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漯河召(shào)陵區有個許慎文化園,里面安葬著字圣許慎,我就迫不及待地專程趕過去,拜謁這位1900年前的“字學宗師”。由于不是周末,園區里參觀的人很少,顯得異常安靜。園區專門安排一位講解員給我一對一講解。我也放下一切,靜下心來,聆聽許慎平凡又偉大的人生故事,去發現到底是什么力量,讓許慎用近30年的時間去創作中國乃至世界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
許慎文化園園區大門前,寬闊的“六書廣場”上,矗立著用整塊花崗巖切割雕琢而成的 “六書”石柱,六根石柱上分別鐫刻著由許慎確立的關于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的定義和字例,以彰顯許慎在文字傳承與應用上的突出貢獻。在“六書”石柱前面,豎立著高6.5米、底徑3.3米、重約16噸的金絲楠木許慎像。雕像里的許慎,步履鏗鏘有力,目光堅定地注視著前方,似乎走在考察文字碑刻的鄉間小道,或者是走在去東觀校書的路上,再或者是去參加一場經學辯論。不管怎樣,許慎身上都有一種認真、執著和堅定,這就是許慎。
許慎,字叔重。以許慎之考究、求是之精神,對其名字“說文解字”一番。雖然名字不會決定性格,但一個人的名字會從其孩童時代就開始深深的影響、塑造著這個人的性格。從名字那里,我們也許能找到走進許慎內心、了解許慎一生的鑰匙。
《爾雅·釋詁上》說:“慎,靜也。”許慎在自己著《說文解字》中說:“慎,謹也。”從許慎名字看,這個“慎”更應該是“靜”。《禮記·士冠禮》說:“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字,是在加冠成人之后,精心選取的,旨在進一步闡釋和豐富“名”的內涵。許慎字“叔重”,其中“叔”僅指排行老三,重點在“重”字。老子《道德經》里“重為輕根,靜為躁君”,“重”與“靜”以組合出現,二者和而不同,“重”對“靜”的補充和豐富,符合名字中“字”對“名”的闡釋、補充的功能。許慎名字中的“慎”(靜)與“重”,就是在時時刻刻告誡自己,不忘使命擔當,不為名利浮云所遮蔽,守住本心,堅守匠心。這才是許慎30年精心打磨出《說文解字》的核心和關鍵。
進入園區,首先映入眼簾的的是一座石砌影壁,其正中漢白玉石上刻寫24個楷書金字:“蓋文字者,經義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識古。”這句話摘自《說文解字》的序,是許慎對文字做出的精準定位,即:文字是傳承文化經典的根本,是君王治國理政的基礎,是前人影響后人、后人學習前人的依靠。從歷史的角度說,文字是文明傳承延續的根本。從現實的角度看,文字也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對文字有這么深刻的認識,才有文明傳承、文化傳播的歷史使命。
而在石砌影壁之后,就是對文字歷史的展示——80米長的“漢字大道”。80米寓意著漢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這“漢字大道”的起點,是1987年在漯河舞陽縣賈湖出土的甲骨和泥陶上的契刻符號,這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文字符號。如果許慎知道在自己的家鄉,有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符號,他一定會感覺非常的驕傲和興奮,也會更加堅定自己對文字傳承的擔當。
順著“漢字大道”的階梯往前走,依次是甲骨文、金文、帛書、竹簡、隸書、楷書、行書以及后來的印刷體等。文字不僅是“經義之本”,也是我華夏文明傳承延續之本。靠著統一而不間斷的文字記載,中華民族才能把一個多元而又統一的東方文明延續幾千年而不衰。在這個歷史長河中,有許慎的偉大貢獻,那就是讓文字不僅在“形”上統一,而且也在“義”上統一。許慎的《說文解字》,說的不僅是“文”,也是文化,“解”的不僅是字,也是中華民族的生存智慧,更是中華文化傳承的解決方案。沒有語境、語義的統一,中華文化的凝聚力就會被削弱,中華文明就會有支離破碎的危險。
