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上思政課不能拿著文件宣讀,沒有生命、干巴巴的。”“大思政課”就是要將課堂與現實結合起來,就是要將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發揮更有效的作用。當前,隨著大學生群體的持續擴大,畢業生數量已突破千萬大關,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已成為社會矚目的焦點,尤其是大學生擇業觀的培養,更需要學校、社會以及學生個人的共同努力,只有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才能為職業生涯選擇一條合適的道路。而焦裕祿精神蘊含的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等精神品格,無疑是進行擇業觀教育的寶貴資源。將焦裕祿精神融入擇業觀培養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借助“大思政課”的方式,助力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選擇觀念,從而培養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高校作為培育新時代人才的搖籃,承載著立德樹人、傳授知識的雙重使命。思政課堂教學作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知識的傳遞場所,更是精神塑造的熔爐。在培養學生擇業觀的過程中,思政課堂教學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上好思政課的過程中,可以深入挖掘焦裕祿精神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內涵,并通過生動的案例、深入的剖析,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這一精神的時代價值和深遠意義。在課堂上結合焦裕祿精神,進一步推動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將個人理想與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緊密結合。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以焦裕祿精神感召學生,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為社會作出貢獻。
在構建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中,思政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兩個不可或缺的環節。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擇業觀,高校可以積極探索并建立“思政課教師+職業生涯規劃教師+輔導員”三師引領模式。這一模式將思政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緊密結合,共同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指導。在這一模式中,思政課教師發揮著思想引領的核心作用,他們通過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深入解讀黨的教育方針和政策,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職業生涯規劃教師為學生提供專業全面的求職信息和指導,最大程度確保學生職業道路的通暢性。輔導員則在學生成長成才的過程中發揮著橋梁和紐帶的作用,他們密切關注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動態,及時了解和解決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幫助學生認識社會發展趨勢和人才需求變化,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實施三師引領模式,可以形成教育閉環,確保思政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有效銜接和相互促進。同時,還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育能力,確保三師引領模式能夠發揮最大的教育效果。
高校團學組織作為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核心載體,在高校管理體系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高校團學組織不僅在推動校園管理的規范化、高效化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更在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學生個人素質上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高校可以依托團學組織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焦裕祿精神主題教育活動,通過定期組織精神學習、職場體驗、模擬招聘、實習實訓、志愿服務等活動,讓學生更快、更好地與社會接軌。在領悟焦裕祿精神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提升自身能力,也能探索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明確自己的職業方向,為未來的職業生涯奠定堅實的基礎。
紅色資源作為傳承革命精神、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載體,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和時代價值。其中,博山焦裕祿紀念館和蘭考縣焦裕祿同志紀念館無疑是展現焦裕祿精神的重要窗口,是值得深入挖掘與利用的寶貴紅色資源。大學生在實地深入了解焦裕祿事跡的過程中,會逐漸將焦裕祿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將其作為自己職業選擇的精神指引。這種精神指引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擇業觀,明確自己的職業定位和發展方向。此外,通過社會實踐體悟焦裕祿精神,還能夠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他們會在焦裕祿精神的感召下,更加關注社會現實和民生問題,積極投身到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偉大實踐中去。
隨著5G、互聯網+等高新技術的蓬勃發展,信息的傳播速度和廣度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對于焦裕祿精神的傳播與宣傳,我們不能僅僅局限于傳統的報紙、電視和廣播等手段,而應當與時俱進,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力量,探索更多創新的傳播方式。例如,借助VR虛擬現實技術,打造一個真實還原焦裕祿生活工作的虛擬場景。學生可以穿越時空,置身于焦裕祿的時代,親身感受其艱苦奮斗歲月中的點點滴滴。其次可以利用3D立體模型技術,構建焦裕祿生活工作的三維模型。這些模型可以細致入微地還原焦裕祿的住所、辦公室以及他使用過的工具和物品,通過在線展示,吸引大學生近距離觀察焦裕祿的生活細節,感受他的樸素和節儉。同時還可以結合多媒體手段,如音頻、視頻等,為這些模型添加解說和背景故事,讓大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焦裕祿的生平事跡和精神風貌,并利用社交媒體平臺開展線上宣傳活動,形成濃厚的宣傳氛圍。
在人生的廣闊舞臺上,擇業觀的確立與踐行是重要部分。主觀能動性作為內在力量源泉,是推動形成并堅守正確擇業觀的關鍵所在。焦裕祿同志的一生,就是一部充滿主觀能動性的奮斗史。他面對困境從不退縮,總是以積極的態度去迎接挑戰,用實際行動去踐行自己的信念。對于大學生而言,發揮主觀能動性就是要在擇業觀的塑造上保持主動性。要通過深入調研、廣泛交流等方式主動去了解社會、認識職業,明確自身興趣和優勢所在,從而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同時,我們也要考慮職業的需求和社會的期待,主動學習專業知識,提升自身綜合素質,以更好地適應社會和職業發展的需要。在職業規劃中融入焦裕祿精神,也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重要體現。這樣我們不僅能實現個人的價值,更能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擇業觀并非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它更多地體現在每一次的實際選擇與行動中。將擇業觀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是我們每個青年學生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選擇一個職業,就意味著我們肩負起了一份責任與擔當。這份責任不僅是對自己未來的承諾,更是對社會、對人民的承諾。深入社會實踐是生動詮釋人生擇業觀的重要途徑。我們應當以焦裕祿精神為指引,在實際工作中不斷踐行自己的擇業觀,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焦裕祿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他熱愛的那片土地、人民,他詮釋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真正內涵,焦裕祿精神值得所有人學習。學習焦裕祿精神就是要把焦裕祿精神融入到大學生擇業培養教育中,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將自己的青春“小我”融入國家發展的“大我”之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社會主義現代化貢獻青春力量。
(作者單位:1.北京工業大學;2.延安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