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三個務必”,具有深刻的內在意蘊、生成邏輯和現實價值。“三個務必”高度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深刻表明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歷史使命和政治要求的統一、歷史自信與歷史主動的統一。“三個務必”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使命觀、奮斗觀、斗爭觀的守正創新,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天下觀、道德觀、斗爭精神的繼承弘揚,是新時代新征程面臨新形勢、新任務的高度警醒,是對“兩個務必”的繼承發展。始終堅持“三個務必”,是中國共產黨推進自我革命成為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要求,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障,是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自信的必要條件。
[關鍵詞]“三個務必”;內在意蘊;生成邏輯;現實價值
[中圖分類號]D2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25)01-0014-07
On the intrinsic meaning,generative logic and practical value of the“Three Musts”
HAN Wei
(School of Marxism,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550025,China)
Abstract:The“Three Musts”puts forward in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has profound intrinsic meaning,generative logic,and practical value. The“Three Musts”highly embodies the basic position,viewpoints and methods of Marxism,and profoundly demonstrates that Chinese Communists adhere to the unity of historical mission and political requirements,and the unity of historical self-confidence and historical initiative. The“Three Musts”represents the CPC’s principled innovation of Marxist views on mission,striving,and struggle;it is the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the worldview,ethical principles,and spirit of struggle embedded in China’s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it is a heightened awareness of the new circumstances and tasks presented by the new era and new journey;and it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Two Musts”. Always adhering to the“Three Musts”is a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for the CPC to advance self-revolution and sustain its position as a long-term governing Marxist party. It is also a crucial guarantee for comprehensively advanc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rough Chinese modernization and an essential condition for enhancing the confidence of the socialist political part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Three Musts”;intrinsic meaning;generative logic;practical value
一、引言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全國勝利的前夕,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向全黨提出“兩個務必”的要求,告誡全體黨員在革命勝利面前要保持清醒頭腦,在奪取全國政權后要經受住執政考驗。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黨的二十大又向全體黨員發出“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1]1-2的重大號召。“三個務必”是對“兩個務必”的繼承和發展,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新征程管黨治黨的高度警醒和戰略自覺,對黨繼續保持清醒頭腦、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自黨的二十大以后,“三個務必”的研究逐漸成為學界熱點。以“三個務必”為主題詞在中國知網進行檢索,成果相對較多。學者們大多對“三個務必”的邏輯出場、理論內涵、實踐要求等方面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從邏輯出場看,丁俊萍等認為“‘三個務必’是在深刻把握世情國情黨情基礎上對新時代新征程管黨治黨的新要求,是對全黨的新告誡、新期盼”[2]。鄧亦林等認為“三個務必”是“對中國本土之治的深刻借鑒、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的深刻總結、走好新的趕考之路的深刻憂思、立足‘兩個大局’的深刻洞察”[3]。崔曉丹等認為“三個務必”“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結晶,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發展的精神積淀”[4]。在理論內涵上,劉建軍等認為,“三個務必”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新時代新征程必須始終遵循的宗旨、堅守的作風、發揚的精神”[5]。齊衛平等認為“‘三個務必’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統一于堅持自我革命的要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構成黨堅持自我革命的前提條件,謙虛謹慎、艱苦奮斗體現黨堅持自我革命的傳統光大,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增強黨堅持自我革命的本領鍛造”[6]。在實踐要求上,王斌等認為“‘三個務必’是確保黨長期執政的內生動力、優良作風和實踐偉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思想向導、精神動力和行動指南”[7]。李祺等認為,“踐行‘三個務必’,必須以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為根本、以推動馬克思主義守正創新為前提、以加強黨的組織隊伍建設為重點、以完善管黨治黨的體制機制為關鍵,推進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的偉大實踐”[8]。