100米之外的許慎像,與這個80米的“漢字大道”處于一個中軸線上,就像許慎站在8000年演化的歷史長河邊,回望著過去,展望著未來,眼里滿含著傳承的使命和期待,希望我們能夠雙手接過祖先留下來的生存智慧,像他那樣以一顆敬畏、珍視之心,將其傳承好、應用好、發展好。
許慎既有對華夏民族文化傳承的超時空歷史感,也有對國家、社會的深切關照。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說:“鄙夫俗儒,翫其所習,蔽所希聞。不見通學,未嘗睹字例之條。怪舊埶而善野言,以其所知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恉。”那些粗俗淺薄的人,自己熟悉、認同的就極力推崇,自己少見或陌生的就極力排斥,不懂得漢字的演化規律而盲目自大,甚至把古文典籍看成異端,反而把一些無稽之談看成真理。他們自己“迷誤不諭”,與傳承經典相違背。正是在這個背景下,許慎才挺身而出,正文字之源、文化之源,以達到“解謬誤,曉學者,達神恉”的目的。反觀當下,1900年后的今天,也依然有少數華而不實、不求甚解的浮躁之人,在網絡上發表一些對文化經典的奇談怪論,以此來博眼球、贏流量,甚至對古圣先賢充滿質疑或詆毀,為了一己之名利,誤導社會大眾,甚至會對中華民族文化之根、文化自信以及凝聚力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現代社會,依然需要正本清源,在傳承的基礎上做好創新。如果脫離傳承,不學經典,創新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許慎以“解謬誤,曉學者,達神恉”為初心,做《說文解字》,前后用時近30年,從草稿到最后定稿就用了22年。其間,許慎真正踐行了名字中的“慎”字。除了大量收集研讀資料,他還不畏艱辛、翻山越嶺,登泰山抄錄秦《泰山刻石》,登瑯琊山抄錄秦《瑯琊臺刻石》,至嶧(yì)山抄錄《嶧山刻石》。為更好地解釋與勞作有關的用字,他還親自到農家、田間、作坊,了解勞作、生產過程,甚至會在夜間觀察貓頭鷹捕食田鼠時將其皮毛吐出如丸狀的現象。為了準確說解方言俗語,他還與各地官員交流,或者實地進行考察。最終,許慎完成了對9000多個小篆字體和1000多個古文、籀(zhòu)文等字體信而有征的解說。而這一切,沒有私域,無關名利,僅憑著一個文化傳承和社會道義的初心。
在許慎墓前,我深深地三鞠躬,敬佩他的“少私寡欲”和“以天下為己任”,敬佩他的求是、求真精神,敬佩他的執著、堅毅。然后就想起了老子《道德經》里的一句話:“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一個人如果眼里沒有自身私利,盡是天下蒼生,那他何患之有?天下大任又怎么不托付給這樣的人?莊子在《逍遙游》中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至人、神人、圣人,都是合大道之德而行的人,功于天下、造福天下,卻不計個人得失。許慎不圖功名、名利,在歷史的長河中,綻放了光芒,留下了精彩,被人們稱為“字學宗師”“字圣”,當之無愧!
一個東漢大儒、經學家,在踐行道家精神,創作出是中國乃至世界第一部字典,為中華文化道統傳承作出重大貢獻,從許慎身上,看到了儒道精神的融合貫通,看到了一個學者的家國情懷和歷史責任,看到了顯得有些倔強的認真和嚴謹。他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學者該有的樣子,他給我們榜樣和力量。
走出許慎文化園,周圍依然很安靜。我的內心也更加安靜了。從古到今,世人熙熙攘攘,為名利而來,為名利而往。只有圣人,才是安靜的。我們可以做不到圣人,但我們可以努力讓自己安靜一些,讓自己的人生得到更多的沉淀、積累,在歲月中打磨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