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山西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河山相會,互為表里,獨特的地理區位,孕育發展出鮮明的文化特質,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如今,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如何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山西地區豐厚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文章以晉城玉皇廟二十八星宿彩塑為例,旨在探索山西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新路徑、新模式。文章首先概述了山西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的概況,分析目前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其次提出山西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的實施原則,為晉城玉皇廟二十八星宿彩塑數字化傳承提供參考;最后結合實際探索晉城玉皇廟二十八星宿彩塑數字化傳承的具體模式和路徑,為山西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山西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晉城玉皇廟;二十八星宿彩塑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5.041
1 山西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概況
1.1 山西文化遺產資源
文化遺產是歷史的見證,是經歷漫長歲月洗禮留下的珍貴財富,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文化遺產以有沒有物質載體分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山西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境內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居全國之首。在新石器時代,各類文化遺址更是遍布全省。自夏以來,朝代更迭,憑借著太行之險、大河之固的獨特地理位置,山西地區在歷史的長河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經歷了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兩大強國晉楚之間的相互爭霸,見證了北方游牧民族與中原華夏文明的相互交融,開辟了“萬里茶道”,使晉商縱橫歐亞、富稱海內。山西擁有平遙古城、云岡石窟、五臺山佛教建筑群3處世界文化遺產,不可移動文物5387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31處,可移動文物320余萬件(套)①。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國務院從2006年至2021年先后公布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山西省共計182項,種類齊全,代表性項目眾多,如晉劇、上黨梆子、陽城生鐵冶鑄技藝、孝義皮影等,這些非遺項目展現了山西地區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地域文化。
1.2 文化遺產領域數字化技術的應用與發展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高清光學掃描、多圖像三維建模、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VR/AR)等數字化技術的不斷發展,為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科學研究和展示體驗提供新的技術支撐,數字化技術與文化遺產實現深度融合,并煥發出新的活力。
文化遺產領域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主要是運用現代化技術手段進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修復。山西古代壁畫藝術的存世量巨大,自唐代至明清時期均有留存,題材豐富,畫面精美,無論是墓室壁畫還是寺觀壁畫,其藝術水準都代表了中國古代壁畫藝術的高峰,如永樂宮壁畫、佛光寺壁畫、徐顯秀墓壁畫、九原崗壁畫等。由于年代久遠,這些珍貴的壁畫藝術遺產有的已經出現霉變、裂紋、褪色、老化等不同程度的損壞,如何運用現代技術手段有效保護、修復、開發這些壁畫成為一個值得探究的課題。在《2024中國·AI盛典》的舞臺上,展示了多種數字化技術與AI技術相互融合。運用先進的數字影像技術,結合大模型和生成式AI技術,讓永樂宮壁畫《朝元圖》里的人物真正地“躍然紙上”,讓原本靜態的人物形象在數字世界里“復活”,傳統與現代、歷史與未來的相互交融引人深思。
1.3 晉城玉皇廟二十八星宿彩塑數字化傳承的機遇與挑戰
2023年10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等十三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文物科技創新的意見》,明確要求實施“互聯網+中華文明”專題項目。2024年8月,以“數智賦能·晉見中國”為主題的2024數字文旅品牌創新大會在山西省太原市成功舉辦,圍繞文化遺產資源數字化應用、沉浸式體驗,展示了山西在文化遺產領域塑造的數字化文旅新場景,打造山西數字文旅品牌,加快推動形成山西文旅新質生產力。2024年8月20日,《黑神話:悟空》的正式上線,引起國內外青年的關注,背景畫面的36處取景地中27處來自山西,其中就有晉城玉皇廟的二十八星宿彩塑。它的問世點燃了山西文旅市場,為山西文旅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也為山西提供了一個面向世界展示山西文化遺產的傳播窗口。這些無疑為晉城玉皇廟二十八星宿彩塑的數字化傳承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撐和成功的實踐經驗。