從現有研究成果看,學術界大多從黨面臨的形勢、肩負的使命等視角探討“三個務必”的邏輯出場,從黨推進自我革命、助力民族復興偉業等層面剖析其理論價值,從推進理論創新、加強制度建設等維度把握其實踐要求。這些研究成果為后續的學術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文獻參考,但在對“三個務必”與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政治要求之間的內在關聯性等方面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因此,進一步探究“三個務必”的內在意蘊、生成邏輯與現實價值,對深刻把握“三個務必”的理論內涵和實踐要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準確把握“三個務必”的內在意蘊
“三個務必”具有深刻的內在意蘊,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歷史使命和政治要求的統一,表明了中國共產黨人堅定歷史自信與增強歷史主動的統一。
(一)“三個務必”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
其一,“三個務必”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政治立場。馬克思主義站在人民的立場,深刻剖析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探尋人類自由解放的道路,謀求建立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這是由黨的理論基礎、初心使命和性質宗旨所決定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46在“三個務必”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百年奮斗的重要經驗。“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根本體現;“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是中國共產黨人為了實現人民利益的政治警醒;“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是中國共產黨人實現人民利益的本領要求。人民立場與“三個務必”共同統一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中。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中國共產黨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確保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就必須堅持“三個務必”,做到不忘“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不忘“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不忘淬煉“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執政本領。
其二,“三個務必”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于舊哲學的重要標志。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現實的人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社會性的物質活動,體現了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的高度統一。認識來源于社會實踐,但其最終目的是要服務實踐、指導實踐,并在社會實踐中接受檢驗進而得到不斷完善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不僅致力于科學地“解釋世界”,更致力于“改變世界”。“三個務必”與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具有內在的邏輯聯系。“三個務必”既是中國共產黨人百余年實踐經驗教訓的科學總結,也是新時代新征程對共產黨人的實踐要求。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1]1,面臨的矛盾和風險更加復雜多樣,黨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始終牢記“三個務必”,才能走好新時代的“趕考路”。
其三,“三個務必”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法。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著的,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社會就是在矛盾運動中前進的。這就要求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時,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方法。實事求是的方法講求尊重客觀事實,按客觀規律辦事,使思想與實際、主觀與客觀相符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三個務必”既是中國共產黨人百余年堅持實事求是,進而推進黨的建設所得出來的重要結論,也是新征程推進黨和國家建設事業的客觀要求。“問題是事物矛盾的表現形式,我們強調增強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就是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客觀性,就是要善于把認識和化解矛盾作為打開工作局面的突破口。”[9]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實踐中,必然面臨諸多矛盾和問題,只有堅持實事求是的方法,才能及時化解矛盾、解決問題。
(二)“三個務必”體現了共產黨人堅持歷史使命和政治要求的統一
其一,“三個務必”體現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始終堅持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始終堅持“三個務必”,是黨完成這一歷史使命的客觀需要。毛澤東指出:“共產黨是為民族、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它本身決無私利可圖。”[10]為了“為民族、為人民謀利益”,毛澤東提出了“兩個務必”,并多次要求共產黨人要敢于和善于向一切敵人作斗爭。改革開放以后,為了完成初心使命,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不同歷史時期強調艱苦奮斗、斗爭精神的重要性。習近平指出:“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1]“三個務必”植根于“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歷史使命,既是對中國共產黨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也是對新時代黨領導人民繼續奮斗而提出的嚴格要求。
