算機/互聯網/通信/電子行業”加班時長遠高于其他行業均值。值得注意的是,40.5%的職場人加班后得不到任何形式的補償。
病態加班已成為當下不可回避的職場常態。62.9%的受訪職場人表示需要偶爾加班(1—2天/周),28.7%表示需要經常加班(3—5天/周),僅有8.4%完全不需要加班。近6成受訪職場人平均每天加班超過1小時。其中,35.1%平均每日加班時長在1—2小時,13.6%平均每日加班時長在2—3小時,另有7.2%平均每日加班時長已超過3小時。
更有甚者,過著“007”的生活,0 點到 0 點,一周 7 天無休,全天候待命,將加班的強度推到了極致。在那些燈火通明的寫字樓里,深夜依然有無數員工在電腦前忙碌,鍵盤敲擊聲和打印機的運作聲交織成加班的“夜曲”。
以互聯網行業為例,項目上線前的沖刺階段,員工們常常連續數周無休,熬夜通宵也是家常便飯;銷售人員為了業績,四處奔波,常常在下班后還在與客戶溝通;工廠工人為了完成訂單,日夜輪班,工作時長遠超法定時間。這種加班文化,逐漸被視為一種 “奮斗” 的象征,一種職場成功的必經之路 ,許多企業甚至將加班時長與員工的績效、晉升掛鉤,讓員工們陷入了不得不加班的困境。
一味地卷時間,掏空的只能是生命。
前些年,大廠業務快速擴容,企業團隊大干快上,員工期待有朝一日實現財務自由。但現在,加班文化受到了更加嚴肅的審視,無論是作為一個短語,還是作為一種長期存在的普遍社會現象,“加班文化”都變得越來越荒誕。
“不得違法延長勞動者工作時間”的要求更是得到了社會的熱烈點贊。至此,“加班文化”作為一種違法、負面的機制和價值觀,到了該嚴肅討論的時候了。
加班到最后,誰也沒有想到它成了制約企業發展的“慢性毒藥”。
當下,企業反對內卷的原因多樣,既有來自政策監管、行業發展的影響,也有企業自身發展的考量。但根本的原因在于很多企業已經拿到了或者說看清了關于“加班”這件事的5筆賬。
效率賬:加班越長,效率不一定越高。
浙江義烏某服裝廠曾做過實驗:把每天10小時工作制改為8小時,第一個月產量不降反升。廠長發現,工人們不再需要靠“磨洋工”填滿工時,集中精力完成核心任務反而更高效。更直觀的數據來自制造業。比如,2023年德國工人年均工時比其他部分國家少100小時左右,但人均產值達到部分國家的6.8倍。經濟學中有一個基本的邊際效益定律,當工作到一定的時間,一定會伴隨邊際效益驟減。過度時長的疲勞作業會導致次品率上升、設備損耗加快。東莞某電子廠也測算過,加班加點趕工時,產品返修成本大幅增加,抵掉了加班產生的“虛假產值”。
人才賬:越優秀的人越會逃離壓榨。
深圳一家互聯網公司的離職報告顯示,2023年核心員工流失造成的項目重啟成本高達上千萬元,其中超過半數的離職者將無效加班列為首要原因。其人力總監算過細賬:培養一個中級工程師需要18個月,但過勞導致平均在職時間只有11個月,相當于每年白扔幾十萬元培養費。
勞動力市場正在被重塑。某招聘平臺數據顯示,2024年愿意降薪10%加入“不加班企業”的求職者同比增加62%。這群人往往是經驗豐富的技術骨干,他們的離開直接削弱企業競爭力。北京某AI公司取消“996”后,老員工回流率達31%,省下了上千萬招聘費用。
消費賬:疲憊的員工花不動錢。
21:00點的產業園燈火通明,但樓下的便利店營業額同比下降了很多—這是重慶某區域的真實場景。經濟學家曾測算,如果每個上班族每天少加2小時班,全國每年能多出萬億級別的消費,相當于多出個別省份的全年GDP。
更嚴重的是惡性循環。外賣騎手李明(化名)的故事很有代表性:他白天在重慶工廠上班,加班后,深夜兼職送外賣,結果每月跌打損傷、慢性病醫藥費支出比餐費還高?!翱床』ㄥX就不敢消費,越窮越要加班”的怪圈,正在壓制打工人的消費活力。
創新賬:疲憊的頭腦想不出好點子。
腦科學專家解釋,大腦在疲勞狀態下,前額葉皮層活躍度持續下降,這正是產生創意的關鍵區域。某手機廠商取消“熬夜趕工”制度后,產品故障率從千分之五降到千分之一。研發主管坦言:“過去工程師凌晨調代碼,改完A問題又制造B問題?,F在每天強制18點下班,問題發現率提高得很明顯?!?/p>
長遠賬:透支的生命付不起未來賬單
曾經,山西某煤礦集團曾引以為傲的“24小時輪班制”,如今正吞下苦果:45歲以上員工慢性病患病率達68%,企業每年醫療支出暴漲幾百萬元。這種人力透支在知識行業更隱蔽但更危險,比如,某互聯網公司30歲員工猝死事件,直接導致其社會評價直線下降。
算好這5筆賬,對于企業的當下以及未來,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種種案例都在證明:告別無效加班不僅是“福利”,更是關乎存亡的商業抉擇。