與此同時,在晉城玉皇廟二十八星宿彩塑數字化傳承的過程中,還會面臨一些問題。首先,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承需要配套成熟的數字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在山西數字化轉型發展進程中,網絡基礎設施、數據安全、平臺搭建、人才培養還需進一步提升和完善;其次,受地方經濟結構影響,晉城玉皇廟以傳統觀光型、文化型游覽為主,數字化建設程度不高,在數字導覽、沉浸體驗方面缺乏經驗,尚未形成一定的數字化規模效應;最后,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創新水平不高,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承作為文化產業與數字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領域,創新是關鍵,但投入不足、轉化率低、缺乏平臺成為制約發展的桎梏。
2 山西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的實施原則
2.1 守正創新原則
山西文化遺產是山西歷史的血脈,承載著山西人民最深沉的文化追求和最深厚的文化積淀,是增強文化自信、加強山西人民精神文明建設的豐厚滋養。對山西文化遺產,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守正創新②。“守正”就是在尊重歷史、尊重傳統的前提下,去粗求精,去偽求真,經過科學的揚棄進行傳承;“創新”就是要順應時代,順應科學技術發展規律,善于運用新技術、新媒介,把古代文化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深度結合,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從而更好地傳承和保護。
立足守正,著眼創新。堅持保護第一、傳承優先的理念,不能為了保護而保護,應結合人工智能、虛擬技術、元宇宙技術等現代數字技術手段,豐富文化遺產的呈現方式,深入挖掘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打造數字文化消費新場景,讓文化遺產適應高質量發展的社會需要。同時,對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分類指導、綜合評估,有針對性地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統籌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實現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充分發揮文化遺產的社會教育功能,推動全社會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
2.2 活態傳承原則
活態傳承,如何“活”起來是關鍵。隨著時間的推移,無論是物質文化遺產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在經歷著不可逆的進程,大量古建遭受風雨的侵蝕,壁畫也黯淡了色彩,石窟造像被風沙刻上了痕跡,千年技藝面臨失傳,傳統戲劇、曲藝更是無人問津。
經歷時代的變遷,許多文化遺產正在逐漸失。因此,運用數字化傳承方式,將文化遺產信息轉化為數字資源,包括但不限于圖像模型、影音視頻、文字編碼等數據表現形式,結合互動性、多感官、沉浸式的現代展示技術,記錄文化遺產本體特征,傳承文化遺產精神內核,實現可再生、可復制、可共享的特點。充分挖掘地方文化遺產背后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藝術價值、道德規范等,運用現代數字化技術重塑與文化遺產的互動方式,借助電視、廣播、節日慶典、文化活動、新興媒體等傳播渠道,讓文化遺產貼近群眾、走進生活,深化互動體驗,打造受年輕人追捧的“國潮文化”,真正實現活態傳承。
2.3 共建共享原則
打破“信息繭房”,匯聚文化、科技、旅游、藝術、教育等多方面力量,打破文化遺產相對獨立、單一和片面化的發展現狀,踐行共建共享原則,搭建多部門、寬領域合作的文化遺產數字化展示交流平臺。
2024數字文旅品牌創新大會發布了首批“山西省數字文旅創新案例”,展示了數字技術在山西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方面的生動實踐。會上,山西與北京、天津、河北、河南、陜西等省份共同啟動“暢游中國 幸福生活”文化旅游推廣計劃,聚焦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聯動、匯聚合力、共建共享的發展要求,圍繞文化遺產資源的數字化應用、智能化建設和沉浸式體驗等方面的內容,相關行業專家、政府部門負責人、各地文化遺產保護單位、數字化科創企業代表等,不斷凝聚共識、匯聚智慧,開展“數字+文化遺產”實踐,共話數字技術賦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新的時代背景下,需要我們逐步轉變傳統的思維模式,以更加積極開放的態度看待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充分運用大數據等,推動文化遺產資源聚合共享,強化跨地區、跨領域的聯動機制,推進資源有效整合,提升綜合效能,打造文化遺產共建共享新高地。
2.4 開放包容原則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自古就具兼容并蓄的開放精神和海納百川的包容胸懷,以強大自信鞏固自身文化的主體性,以開放包容的態度面對多元文化的沖擊,兼容并蓄,綿延不斷。山西跨越北緯四十度地理帶,自古就是中原農耕社會與草原游牧民族交匯的前沿地帶,是華夏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相互交融的“大熔爐”。
在如今以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為支撐的信息化時代下,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歷史性變化,面對山西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的現實困境,我們需要以動態的視角和發展的眼光,重新審視開放包容的原則,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科技與生活、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不斷創新文化互動方式,以數字化賦予傳統文化遺產現代屬性,借助虛擬技術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以開放包容的態度使其走出展館、走進生活、走向世界,以網絡為媒介讓“陽春白雪”的內容以“下里巴人”所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出來。同時,進一步深化文化遺產數字信息開放共享,調動社會積極性,挖掘文化遺產背后所蘊含的歷史信息、藝術價值和時代精神③。加強與文明交流互鑒,以文化共識化解文化沖突,在交流、對話、碰撞中彰顯中華文明獨特魅力。
3 晉城玉皇廟二十八星宿彩塑數字化傳承路徑探析
