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在介紹今年政府工作任務時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穩步提高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平,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年來,從“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到“擴大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從“放心消費行動”到“城市更新行動”,從“建設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到“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瞄準百姓身邊事、急難愁盼事發力,交出一張張有溫度、見實效的民生答卷。
“豐衣足食、安居樂業,一直是中國老百姓樸素的追求和愿望。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民生為大,揭示出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質。”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辛鳴說。
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多措并舉、不斷推進——既要處理好保民生與促發展之間的關系,推動高質量發展、增強物質基礎,也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優化制度安排,加強社會建設,提高民生保障的水平和能力。
“黨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老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應以更深更細的民生舉措,把發展成果轉化為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美好生活;把握好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把基本民生底線兜住、兜準、兜牢。”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丁元竹說。
今年1月,天津市民王先生為母親更換一臺洗衣機。他選中了一款原價5999元的一級能耗全自動洗衣機。依據“以舊換新”補貼政策減免1000元,疊加廠家優惠,王先生最終只花了3999元。
“老媽之前總覺得洗衣機耗水嚴重,舍不得用。換了這臺節能節水的新洗衣機,老人很高興。”王先生說。
國務院2024年3月發布《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安排3000億元左右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真金白銀”的補貼,將促消費、惠民生緊密結合,成為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雙向互促、良性循環的生動縮影。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當民生改善與經濟發展有效對接,14億人匯聚的民生需求點都有可能轉化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我國,財政支出中有70%以上用于民生。翻開每年的“國家賬本”,民生清單“滿滿當當”。以2024年為例,42076億元的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排在各項支出的首位,主要用于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學前教育普及普惠、改善縣域普通高中基本辦學條件等;20348億元衛生健康支出,用于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并持續推動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發展經濟是改善民生的基礎,為增進民生福祉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保障。與此同時,改善民生也并非只有投入、沒有產出的‘純福利’。民生需求升級,促動更多產業邁上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新賽道’,這正是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主任王道勇教授說。
商務部數據顯示,2024年,在家電以舊換新領域,一級能效產品銷售額占比超90%,帶動高能效等級和智能家電零售額連續4個月超兩位數增長。在家裝廚衛以舊換新中,智能坐便器、掃地機器人、智能門鎖等產品換新近1000萬件。
火熱的市場需求,提振了經營主體的發展信心。家電企業加快研發節能降耗產品,家居家裝企業更注重環保材料應用和設計創新,汽車行業加緊重大技術裝備科技攻關……眾多企業持續增加研發投入,提升創新能力,加速產品迭代。
民生新需求的產生,更為產業發展打開新空間、帶來新動能。比如,圍繞服務3億多老齡人口的“銀發經濟”,國家不斷完善老年助餐、居家助老、康養照護等相關配套建設,全國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已達41萬個。同時,這一領域還在不斷產生陪診師、老年護理師、適老化改造評估師等新職業。
“今年是我投身養老護理行業的第14個年頭。隨著老齡事業發展的利好政策越來越多,我感到養老服務行業的春天已經到來。”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江蘇南通福愛護理院護士長李楠楠說。
再如,聚焦年輕父母育兒難題,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托育機構質量評估標準》于去年4月正式實施,各地著力增加普惠托育服務供給,全國已建成近10萬家面向0—3歲嬰幼兒的托育服務機構,托育產業前景廣闊。
“發展與民生相互聯動、互為條件,共同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王道勇說。
2024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發布,提出“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科學研判人力資源發展趨勢,統籌抓好教育、培訓和就業”。
就業是民生之本。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需要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呼喚教育領域高質量發展。民生福祉涵蓋多個領域,每一領域的改革都會對其他領域的改革產生重要影響,每一領域的改革都需要其他領域改革的協同配合。
這正是我國改善民生的方法論之一:更加注重系統集成,使各項政策之間彼此協同、共同發力,實現整體成效最大化。
