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我們開始在農田覆蓋加厚高強度地膜,年底回收又快又干凈,今年還計劃再試一下全生物降解地膜的效果。”3月30日,長治市壺關縣店上鎮龍郡池村一位村民對《科學導報》記者說。據了解,2025年在國家支持210萬元基礎上,壺關縣財政配套453萬元,集中采購0.015毫米加厚地膜450噸、全生物降解地膜25噸,免費發放使用。
壺關縣地處雨養旱作農業區,季節性干旱時有發生。地膜覆蓋可增溫、保墑、提高肥效和減緩土壤板結難題。自20世紀90年代,農用地膜在當地大面積推廣,助推旱作農業擴面提質、穩糧增產。隨著地膜使用面積逐年增加,出現農田殘膜量增長、“白色污染”加重等問題,解決地膜回收難題迫在眉睫。
“過去我們主要使用0.01毫米地膜,那時的地膜薄,一吹就破,很不好處理,自2023年開始在農田覆蓋0.015毫米加厚高強度地膜。”店上鎮紹良村陽光種養專業合作社栗交忠回憶,遇上風沙天氣,白地膜和黑滴灌帶隨處亂飄,簡直是地里的“黑白雙煞”。使用了加厚地膜后,冬季殘膜清理利索多了。
據了解,壺關縣在源頭管控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我們禁止農戶使用非標地膜。加厚高強度地膜雖然價格稍貴,但保溫和保墑效果更好,且不易破損,這樣可以降低地膜風化破損率和回收難度,從源頭上保障地膜的可回收性,減少了人工撿拾費用和對環境的損害。”壺關縣農業農村局環保站站長魏雙兵說。
同時,配合市場監督管理等部門開展執法檢查,依法查處不合格產品,打擊非標地膜入市下田。自2023年以來,結合“山西省地膜科學使用回收試點工作”項目,將加厚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使用工作任務細化分解到各鄉(鎮)、村,實行分片包干、責任到人,推廣使用0.015毫米的加厚高強度地膜。2024年,壺關縣以加厚地膜每畝補貼30元、全生物降解地膜每畝補貼60元的標準,推動按時完成9.35萬畝地膜示范推廣任務。
地膜回收采用多方聯動全覆蓋的辦法,以壺關縣興堂塑材制品有限公司為實施主體,依托8個鄉鎮回收網點、279個村級堆積場所,采用2元/公斤“變廢為寶”、5.5:1比例“以舊換新”等方式,引導農民將廢舊地膜回收再利用,構筑了“村有站所、鄉(鎮)有網點、縣有企業”的三級回收體系。目前,壺關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5.71萬畝,年地膜使用484.17噸、棚膜30噸,回收率達到86%。
記者在紹良村農資誠信合作社看到,鋼架大棚上“農田殘膜回收點”字樣的紅色條幅十分顯眼,大棚內整齊擺放著回收的廢舊地膜。“舊膜可以按比例兌換新膜。”合作社負責人秦郭紅說。2023年,合作社與壺關縣興堂塑材制品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將其回收的廢舊地膜轉運至該公司進行加工生產再利用。其間,合作社回收廢舊地膜100多噸,覆蓋周邊3個鄉鎮、100個村,約1000個農戶。
在興堂塑材制品有限公司車間記者看到,一團團廢舊地膜在生產線上被粉碎、清洗、擠壓,變成塑料顆粒。“生產1噸再生原料顆粒需要5.7噸廢舊地膜。”公司負責人王玉堂說。廢舊地膜在這里“回爐重造”,變廢為寶。該公司在壺關縣多個鄉鎮開設回收網點,以回收網點為中轉,用合理的價格回收農戶手中的廢舊地膜,實現產、銷、回收一條龍服務。此舉有效促進資源循環利用,減少環境污染,實現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深度融合。
在壺關縣,“農戶撿拾交售,網點組織收集,企業加工利用”的廢舊農膜回收利用機制基本形成。全縣有9個鄉鎮回收網點、1個農膜生產及廢舊農膜加工再利用中心,廢舊農膜收貯、運輸、加工再利用體系不斷完善,地膜產業鏈實現“產、銷、回收”閉環運營,農戶、回收點與企業間的良性運行機制已初現雛形。
“建立科學高效的廢舊地膜回收模式,是發展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的題中之義。”魏雙兵說。在她看來,農用地膜作為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對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由地膜使用造成的“白色污染”不應歸咎于地膜本身,而是由地膜使用不當導致。地膜是科技發展進步的產物,與之相配套的使用回收管理機制也需不斷完善。面對田間“白色污染”這道難題,壺關縣給出自己的答案——即堅持好廢舊地膜“以舊換新”回收利用新模式。
“誰生產誰回收,一方面要有政策引導,另一方面也需積極培育地膜回收市場,讓廢舊地膜資源化利用成為企業自發的市場行為。”山西省農業生態保護與資源區劃中心主任張靖波說,這樣才能加速讓資源變廢為寶,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通過政策扶持,讓企業更主動作為、讓農戶更廣泛參與。為此,壺關縣建立了廢舊地膜回收利用激勵機制,根據回收加工量,對廢舊地膜回收加工利用企業及回收點實施以獎代補。2023~2024年春為企業、回收點和農民補貼共計180萬元。
2023年,興堂塑材制品有限公司擔任壺關縣加厚地膜科學使用回收試點項目實施主體,積極帶動周邊農民撿拾廢舊地膜。全年回收本縣及周邊縣區廢舊地膜1355噸,“訂單式”生產加厚高強度地膜1764噸,銷售額達2116.8萬元,產生市場盈利和示范帶動的“雙效應”。
“建立健全地膜回收市場,讓地膜實現科學使用回收,是惠及全縣經濟、社會和生態三個方面的大事。”魏雙兵說。經濟上,興堂塑材制品有限公司為周邊鎮村提供了50余個就業崗位,“以舊換新”可增加農民收入120余萬元。社會上,廣大農戶對廢舊農膜危害的認識有了極大提高,自主撿拾交售農膜的積極性顯著提升。生態上,得以有效治理農用土壤和農村環境污染,提升耕地質量,促進全縣發展綠色農業經濟、加快鄉村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