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家長跟我反饋孩子寫作業慢,其他方面都好,一到寫作業就出狀況。“不催就不寫,開始寫了半天又寫不出幾個字。特別是看圖寫話,每次都說不會寫。老師,我要不要給他報個寫話班?”家長非常苦惱。
其實,作業問題,往往不是作業的問題。在跟家長交流的過程中,我了解到了具體情況:家長很操心,每天都會跟進孩子的作業,就算不在身邊,也會打電話詢問作業是否寫完;家長要求很高,孩子字寫得不工整,擦掉重寫,寫話寫得不好,擦掉重寫。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對作業沒有掌控感,家長的高要求讓孩子對學習有壓力,缺乏自信心。孩子覺得不管怎么努力,都達不到家長的要求,容易出現畏難情緒。
怎么解決呢?
現在學校有延時課,如果孩子注意力集中,能在老師的要求下完成作業,可以上延時課;如果老師反饋大部分同學作業已完成時,孩子總是要帶很多作業回家,建議就不要上延時課了。很多家長以為延時課是一定要上的,不上就虧了。其實延時課就是給孩子們寫作業的,老師不能講新課,也不能組織統一的教學活動。低年級作業原本就不多,有的孩子半節課就寫完了,沒事干,只能“耗時間”;有的孩子半天不肯動筆,忙著看各種“風吹草動”,白白浪費時間。
家長認為孩子在教室里,讓老師管一管就聽話了。但事實上,老師根本無法同時關注到幾十個進度不同的孩子。原本30分鐘就能寫完的作業,有的孩子在學校兩節課還寫不完,仍然需要帶回家。
作業帶回家后,父母首先要把寫作業的主動權還給孩子。
跟老師保持一致,要求孩子每天認真記錄作業,沒有記錄的話,自己想辦法解決,家長可以提供幫助:如果打電話問同學,家長可以提供手機;如果去同學家問,家長可以陪伴。不管遇到什么困難,家長都在身邊,情緒穩定,不打不罵,但是任務不打折扣。
跟孩子一起,把回家到睡覺的時間畫一條線,去掉吃飯、洗澡時間,剩下的就是寫作業和玩耍的時間。作業寫得久,玩耍的時間就少;作業寫得快,玩耍的時間就多。孩子聰明著呢,他看到這條時間線,馬上就能明白怎么做對自己有利。
沒有干擾,孩子很快就能寫完作業。沒有人催促,學會自主安排,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能感受到成就感、掌控感,進而形成自己的能力。
教育學者魏智淵說,閱讀、運動、陪伴、培養,如果每天的時間都耗在作業上,這些事情拿什么時間來做?培養孩子要從長遠看,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其次,及時肯定多多鼓勵,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家長總覺得,字寫得不好擦掉重寫,寫話寫得不好擦掉重寫。這是對孩子嚴格要求,只有嚴格要求,孩子才會進步。
試想一下,孩子用盡心思寫的寫話,家長看完總是要提出改進建議,孩子會怎么想?就算態度再溫和,語氣再輕柔,孩子也能感受到家長的不滿意,長此以往必定變得唯唯諾諾、猶猶豫豫,失去自信。我們常說,要用“放大鏡”看優點,低年級的孩子更是要被看見。
孩子說不會寫,家長可以引導:“爸爸媽媽也不太會,但是可以跟你一起想辦法。老師是怎么講的呢?”不管孩子怎么說,父母都要點頭:“原來是這樣,那就按照你的想法寫,一定沒問題?!?/p>
只關注寫得好的地方,哪怕是一個詞語,一個句子,甚至一個標點符號,請用精湛的演技夸贊孩子,“但是”后面的話通通不要說。多陪孩子閱讀,多帶孩子感受世界,多鼓勵孩子表達,孩子的寫話就不會成問題。
讓孩子在一次一次被看見的過程中,感受成長的喜悅。沒有人喜歡被別人安排,尊重孩子的想法,也尊重孩子的成長節奏。讓他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把他變成家長想要的樣子。
孩子的作業出現問題,其實就是他在釋放“我需要幫助”的信號。細細分析問題背后的原因,列出家長可以采取的行動(多問“我可以做什么”),遵循“培養一個完整的人”的原則,再難的問題,也能找到解決的方案。
編輯"東籬"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