比如,延遲退休政策直接關聯到勞動者的退休年齡和養老金待遇,需要與強化養老服務、養老產業政策等一起謀劃;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需要統籌考慮生育支持和激勵措施、擴大普惠托育服務供給、推動包括兒童醫療在內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建設、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再如,圍繞青年求職時的過渡性住房需求,山東實施“青年優居計劃”,上海推出“青年驛站”,珠海實行“一免兩減”,就是希望通過調整住房政策促進青年就業,等等。
改善民生方法論之二:更加注重突出重點,瞄準關鍵環節,找準突出問題及其癥結,以重點突破帶動改革整體推進。
2024年初,湖南長沙四方坪夜市的“無聲小攤”讓不少網友揪心。攤主是一對聽障夫妻,因經濟拮據,傾盡所有只夠給同樣患有聽障的女兒裝上人工耳蝸。
如今,曾經昂貴的設備不再遙不可及。2024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24年重點工作任務》,明確提出“推進藥品和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提質擴面”。同年12月,第五批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集采(集中帶量采購)在天津開標,人工耳蝸類耗材單套價格從20余萬元降至5萬元左右。
醫藥集中帶量采購,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集采政策增強了醫保基金的可持續性,讓更具性價比的醫療服務惠及更多患者,尤其是中低收入群體和相對困難群體,有助于解決藥品價格虛高、‘看病貴’等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王道勇說。
回顧2024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將高校畢業生就業作為重中之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加快解決新市民、青年人、農民工住房問題;全國民政工作會議明確要求大力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各項民生領域改革都在圍繞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重點發力、精準施策。
改善民生方法論之三:更加注重改革實效,一件接著一件辦、一年接著一年干,穩扎穩打、積小勝為大勝。
新年伊始,經依法票決,海南省人大代表從海南省人民政府推薦的12個候選項目中,選出新生兒免費參加城鄉醫保、“口袋公園”建設等十項2025年省級民生實事項目。
新增優質公辦學位6.6萬個,城鎮新增就業79.81萬人,全省31.68萬名新生兒接受疾病免費篩查與診斷服務……今年1月,湖南對“2024年全省十大重點民生實事”的完成情況做出總結,覆蓋教育、就業、醫療、政務服務、農村公路等多個領域。
浙江、山東、江西……年尾歲初,多地對民生項目部署后的落實情況開展跟蹤問效,同時堅持“問需于民”提出滿載民意的新一年民生實事清單。
“通過清單式民生工作安排和閉環式執行監督問效,持續推動為民辦實事項目辦好辦實,讓老百姓對民生改善更加可感可及。”辛鳴說。
“以前窗戶透風、外墻保溫不好,一到冬天就得開空調。改造后,冬天再也不用開空調了。”說起老舊小區改造,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區毓璜頂街道大海陽社區居民王者林感觸很深。
大海陽社區始建于20世紀80年代,建筑老化是群眾反映的重點問題。2023年10月,受益于當地更新老舊小區的政策,居民樓外墻鋪裝了保溫層,居民更加安居、樂居。2024年,芝罘區又新改造37個老舊小區,涉及居民約3.5萬戶。
改造水、電、氣、熱等老化管線,實施建筑節能改造……過去一年里,全國多地結合城中村改造和城市更新,把老房子變成“好房子”,打造更高品質的生活空間。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達5.8萬個。
2025年,建設“好房子”被多地政府列入年度工作重點。廣東提出“引導企業提高住房建設標準、優化物業服務”,山東支持“新出讓優質地塊上全部建設高品質住宅,打造更多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江蘇無錫出臺《進一步加強無錫市高品質住區建設管理的實施方案》……居民對智能家居、建筑設計、配套完善的全方位提升需求,將在政策的不斷完善中得到滿足。
縱向看,我國的民生建設已邁向“從有到優”的階段。
大力發展普惠托育服務,從“幼有所育”邁向“幼有善育”;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從“學有所教”邁向“學有優教”;完善住房保障和租賃制度,從“住有所居”邁向“住有宜居”;加快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從“老有所養”邁向“老有頤養”;深化“三醫”聯動改革,從“病有所醫”邁向“病有良醫”……高品質的民生建設,正在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從‘看得上病’到‘看得好病’,人民群眾看病更舒心、服務更體貼,健康獲得感不斷增強。”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徐曉嬋說。
橫向看,我國的民生建設領域逐漸向更寬層次拓展,更加關注人的精神世界和內心富足,“人的全面發展”內涵更為豐富。
2024年,一系列旨在優化心理健康服務的政策舉措頻出。5月,教育部印發《關于開展首個全國學生心理健康宣傳教育月活動的通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通知,成立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工作組;12月,“12356”作為全國統一心理援助熱線電話號碼投入運行。
去年7月至今,民政部、財政部已聯合在全國69個地區開展服務類社會救助試點。不同于傳統的物質救助,這一方式為困難群眾提供了包括心理疏導、社會融入等在內的多樣化社會救助服務。
“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需要已得到較好保障,從過去單純的資金、實物需求向多樣化、個性化需求轉變,政府提供的服務保障內容也正在向資金與服務并重、物質與精神幫助兼顧轉變。未來,還應進一步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加強對短期社會情緒和長期社會心理變化趨勢的科學研判,壯大服務力量。”王道勇說。
與此同時,保障和改善民生須盡力而為、量力而行。
“實踐中,需立足當前的經濟發展和財力水平,瞄準就業、教育、醫療、托育、養老、住房、收入分配等方面仍存在的突出難題,持續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設。”丁元竹說。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一張張民生答卷,托起老百姓觸手可及的幸福生活。評價標準只有一個:讓全體中國人民都過上好日子。
(摘自《瞭望》2025年第11期。作者均為該刊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