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人才是關鍵”“產業走到哪里,職業教育就要跟進和支持到哪里”的指導方針,夯實基礎性地位和突出類型教育地位就是職業教育的根本行為。
通過優化專業設置,培養職業人才,掌握“新知識、新技術、新技能”,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夯實基礎教育、技術教育,從而打開新的就業天地,解決就業難、擇業短的實際問題。只有緊跟時代背景和實際政策,才能為我國培養出更多大國匠人。
本文指出職業教育現狀,針對職業教育體系中的職業規劃教育提出了相應對策。
在職業教育體系的完備條件下,學生們能在專業課上了解到專業的知識,在過往的學習和實踐中來了解未來行業的工作狀態和前景期待。但學生對于職業規劃還欠缺清晰概念,主要以掌握技術、熟練技術為主要學習目的,對職業發展的潛力和職業發展的成就遠景沒有清晰目標。
就當下職業規劃教育而言,更多的學生在學習生涯中或因考試節點或因個人原因轉至職業教育,職業教育缺失連貫性直接問題就會出現:在前面十多年的學習生涯中因對職業教育并未有過多了解和學習,在進行專業職業學習的時候就會面臨上手慢、實踐難的情況,對職業規劃教育具有一定阻礙。
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有一部分學生依然受以往觀念困擾,認為職業教育低人一等,從而自信上受到打擊和挫敗,在學習和職業規劃的前景上做不出理想預期。因此,關注心理教育也應該成為職業規劃教育的一部分。
1.各類職業教育就業范圍,實時落實到學生所學專業技能。直觀了解職業教育的就業范圍、大環境的稀缺程度、技能板塊的重點落實實操程度,讓學生在做職業規劃的時候更清晰地認識到所掌握技能具體可操作范圍、環境,甚至供需城市范圍。例如,公開職業教育的就業情況,根據《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2022年~2024年,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畢業去向落實率分別為94.70%、94.44%、93.96%,高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畢業去向落實率分別為90.60%、91.88%、93.55%。清晰的數字依據,助力職業規劃教育。
2.職業教育中多以熟悉理論知識為前提再進行實踐,但還是存在脫節難上手的情況。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著力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結合職業教育進行緊密實踐,積極參加各類比賽和舉辦活動,讓學生清楚意識到“掌握一門技能,不僅是我個人的責任與使命,更是踐行工匠精神、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途徑。”只有通過大量的實踐累積,把理論知識“活用活通”,才能做到“教隨產出,產教通行”,解決學生上手慢、上手難的問題,助力學生職業規劃。
技術培訓應多以高科技、高效能為主,對比國內外技術差異,解決發現的空白薄弱環節,參與培養國際化人才,以“走出去”為大方向,助力中方企業在海外的發展,實現本土化發展,在國際上增強我國教育的影響力和國際教育的話語權。
“低人一等”是普遍對職業教育的認知,要實現有效推進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就必須打破傳統界限,針對這一傳統觀念,應充分落實運用“三全教育”指導方針,整合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的資源,充分利用。
通過全員參與,家庭成員積極關注學生學習情況,提供積極正向的情感關懷,疏解學生焦慮,學生面對困惑困難時,適當給予指引,家人的肯定可以奠定職業規劃的信心。學校要在專業知識和技術上提供先進支持,幫助學生提升就業競爭力,助力職業規劃教育。社會應提供明確和公平的就業渠道,包容學生就業累積經驗,提供平臺拓展職業視角。通過協同參與、多方育人的模式,做到全方位的支持了解,讓學生自主自立地找到職業發展目標,實現自我職業規劃教育,也讓學生自主自愿地走向人才道路,不止于主動學習,更勇于試錯。
隨著國家的建設發展,職業教育更顯得格外重要,做好國家的穩定技術供應,職業規劃教育就成了具備指導性、指向性的重要環節。理論知識的夯實加強配合實時進行的實踐,還原操作現場,通過“有問題解決問題,有疑慮解決疑慮”,實質性地對職業規劃教育增加信心,配合政策和數據,讓職業規劃道路清晰,通過一代一代的職業教育成就工業強國。
【作者單位:貴州開放大學(貴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