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議論文寫作重在以理服人。所謂“理”,從寫作技法上來講就是注重邏輯,以充分的說理來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為此,可在觀點明確、論據使用、論證合理、結構清晰四個方面多下功夫。
一、厘清概念,前后統一
厘清概念,有利于提出觀點。魯迅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中根據國人喜歡自夸“地大物博”和寄希望于國聯兩個方面指出這是中國人發展他信力,而不是自信力。從“自信力”的概念出發,去反駁“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觀點,再在反駁之后順勢提出自己的觀點。
明確概念,有利于明確觀點。在《敬業與樂業》中,梁啟超說:“用現代的話講,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事上頭,一點不旁騖,便是敬”,這就是界定了“敬業”中“敬”的概念,讓讀者順著這種思路來理解“敬業”的必要性。
二、言之有據,典型豐富
論據要與觀點保持一致。就事實論據而言,對同一材料的分析,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如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如果從廉頗的角度來講,可以用來論證知錯就改的美好品德;若是聯系事情的前后因果,就可以用來論證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的關系。因此,在引用材料時,不必面面俱到,只需概述事件中能夠證明觀點的部分即可。使用道理論據時,可以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證,建立內在的邏輯性,從而充分說理。
論據要豐富。在議論文中,便用豐富的論據可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如在《敬業與樂業》中,作者便使用了百丈禪師、佝僂丈人的故事作為事實論據,還引用了孔子、朱子的言論作為道理論證,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三、方法得當,合理論證
議論文并不是單純地擺出觀點和論據就可以,還要對論據進行分析,找出論據和觀點之間的關系,從而證明觀點的正確性,分析的過程也是論證的過程。
如在《懷疑與學問》一文第六段中提出“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的觀點,為此作者以清代大學問家戴震質疑的故事為事實論據,以法國的大哲學家笛卡兒的名言作為道理論據,并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要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這是歸納分析法,接著說道:“如果后來的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就停滯了,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這是假設分析法。作者運用了兩種分析法,使自己的論證更有說服力。
四、結構清晰,邏輯清楚
一般來講,議論文有這樣兩種常見的論證結構:一是設置分論點,從多方面多角度并列展開論證;二是采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遞進式結構展開論證。
如《懷疑與學問》一文就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論證了懷疑對學問的重要性,“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須步驟,也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談創造性思維》中,文章從“正確答案不止一個”說起,論述了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性,點明了創造性思維所必需的關鍵要素,最后指出如何成為一個富有創造力的人。這是一種典型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遞進式結構。
議論文寫作不僅能夠反映一個人的寫作能力,而且能夠反映一個人的整體思維認知能力。同學們要勤于觀察、敏于思考,提高各方面的認知能力,逐漸做到心中有讀者,腦中有方法,筆下有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