禁止加班、反對內卷的緊迫性,本質上是要把企業拉回健康發展的正軌。畢竟,當機器都需要定期保養時,血肉之軀的人怎能被當作永動機?這場變革,早一天推行,就能少付一筆沉重的代價。
如今,強制下班被視為對996這樣的加班文化的反思,更是對“加班等于敬業”等不健康職場價值觀的重新審視。需要指出的是,到點趕人下班只是職場反內卷的第一步,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還要進一步完善健康的職場文化,才能讓員工心安理得、理直氣壯下班。
2025年3月1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公布。這一重磅文件涵蓋了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的方方面面,其中“保障休息休假權益”更是給打工人的一劑“強心針”。
《方案》強調,地方黨委組織部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加強對各單位休息休假制度執行情況的常態化監督,并將帶薪年休假落實情況作為重點監督內容。依法保障勞動者休息休假權益,不得違法延長勞動者工作時間。
在“反內卷”的浪潮中,“強制下班”人人叫好。事實上,從2024年下半年起,中央、部委層面已多次部署“反內卷”工作,要求綜合整治“內卷式”惡性競爭,規范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
從現象看,大廠們的做法也頗具創新性與決心。無論是從歷史經驗還是現實考量,職場文化的改變都需要標桿企業引領。如同網友們吐槽的“大廠加班,小廠就容易全年無休”“大企業無效講企業文化課,小企業就會有樣學樣”。
單純依靠延長工作時間來增加產出,這種低效競爭模式當下已經不再適用。企業要學會通過組織模式、管理方式和生產流程上的合理調整,釋放創新活力,提升內部效益。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快速發展之下,如何最大程度吸引人才、發揮人才潛力,是企業必須回答和解決的問題。
2024年11月,歐盟理事會通過了《歐盟市場禁止強迫勞動產品條例》,宣布自2027年12月14日起,任何涉及“強迫勞動”的產品將被禁止進入歐盟市場。2025年剛一開年,各大國際性貿易企業密集喊出禁止加班的口號,這中間有巧合,也肯定存在某種聯系。
與國際接軌,就必須遵守國際性的規則。企業間競爭,也要升級換代。需要看清的是,讓員工休息好,是一件雙贏,甚至多贏的事。
過去多數企業的管理誤區,在于把“物理性工作時間”等同于“有效價值產出”?!?96”工作制下,員工真實有效產出可能不足正常工時的70%—長時間工作引發注意力渙散、操作失誤率上升,導致的返工成本、設備損耗、醫療支出等隱性損耗,往往超出加班產生的表面收益。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學專家張連起指出,行業“內卷”的核心問題是低效率重復競爭,根源在于創新不足,產品與服務同質化,陷入“越卷越貧、越卷越弱”的惡性循環,形成“紅海內耗”局面。打工人的“內卷”同樣如此,唯有將“卷工時”轉化為“卷創新”,才能跳出低水平競爭陷阱,游向“創新藍?!?。
當員工能在家看孩子寫作業時想出產品改進方案、在健身房跑步時理順技術難點,這種“高質量創新”才是企業最該投資的競爭力。
要知道,員工反對的從來不是努力奮斗,而是無效內耗。當企業不再依賴“人海戰術”和“加班內卷”爭奪市場,轉而以創新成果構筑核心競爭力,這才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能,無疑也更符合經濟轉型升級的方向。
禁止加班的深意,在于改寫企業的發展公式—把“人力×時長=產出”的舊算法,升級成“智力×效能=價值”的新邏輯。這就像從馬車換汽車的過程,雖然前期要改習慣學駕駛,但一旦上路,速度和舒適度都不是一個量級。而那些率先完成升級的企業,已經在高質量發展的新賽道上搶到了先機。
可以看到,按時下班后,燈火里跳動的,是終于擁有完整夜晚的工程師的靈感,是年輕父母陪孩子拼積木的笑聲,是無數個體重獲生活主權的證明。而所有這些微觀幸福的集合,終將匯成中國企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最堅實的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