其二,“三個務必”體現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對自身建設更高的政治要求。要實現“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歷史使命,必須有嚴格的政治要求來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三個務必”既是對黨的建設歷史經驗的清醒認識和深刻總結,也是新時代推進黨的建設的政治要求。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黨的建設,在一定意義上說,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是一部波瀾壯闊的黨的建設史,尤其是黨的自我革命史。從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三大優良作風”,到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將“謙虛謹慎”和“艱苦奮斗”作為黨的優良作風,再到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三個務必”,都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鍥而不舍、一以貫之地重視黨的自身建設。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與政治要求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歷史使命是指全黨要牢記中國共產黨“是什么”“要干什么”,政治要求是指全黨“怎么干”。黨雖然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面臨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不同,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目標始終是一致的。在努力實現奮斗目標的進程中,我們黨只有始終保持憂患意識、堅持自我革命,才能永葆黨的生機與活力,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三)“三個務必”表明了中國共產黨歷史自信與歷史主動的統一
其一,“三個務必”是中國共產黨歷史自信的高度概括。歷史自信是歷史活動主體在認識、把握和創造歷史的過程中形成的自豪感與自信心,它既包括歷史活動主體對自身歷史成就的充分肯定,也包括歷史活動主體對歷史前景的堅定信念。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自信,既建立在黨百余年輝煌成就的基礎上,也源于黨對實現自身宏偉藍圖的堅定信念。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偉大實踐中,始終堅持“三個務必”,始終不忘初心使命,保持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敢于并善于同各種困難、風險、挑戰作斗爭,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輝煌成就,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這是中國共產黨具有歷史自信的底氣所在。
其二,“三個務必”是中國共產黨增強歷史主動的實踐要求。歷史主動是指歷史活動主體在深刻把握歷史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勇于抓住歷史機遇,自覺肩負歷史責任,主動擔當歷史使命,勇于開創未來的精神品質。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只有順應人民群眾的意愿和要求,才能推動歷史向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黨的中心任務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必須在堅持“三個務必”中順應歷史潮流、掌握歷史主動,才能取得更加輝煌的歷史成就。因此,“三個務必”既是對中國共產黨歷史自信的高度概括,又是中國共產黨增強歷史主動的實踐要求,充分表明了中國共產黨歷史自信與歷史主動的統一。
三、全面理解“三個務必”的生成邏輯
“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12]“三個務必”既有深刻的思想演進邏輯,也有復雜的現實生成邏輯。
(一)“三個務必”是對馬克思主義使命觀、奮斗觀、斗爭觀的守正創新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實踐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1]16“三個務必”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守正創新,所謂“守正創新”,就是守馬克思主義使命觀、奮斗觀、斗爭觀之“正”,創中國化時代化之“新”。
其一,“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對馬克思主義使命觀的守正與創新。“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秉持的初心使命,同馬克思主義“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這一共產黨人的價值追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眾所周知,立志選擇“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以謀求“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13],是馬克思從中學時確立的遠大理想。作為科學社會主義誕生的標志性著作,《共產黨宣言》宣稱“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14]411。1905年6月,列寧在領導俄國無產階級革命的過程中鄭重指出:“社會民主黨是工人運動的有覺悟的代表,它的宗旨是使全體勞動者徹底擺脫一切壓迫和剝削”[15]。可見,“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立和革命實踐的思想源頭,也是中國共產黨“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思想基礎。
其二,“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是對馬克思主義奮斗觀的中國化表達。為了給予無產階級革命科學的理論指導,馬克思恩格斯一生都在進行艱苦的理論和實踐探索,并始終保持謙虛謹慎的工作作風,在實踐發展與理論反思中不斷修正自己的理論。正如恩格斯所強調的,“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滾瓜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16]588。在《法蘭西內戰》中,馬克思認為要實現無產階級自身的解放并過渡到更高的社會形式,“必須經過長期的斗爭,必須經過一系列將把環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歷史過程”[17]。列寧認為“在人民群眾中,我們畢竟是滄海一粟”[18],“從來沒有而且不可能有一種革命,保險不要進行長期的、艱苦的、可能充滿重大犧牲的斗爭”[19]。中國共產黨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實現由小到大、由弱變強,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離不開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精神和作風。因此,“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是對馬克思主義奮斗觀的中國化表達。
