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山西工程技術學院有這樣一位教師,默默耕耘在數學教學的第一線,用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無私的奉獻精神,贏得了學生的尊敬與愛戴,他就是基礎課教學部數學教研室的李志剛。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李志剛不僅在教學上精益求精,更在科研領域不斷探索,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教書育人、科研創新”的雙重使命。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教育是心靈的啟迪;用邏輯演繹真理,用愛心點燃智慧。在數學的世界里,每一個問題都有答案;在教育的過程中,每一個學生都有潛力。愿以嚴謹治學,以耐心育人,用數學的眼光探索世界,用教育的力量點亮未來。”3月21日,李志剛對《科學導報》記者說道。作為一名致力于教育事業的青年學者,他堅信教育與科研應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并以此激勵自己、不斷前行。
2021年6月,李志剛博士畢業后進入山西工程技術學院工作。入職之初,他就以第一名的好成績完成了“有效教學設計與實踐”的骨干教師培訓課程。他主講《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等基礎課程,這些課程不僅是理工科學生的必修課,更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基石。然而,數學課程的抽象性和難度常常讓學生望而生畏。為此,李志剛不斷探索教學方法,力求將復雜的數學知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傳遞給學生。
“數學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一種思維方式,更像是一門語言。”這是李志剛常對學生說的一句話。在課堂上,他注重啟發式教學,通過生動的案例和實際應用,引導學生從具體問題中抽象出數學模型,再通過數學工具解決問題。他的課堂氛圍輕松活潑,學生們常常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知識。“李老師的課讓我對數學有了全新的認識。”一名大二學生告訴記者,“他總能將枯燥的公式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讓我們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正是這種深入淺出的教學方式,讓李志剛的課堂深受學生歡迎,他的教學評價常年位居學院前列。
除了教學,李志剛在科研領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他主要從事孤立子與可積系統的研究,尤其在淺水波模型的適定性問題方面有著深入的研究。通過變分原理,李志剛首次提出了具有軌道穩定尖峰解的非平凡高階淺水波模型,并通過改進李雅普諾夫控制方法,首次證明了一個具有任意分量的Novikov系統尖峰解的軌道穩定性。近年來,他主持和參與了多項省級和校級教科研項目,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其中SCI7篇、核心期刊2篇。“科研是教學的延伸,也是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要途徑。”李志剛表示。他始終認為,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通過科研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將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學中,實現科研反哺教學。為此,他經常利用課余時間查閱文獻、參加學術會議,與同行交流最新的科研動態。
在科研過程中,李志剛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他曾帶領學生團隊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并多次獲得省級獎項。在他的指導下,學生們不僅提升了數學建模能力,更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李老師對我們的指導非常細致,他總是鼓勵我們大膽嘗試、不怕失敗。”一名曾參加數學建模競賽的學生回憶道,“在他的幫助下,我們不僅完成了比賽,還學到了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
作為一名教師,李志剛深知“教書育人”的重要性。他不僅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更注重他們的全面發展。在課堂上,他常常通過數學史和數學家的事跡,激勵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在課后,他主動與學生交流,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李老師不僅是我們的老師,更是我們的朋友。”一名畢業生感慨道,“他總能在我們迷茫時給予指引,在我們困難時給予幫助。我在臨近畢業的時候,對未來的去向感到十分的迷茫,而我最終選擇了報考研究生,這與李老師的關心與鼓勵是分不開的。”正是這種亦師亦友的關系,讓李志剛在學生中贏得了極高的聲譽。此外,李志剛還積極參與學院的各項黨務工作,并被評為“優秀黨務工作者”。
面對未來,李志剛表示,他將一如既往地投身于教學和科研事業,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為學院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教育是一項長期的事業,需要耐心和堅持。”李志剛說,“我會繼續努力,為培養更多優秀人才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