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見山”這一技法出自唐代作家劉得仁的《青龍寺僧院》:“此地堪終日,開門見數峰。”原意是說青龍寺幽靜安逸,一打開門就能看見數座山峰。后來,人們便常用它來形容在文章開頭直接闡明主旨、點明主題或引出主要的寫作對象、事件或場景等,幫助讀者迅速地了解文章的核心內容或寫作意圖。
左讀經典
1.天還是灰蒙蒙的,雨點兒在空中亂飛,據說這是標準的巫峽天氣。我們在云霧彌漫中向前行駛,忽然面前出現兩座奇峰,布滿樹木,呈墨綠色。江水從兩山間流來,兩山后還有山,顏色淡得多,披云著霧。江水在這山前彎過去了,真不知里面有多深多遠!這就是巫峽東口了,只覺得一派仙氣籠罩著山和水。人們都很興奮,山水卻顯得無比沉靜,像一幅無言的畫,等待人走進去。
船進入巫峽,江流頓時窄了許多。兩岸峭壁如同刀削,插在水里。渾濁泥黃的江水形成了一個個小漩渦,從船兩邊退去,分不清究竟向哪個方向流。面前秀麗的山峰截斷了江流,到山前才知道可以繞過去。繞過去又是劈開的兩座結構奇特的山峰,峰后云遮霧掩,一座座山峰顏色越來越淡,像是墨在紙上滲了開來。大家驚異慨嘆,不顧風雨,倚在欄邊,眼睛都不敢眨一眨。我望著從船旁退去的蔥蔥郁郁的高山,真想伸手摸一摸。這山似乎并不比船閘遠多少。
(節選自宗璞《三峽散記》)
2.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
當汽車在望不到邊際的高原上奔馳,撲入你的視野的,是黃綠錯綜的一條大毯子。黃的是土,未開墾的荒地,幾百萬年前由偉大的自然力堆積成功的黃土高原的外殼;綠的呢,是人類勞力戰勝自然的成果,是麥田……
然而剎那間,要是你猛抬眼看見了前面遠遠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聳立,像哨兵似的樹木的話,那你的懨懨欲睡的情緒又將如何?我那時是驚奇地叫了一聲的!
那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
(節選自茅盾《白楊禮贊》
賞讀
南宋詩論家嚴羽在《滄浪詩話》中這樣評價李白:“觀太白詩者要識真太白處,太白天才豪逸,語多卒然而成者。學者于每篇中要識其安身立命處可也。太白發句謂之開門見山。”直至今天,我們依然能讀到李白的很多個性灑脫的詩作,如《蜀道難》:“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以驚嘆的口吻,刻畫出蜀道難以攀登的艱險情形,為全詩定下了高亢激昂的基調。這就是開門見山的作用。
選段1中,作者開門見山地點明了游蹤,對巫峽的如畫風景進行了細膩的描寫,再現了三峽的美好風光。
選段2中,作者在開頭便直抒胸臆:“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點明了白楊樹不平凡的特點,表達了其對白楊樹的贊美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然后直接描繪了白楊樹的生長環境,并在遼闊粗獷的高原上繼續聚焦白楊樹,再次點明它的“不平凡”。這種開門見山的寫法,不僅使文章結構緊湊、脈絡清晰,也將白楊樹的精神品質呈現在讀者面前。
借鑒
好的開頭,總能喚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增強文字的感染力。寫人為主的作文可直接交代人物或通過對人物肖像、語言、行動等的描寫來點題,以人物的思想性格特點、人物的思想品質或精神風貌來教育人、感染人;敘事為主的作文可在開頭直接點明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和相關背景,或感染讀者,或點明主旨,以領起下文;寫景狀物為主的作文可在開頭直接表明自己要寫的景物,令讀者一目了然。
以下方法供大家借鑒:
1.明確主題。即在開頭便點明主題,幫助讀者快速地了解核心內容。如果描寫事物,就直接給出事物的名稱或點明事物的特點;如果寫人敘事,就先給出人物或事件的關鍵信息;如果議論說理,就先拋出主要論點。
2.敘述簡潔。作文語言需簡練,避免冗長的表述,要用精練的話語引出關鍵內容,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3.過渡自然。開篇點明主題后,要自然過渡到對下文內容的敘述、描寫或論證上,使習作行文連貫、邏輯清晰,讓讀者能順利地跟隨作者的思路深入閱讀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