其三,“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是對馬克思主義斗爭觀的堅持和發展。斗爭性是馬克思主義的內在屬性,斗爭精神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鮮明底色。馬克思主義認為,“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壓迫者和被壓迫者,始終處于相互對立的地位,進行不斷的、有時隱蔽有時公開的斗爭”[14]400,強調無產階級要獲得解放必須具有敢于斗爭的勇氣、善于斗爭的本領。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共產黨人應當“不屑于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14]435,主張無產階級采取聯合行動并以暴力革命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以建立自己的政權。在《lt;黑格爾法哲學批判gt;導言》中,馬克思主張“批判的武器”(理論斗爭)與“武器的批判”(革命實踐)相結合,他尤其重視用理論來武裝無產階級頭腦,認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14]9-10。馬克思的一生都在進行理論斗爭和革命實踐斗爭,并在理論斗爭與實踐斗爭相結合的過程中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列寧一生都在同沙皇專制制度和資產階級進行最頑強、最殘酷的斗爭,同形形色色的機會主義和修正主義進行最根本、最徹底的斗爭。他認為:“只有群眾的革命斗爭,才能使工人生活和國家管理真正有所改善。無論有教養的人們怎樣‘同情’工人,無論單槍匹馬的恐怖分子怎樣英勇斗爭,都不能摧毀沙皇專制制度和資本家的無限權力。只有工人自己起來斗爭,只有千百萬群眾共同斗爭才能做到這一點,而只要這個斗爭一減弱,工人所爭得的成果立刻就要被奪走。”[20]
(二)“三個務必”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天下觀、道德觀及斗爭精神的繼承弘揚
“只有植根本國、本民族的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1]18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形成了非常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其蘊含的思想觀念、道德規范、人文精神、思維方式等,是揭示‘三個務必’思想源泉和精髓要義的文化基因。”[4]
其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民本思想和家國情懷的繼承和弘揚。“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46首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有契合之處。共產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初心,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民本思想。《尚書·五子之歌》的“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史記·殷本紀》的“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老子·第四十九章》的“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晏子春秋·內篇問下》的“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民為本也”,《論語·為政篇》的“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孟子·盡心章句下》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管子·牧民》的“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禮記·大學》的“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淮南子·氾論訓》的“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張居正《答福建巡撫耿楚侗》的“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等記述,無不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厚的民本思想。其次,共產黨人“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使命,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家國情懷。如《禮記·大學》的“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禮記·禮運》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范仲淹《岳陽樓記》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的“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中國人歷來抱有家國情懷,崇尚天下為公、克己奉公,信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強調和衷共濟、風雨同舟,倡導守望相助、尊老愛幼,講求自由和自律統一、權利和責任統一。”[21]
其二,“謙虛謹慎、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易經·系辭傳下》記載:“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易傳·彖傳上》云:“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尚書·大禹謨》指出:“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老子·第九章》強調:“富貴而驕,自遺其咎。”《文子·上仁》曰:“謙恭敬者,自卑下尊敬人也。”《論語·里仁篇》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論語·述而篇》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管子·小稱》云:“修恭遜、敬愛、辭讓、除怨、無爭,以相逆也,則不失于人矣。”由此可見,謙虛謹慎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此外,中華民族向來以艱苦奮斗為榮。比如,《離騷》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論語·泰伯篇》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衡·感虛篇》的“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鄭燮《竹石》的“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等,無不彰顯了中華民族艱苦奮斗的文化基因。
其三,“敢于斗爭、善于斗爭”之斗爭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之一,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一部敢于斗爭和善于斗爭的歷史。“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22]161無論是遠古的神話傳說,還是歷史典籍中記載的真實故事,都生動詮釋了中華民族永不屈服、永不放棄,敢于同自然災害斗爭、同各種艱難險阻斗爭、同不公平的命運斗爭的精神品質。鉆木取火、盤古開天、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神話故事,深深打下了中華民族敢于并善于向自然界斗爭的烙印;“抗擊日寇”“抗美援朝”等涌現出來的英雄事跡,體現了中華民族敢于向來犯之敵拼死斗爭的優秀品質;“反躬自省”“正己修心”等道德修養途徑,彰顯了中華民族具有自我警醒、自我反思、自我斗爭的優良傳統。正是因為中華民族“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
