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虛實結合是中國古代詩歌中重要的藝術表現手法之一。所謂“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景、實事、實境,是可以通過視覺、聽覺等感覺捕捉到的部分。所謂“虛”,是指主觀意識中存在的情感、設想、夢境,是通過詩人主觀想象得到的部分。在文學創作中運用虛實結合法,能起到豐富作品的意象、拓寬意境、提升審美空間等作用,從而增強作品的生命力。
一、虛實結合的類型
1.夢境與現實交融。俗話說,“夢為心之影”。無論是夢到過去還是將來,夢境都是脫離客觀的虛構。詩歌可以將描繪夢境和敘述現實相結合,營造出一種亦真亦幻的藝術效果,從而增添作品的思想底蘊。如李清照的《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詞中的大海乘船是對實際情景的描繪,而帝所、天語則是夢中想象的虛構內容。現實生活中,詞人正在南渡漂泊,備受打擊,轉而寄希望于夢中殷勤關懷的天帝。整首詞把真實的生活感受融入夢境,使夢幻與生活、歷史與現實融為一體,充分展示出作者雖顛沛流離卻豪放不羈的一面。
2.回憶與現實交錯。通過回憶與現實交錯敘述,此時此地與異時異地更迭變換,展現作者的情感經驗和人生體悟。如陳與義的《臨江仙》:“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二十余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憶昔”二字,打破了時域和空域,思緒頓時回到了二十年前在午橋暢快喝酒的情景;可回到現實,卻是“堪驚”的心情。虛實之間,既展現出作者對故鄉的懷念與留戀,又表達了其對現實的不滿與批判。
3.想象與實寫相映。想象如天馬行空,實寫則腳踏實地。二者結合,文章便深度與廣度皆得。如朱自清《春》:“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片段中實寫的是桃樹、杏樹、梨樹正在開花的熱鬧場面及成群飛舞著的蜜蜂、蝴蝶,并由此聯想到樹上結滿果子的豐收情景。虛實之間,展現出春天生機勃勃的繁榮景象,抒發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二、虛實結合的運用
1.以虛寫實。即用虛構的內容突出現實的事物。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寡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原本是詩人思念妻子兒女,想象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對月思念,已覆蓋一層愁思;進而聯想到兒女不懂思念之情,進一步傳達了愁思。給尾又想象家人團聚時,自己與妻子潸然淚下之狀。整首詩通過想象妻子、兒女的活動,突出了自己思家情懷的濃烈急切,詞旨婉切,語麗情悲。
2.以實寫虛。如歐陽修的《瑯琊溪》:“空山雪消溪水漲,游客渡溪橫古槎。不知溪源來遠近,但見流出山中花”。三、四兩句以實寫虛,第四句僅僅實寫了山花隨溪水流出的美好春景,卻引發了詩人對山中春意之盎然、溪源之深遠、溪流之曲折的無限遐想,激發了讀者的想象,使美好的春光更具感染力。
3.虛實并用。虛實結合能使文章的內容更加豐滿,更具感染力。如老舍的《濟南的冬天》:“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的看護婦。”由樹尖聯想到看護婦,由實入虛,虛實結合,不僅寫出了山上的情形,而且飽含著作者對冬天的濟南的山的喜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