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傳技
名家引路
一
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他們換了四回手,漸望見依稀的趙莊,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還有幾點火,料想便是戲臺,但或者也許是漁火。
(節選自魯迅《社戲》)
閱讀心得
句中“淡黑的起伏的連山”是對景物的靜態描寫,描繪出連山在夜色中的輪廓和色彩。而“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則將靜態的連山賦予了動態的特征,仿佛它們正在踴躍地向前奔跑。表達了作者急于看到社戲的迫切心情,通過連山的奔跑和船的快速前進,反映出作者內心的激動和期待。
二
他們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們樸實得就像那片高粱。咝溜溜的南風吹動了高粱葉子,也吹動了他們的衣衫。他們的神情沉穩而安靜。緊貼在他們身體一側的腰鼓,呆呆地,似乎從來不曾響過。
(節選自劉成章《安塞腰鼓》)
閱讀心得
通過“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們樸實得就像那片高粱”“神情沉穩而安靜”“腰鼓,呆呆地,似乎從來不曾響過”等靜態描寫,作者展現了表演前安塞腰鼓手們的沉穩、安靜以及腰鼓的靜默狀態。同時,通過“咝溜溜的南風吹動了高粱葉子,也吹動了他們的衣衫”這一動態描寫,為后文的熱烈表演做了鋪墊,使讀者能夠感受到即將到來的表演的激情與活力。這種動靜結合的手法,使得整個場景令人充滿期待,為后文的腰鼓表演蓄勢。
寫作借鑒
所謂“動靜結合”,就是構成畫面的事物有的是動態的,有的是靜態的,二者有機結合在同一個畫面和情境之中。這樣避免了在文章中孤立地寫靜態或動態,不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這種手法在中國古典詩歌里最為常見,如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等名句,便恰當地運用了這種方法。“動靜結合”的寫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動靜互化
可“化動為靜”,即把運動的事物當作靜止的事物來寫,想象并描寫出動態事物在靜止時的形態和神態;也可“化靜為動”,即把靜止的事物當作運動的事物來寫,想象并描寫出靜態事物在運動時的形態和神態。如劉禹錫《陋室銘》中:“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中,“上”和“入”兩個字,化靜為動,賦予了苔痕和草色以動感,使得整個畫面生動有趣;對于“春草”的描寫,可以通過寫星星點點的嫩芽是如何鋪綠、展綠,表現其動態生長的過程。
二、動靜互襯
可“以靜襯動”,即通過描寫、渲染靜態,反襯、突出動態,如唐代李頎的《琴歌》:“一聲已動物皆靜,四座無言星欲稀”,寫的是聽琴時對音樂美的感受。從聽覺來寫,以靜襯動,而下句說繁星在聽琴聲時都悄悄隱去,足見聽琴者早已陶醉在音樂美中,時間的推移之感被忘卻得無影無蹤;也可“以動襯靜”,即通過描寫、渲染動態,反襯、突出靜態,如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和王籍的《入若耶溪》:“蟬噪林欲靜,鳥鳴山更幽”等都是以動襯靜的典范。這兩種手法都是“反襯”的一種。
三、動靜結合
就是在描繪某個畫面或營造某種意境時,構成畫面的事物既有靜態的事物,又有動態的事物,讓靜景與動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中,有這樣一段話:“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清澈見底的潭水與“佁然不動”后又“俶爾遠逝”的游魚相映成趣,描繪出小石潭靜謐又靈動的美好景象,是非常經典的動靜結合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