(三)“三個務必”是對“兩個務必”的繼承和發展
新時代新征程,面對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遇到的各種新問題、新情況、新挑戰,“三個務必”既是對中國共產黨人的警醒,是面向全黨同志發出的號召,也是對“兩個務必”的繼承和發展,體現了我們黨對“新趕考”實踐要求的與時俱進。
其一,“三個務必”是對“兩個務必”的繼承和發展。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從作風建設的角度,告誡全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23]。“兩個務必”深刻表明,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科學地預見到部分黨員干部在革命勝利后會產生驕傲自滿、貪圖享樂情緒的可能性,清楚地認識到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設新中國的復雜性、艱巨性、長期性。進入新時代,“三個務必”更加突出了我們黨不忘初心使命和發揚斗爭精神的極端重要性。“三個務必”要求全黨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理想理念不動搖、“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不松懈、“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本領能力不喪失,是對“兩個務必”的豐富和發展。
其二,“三個務必”是新時代新征程對中國共產黨人的警醒,是面向全黨同志發出的號召。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從世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調整,世界經濟增長勢頭放緩,部分地區沖突加劇正嚴重威脅著世界的和平與安全,氣候、瘟疫等全球性問題頻發,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從國情看,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推進高質量發展還有許多卡點瓶頸,全面深化改革還有不少硬骨頭,意識形態領域存在不少嚴峻挑戰,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民生領域依然存在不少短板。從黨情看,我們黨已成為擁有9900多萬黨員帶領各族人民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黨,但“一些黨員、干部缺乏擔當精神,斗爭本領不強,實干精神不足,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現象仍較突出;鏟除腐敗滋生土壤任務依然艱巨,等等”[1]14。“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將長期存在,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將長期存在。”[1]64因此,我們必須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保持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有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本領,才能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帶來的各種風險挑戰,不斷奪取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新勝利。
四、深刻領會“三個務必”的現實價值
“三個務必”的提出,對于全黨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譜寫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絢麗的華章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三個務必”是黨推進自我革命而成為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要求
勇于和善于推進黨的自我革命,是跳出歷史興亡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也是黨永葆長期執政地位的客觀要求。為了跳出歷史興亡周期率,中國共產黨在1945年的“窯洞對”給出了用“人民來監督政府”的答案。70多年以后,黨的二十大又給出了第二個答案,即自我革命。自我革命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理論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雖沒有直接提出自我革命,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有著豐富的自我革命思想內核。馬克思曾指出,無產階級“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拋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陳舊的骯臟東西,才能勝任重建社會的工作”[14]171。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針對黨內各色各樣的投機分子及一些黨員所滋生的驕傲情緒、官僚習氣等現象,列寧鮮明指出:“以健康的強有力的先進階級作為依靠的執政黨,要善于清洗自己的隊伍。”[24]
“三個務必”是黨不斷推動自我革命的重要內容,是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要求。“三個務必”要求黨推進自我革命,必須堅持人民至上,胸懷“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初心使命。只有胸懷“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初心使命,才能使馬克思主義政黨保持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三個務必”要求黨推進自我革命,必須保持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作風。“中國共產黨以自己艱苦奮斗的經歷,以幾十萬英勇黨員和幾十萬英勇干部的流血犧牲,在全民族幾萬萬人中間起了偉大的教育作用。”[22]184“要使我國富強起來,需要幾十年艱苦奮斗的時間,其中包括執行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這樣一個勤儉建國的方針。”[25]改革開放后,鄧小平指出:“中國搞四個現代化,要老老實實地艱苦創業”[26]。“三個務必”要求黨推進自我革命,必須具備敢于斗爭的勇氣與善于斗爭的本領。馬克思指出:“一個大國的任何工人政黨,只有在內部斗爭中才能發展起來,這是符合一般辯證發展規律的。”[16]551因此,中國共產黨要推進自我革命,提高對內對外的斗爭本領,既要敢于和善于向外部世界作斗爭,也要敢于和善于同黨內不正之風作斗爭。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成為中國人民衷心擁護的世界第一大黨,就是在內外斗爭中不斷進行自我革命與社會革命的結果。
(二)“三個務必”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障