晉城玉皇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西通志》記載,隋朝時此地就有“廟宇三楹,內繪三清神像”,廟內碑文記載于北宋熙寧九年(1076)在原址上重建,現存廟宇格局于元代基本形成,歷代也有修葺和擴建。晉城玉皇廟在我國古代雕塑藝術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廟內精美的宋元時期寺觀道教彩塑風格鮮明,技藝精湛,以二十八星宿彩塑最具代表,且保存完整,全國孤品,是我國古代寺觀道教彩塑藝術的扛鼎之作。二十八星宿彩塑是將二十八星宿人格化為二十八個對應神靈的彩塑作品,構思巧妙,形態生動,神情各異,技藝精湛,承載著古人最原始的自然崇拜,是集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于一身的代表。如此珍貴且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產資源,如何運用數字技術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是值得探討的話題。
3.1 數字化還原,建立彩塑藝術數據庫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④。這就要求文化產業也要緊跟“數字中國”建設目標,努力實現經濟、社會、文化全方位的數字化轉型。以此為契機,晉城玉皇廟二十八星宿彩塑的數字化傳承,應首先實現數字化還原,補齊彩塑藝術數據庫建設方面的短板。
以晉城玉皇廟二十八星宿為代表的彩塑藝術,由于受周圍環境變化影響出現了氧化、褪色、裂紋、脫落等情況,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對其進行光學掃描,采集各項數據信息,搭建虛擬模型,借助AI算法以及大模型技術,能夠實現智能修復,復原彩塑本來的面貌,把文化遺產資源轉化為數字資源,創建數字檔案。同時,晉城玉皇廟二十八星宿彩塑的數字化傳承也使其不再受空間、地域的限制,能夠以數據信息的形式在網絡空間進行傳播,對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也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是在信息時代延續文化遺產生命力的生動實踐。
3.2 多維度呈現,打造立體傳播網
在現今信息爆炸的時代,晉城玉皇廟二十八星宿彩塑在數字化還原的基礎上,做好數字化傳播也十分重要。相較于傳統的傳播方式和媒介,在移動互聯網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文化遺產逐漸開始從線下走到線上,以專題網頁、官方公眾號為主,以抖音、快手、嗶哩嗶哩、小紅書等新媒體為輔,通過圖文、動畫、短視頻、3D影像、VR體驗等多種形式,多維度呈現文化遺產,實現文化遺產的數字化還原、跨時空再現。
優秀文化遺產總能在盛世中彰顯光輝風采。對于文化遺產的傳承我們不能固步自封,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在傳播方式和技術創新上下足功夫,改變傳統點對點的單向灌輸式傳播方式,重塑文化遺產保存、傳播、傳承方式,通過數字技術將文化遺產融入大眾傳媒、知識營銷、文化創意等互動場景,構建形成由點到面、由面到體的多維度立體傳播體系,打造文化遺產傳播新途徑、新模式,引導更多人去接觸了解并深入體驗山西文化遺產,讓山西豐厚的文化遺產資源在新時代也能找到“新觀眾”,收獲“新粉絲”。
3.3 沉浸式體驗,塑造文旅新場景
新時代下,數字技術成為助力晉城玉皇廟二十八星宿彩塑數字化傳承的必備條件,沉浸式體驗為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提供新方向。傳統物理文旅空間向數字文旅空間轉型的過程中,需要充分利用虛擬現實、全息投影、實時互動等數字技術,打造多感官、沉浸式體驗的空間場域,打破文化遺產圍欄的限制,塑造文旅新場景。
隨著現代數字科技手段的豐富,能夠運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等技術,結合聲、光、電系統,對晉城玉皇廟二十八星宿彩塑搭建沉浸式虛擬空間,提高文化遺產傳承的故事性、參與性和互動性,為用戶提供全方位的感官體驗。觀眾可以在虛擬空間中與彩塑藝術親密互動,全方位欣賞晉城玉皇廟二十八星宿彩塑,感受彩塑藝術創作過程,甚至可以進行二次創作。同時,設定虛擬角色強化交流互動,使文化遺產內容變得更加生動可感,實現時空穿越,獲得身臨其境的沉浸式參觀體驗,在虛擬世界與古人進行對話,加深對文化遺產的了解。
3.4 多領域融合,共擔文化遺產傳承使命
2024年8月,國產3A游戲《黑神話:悟空》全球上線,引發廣大游戲玩家和網友追捧。故事以古代浪漫主義長篇神魔小說《西游記》為背景,展現了一條充滿危險與驚奇的西游之路,游戲畫面制作精良,充滿東方美學特色。據統計,游戲背景在國內的36個取景地中,山西省占了27個,是出鏡率最高的省份,其中就有晉城玉皇廟二十八星宿彩塑。
《黑神話:悟空》的火爆,掀起了人們對山西古建、彩塑等文化遺產追捧的熱潮,來晉城玉皇廟實地參觀打卡的人更是排起了長隊,或許只為目睹亢金龍“怒發沖天”的真實形象。這波文旅與游戲的深度融合,使我們充分認識到,在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過程中,多領域的融合互動能夠進一步帶動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要大膽創新,加強文化遺產與數字科技、文化創意、新聞媒體、動漫電影、娛樂戶外等領域的深度融合,不斷培育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新動能,不斷增強文化自信,提升文化影響力。
4 結語
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堅持貫徹落實“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要求。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充分運用現代化數字技術,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山西豐富的文化遺產,推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注入強大的文化力量。
注釋
①張艷琴.試析山西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24(3):107-112.
②李遠.守住文化之魂共創高品質生活[J].北京觀察,2021(8):33.
③李軍.基層博物館民族文物研究的思考:以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2(11):75-79.
④顏燕師.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的價值意蘊與深化路徑研究[J].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3,24(4):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