推進現代化建設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和奮斗目標。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開啟了一條獨立自主地探索實現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中國共產黨充分認識到,實現民族的解放、國家的獨立是實現現代化和民族復興的根本前提。為此,黨領導人民進行了28年的浴血奮戰,終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真正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為中國走向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新中國成立后,黨領導人民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奮斗目標奠定了制度基礎和物質前提。改革開放40多年來,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入推進,我國具備了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我們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務必保持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務必具備敢于斗爭的勇氣、善于斗爭的本領。
(三)“三個務必”是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自信的必要條件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之后,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潮,多國無產階級政黨紛紛喪失了政權。盡管東歐劇變、蘇共垮臺是眾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但是共產黨自身的問題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蘇聯解體前夕,蘇聯社會科學院在關于“蘇聯共產黨代表誰的利益”的問卷調查中就發現,“認為蘇共代表勞動人民的只占7%,代表工人的只占4%,代表全體黨員的只占11%,認為代表官僚、干部、機關工作人員的竟占85%”[27]。由此可見,蘇聯共產黨淡忘初心使命是其喪失政權的一個重要原因。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是中國共產黨需不斷認真思考和回答的重大現實課題。
世界政黨制度多種多樣,一個國家的政黨制度是由這個國家的國情決定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也是符合當下中國國情的正確選擇。這一政黨制度既保證了國家方針政策的人民性和連續性,也保證了中國政治的高度穩定性,有效地避免了西方國家兩黨制、多黨制等政黨競爭下引發的政局動蕩。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最根本的是要堅定中國特色新型政黨制度自信,其關鍵在于對中國共產黨的自信。只有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才能永葆中國共產黨的人民本色;只有謙虛謹慎、艱苦奮斗,才能弘揚中國共產黨人的優良作風;只有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提高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水平,增強執政能力,從容應對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的考驗。由此可見,始終牢記“三個務必”不僅是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自信的必要條件,也是中國人民堅定“四個自信”的重要基礎。
五、結語
“三個務必”是對馬克思主義使命觀、奮斗觀、斗爭觀的守正創新,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天下觀、道德觀、斗爭精神的繼承和弘揚,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新征程對管黨治黨的高度警醒與戰略自覺。“三個務必”高度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深刻表明了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歷史使命和政治要求的統一、歷史自信與歷史主動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成果。新時代新征程堅持“三個務必”,對推進黨的自我革命、鞏固黨長期執政地位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參考文獻]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丁俊萍,李澤鑫.新時代“三個務必”的內涵、結構與進路[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1):33-44.
鄧亦林,劉金林.“三個務必”的生成邏輯、科學內涵和價值意蘊[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1):46-55.
崔曉丹.論“三個務必”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J].北京社會科學,2023(8):16-24.
劉建軍,韋瑋.“三個務必”的理論內涵、價值意蘊和實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23(3):27-33.
齊衛平,劉號.三個務必”的理論思考:思想邏輯、內在關系、時代意蘊[J].理論視野,2023(1):72-79.
王斌,周育平.“三個務必”的出場語境、科學內涵和時代價值[J].湖湘論壇,2023(4):42-51.
李祺,梁大偉.“三個務必”的生成邏輯、核心要義和實踐要求[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1):7-1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習近平關于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86.
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9.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列寧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58.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3.
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95.
列寧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27.
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68.
習近平關于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重要論述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15.
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8-1439.
列寧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1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134.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7.
金鑫. 中國問題報告:新世紀中國面臨的嚴峻挑戰[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8.
[責任編輯 祁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