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石,是推動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力量。長期以來,在經濟脈動的浩瀚海洋,民營經濟始終是乘風破浪的活力與希望,黨和國家對民營經濟、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家的態度一以貫之、初心如一。
“黨和國家對民營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政策,已經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將一以貫之堅持和落實,不能變,也不會變”“新時代新征程民營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大顯身手正當其時”“希望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胸懷報國志、一心謀發展、守法善經營、先富促共富,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2025年2月17日,在中國經濟巨輪迎難而上、乘風破浪的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民營企業座談會,同來自各行各業的民營企業負責人面對面座談,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高度,充分肯定民營經濟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提出一系列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新觀點新論斷。
這是中央在6年多后再次專門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2018年11月,也是在人民大會堂東大廳,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針對當時社會上一些否定、懷疑民營經濟的言論,重申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強調“三個沒有變”,給廣大民營企業吃下“定心丸”,指明進一步發展壯大的方向。
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民營經濟同樣是焦點話題。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將“有效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并公布了一系列優化營商環境、增強市場信心的具體舉措。這凸顯出政府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進程中,對民營經濟的高度重視。
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石,是推動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力量。長期以來,在經濟脈動的浩瀚海洋,民營經濟始終是乘風破浪的活力與希望,黨和國家對民營經濟、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家的態度一以貫之、初心如一。
“不能變,也不會變”——這是對民營經濟發展的莊嚴承諾,更是對民營企業攀“高”向“新”的鼓勁加油。
民營經濟nbsp;向“新”而行
民營經濟是伴隨改革開放偉大歷程蓬勃發展起來的。
改革開放是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重大決策,徹底改變了民營經濟的生存與發展命運,開啟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新篇章,為民營企業的誕生與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營經濟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實現了快速發展,經濟實力大大提升,競爭地位不斷提高,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歷經近半個世紀的發展,民營經濟如今已是百花齊放、大樹參天。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發展,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謀劃部署,為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心劑”。中國民營經濟經歷了從初步發展到快速發展的各個階段,已進入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在創新、品牌、國際化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數據顯示,我國民營企業數量從2012年的1085.7萬戶增長到2025年1月底的5670.7萬戶,是2012年民營企業數量的5.2倍;實有民營經濟主體總量占經營主體總量的96.37%,同比增長3.93%,10余年間增長超4倍。
2012年以來,我國登記注冊的民營企業占全國企業總量由79.4%提高至92%以上,個體工商戶由4000余萬戶增至1.25億戶以上,入圍世界500強的民營企業數量也大幅增加。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4年,民營企業進出口額占我國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由2019年的43.3%提高到55.5%,連續6年保持我國第一大外貿經營主體地位,2024年還創造了“三個首次”:有進出口實績的民營企業數量首次超過60萬家,達到60.9萬家,持續為外貿發展注入新生力量;占我國消費品進口比重首次超過50%,同比提升2.8個百分點至51.3%,其中在日化用品、水果等產品中比重超過六成;民營企業首次成為我國高技術產品的最大進出口主體,進出口高技術產品增長12.6%,占我國同類產品進出口總值的比重提升3個百分點至48.5%。
值得重點關注的是,民營企業正在積極投身科技創新領域,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等領域表現活躍,分別同比增長17.07%、18.70%、18.87%,高于全國平均增長水平(14.69%)。
在我國高新技術產業中,民營企業占比大幅提升,數量占據絕對優勢。數據顯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企業從2012年的2.8萬家增長至2025年1月底的42萬多家,占比由62.4%提升至92%以上。
可以看出,民營企業創新意識不斷增強,正在加快從傳統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驅動型,憑借其靈活的機制與敏銳的市場洞察力,迅速搶占前沿科技高地,已成為我國科技發展和技術創新的重要力量。如華為、寧德時代、比亞迪以及杭州“六小龍”等眾多民營科技企業,已成為行業創新的領軍者。同時,民營企業在傳統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中發揮關鍵作用,在智能制造、數字經濟、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不斷拓展,推動產業結構優化。
全國工商聯發布的《2024研發投入前1000家民營企業創新狀況報告》(簡稱《報告》)顯示,研發投入前1000家民營企業的研發投入入圍門檻為2.04億元,比2023年提高0.2億元;研發費用總額1.39萬億元,平均研發強度3.58%;研發人員總數達到192.65萬人,比2023年增長7.4%。從行業來看,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汽車制造業更加重視核心技術攻關,保持較高的研發強度。
《報告》顯示,在關鍵技術來源方面,96.3%的企業選擇自主開發與研制;在產學研合作方面,87.7%的企業與高校院所開展了合作;在創新平臺建設方面,有388家企業參與建設國家級創新平臺共542個。
《報告》顯示,研發投入前1000家民營企業共持有國內有效專利101.4萬件,其中,國內有效發明專利51.45萬件。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持有量排前三的行業分別是: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在標準方面,有727家企業主導或參與制定國際、國家、行業標準,總計達到60349項;在科技和質量獎勵方面,有541家企業近5年曾獲得過國家及省部級的科技獎勵或質量獎項,較2023年增加33家;在數字化轉型方面,71.5%的企業已制定數字化轉型戰略規劃,超過七成的企業通過推進智能制造、應用數字化產品和服務等方式推進數字化發展;在綠色低碳發展方面,近八成的企業正在實施綠色低碳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
相關數據顯示,企業研發費用和研發人員越多,企業營業收入和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數越高。研發投入前1000家民營企業共實現營業收入38.97萬億元,比2023年增長7.56%;資產總額52.8萬億元,比2023年增長6.32%;利潤總額為2.24萬億元,比2023年增長1%。從新產品看,超四成的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占比超60%。
《報告》顯示,研發投入前1000家民營企業研發投入規模增加,與全球企業研發投入1000強、歐盟研發投入1000強的差距逐步縮小。入圍企業研發費用總額同比增幅高于全球研發投入1000強企業6.54個百分點,高于歐盟研發投入1000強企業7.68個百分點。入圍企業平均研發強度高于歐盟研發投入1000強企業0.31個百分點。
新時代以來,民營企業以創新為矛、以韌性為盾,成為穩增長、促轉型、拓市場的中堅力量。在政策持續賦能、技術革命加速、全球化格局重塑的背景下,我國民營經濟規模實力、創新水平、國際競爭力持續提升,從智能制造到綠色經濟,從數字生態到國際合作,民營經濟正以多元化路徑激活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正在向“新”而行。
政策加持"“東風”勁吹
“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沒有變!我們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沒有變!”2018年11月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擲地有聲。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發展,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等重大論斷,明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多次強調“三個沒有變”,指出“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提出“民營經濟是我們黨長期執政、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力量”;強調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指出“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是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都必須擔負促進共同富裕的社會責任”。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10余年,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極不尋常、極不平凡的10余年,也是民營經濟大發展大跨越的關鍵10余年。我們黨和國家加強頂層設計,強化政策引導,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重要文件,為民營企業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印發,圍繞優化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推動民營企業改革創新等提出一系列措施;2023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發布,從發展環境、政策支持、法治保障等8個方面提出31條高含金量舉措;2023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局,協調推動助企惠企舉措落地落實……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各地區各部門不斷推動民營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切實減輕企業稅費負擔,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提振民營企業信心。從擴大市場準入到減稅降費,再到融資支持和法治保障,多項惠及民營經濟的政策舉措接連出臺,為民營經濟厚植發展沃土、注入強勁動力。
隨著電力、電信、石油、天然氣等重點行業和領域放開競爭性業務,市場準入壁壘進一步破除,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全面實施,信息獲取渠道更加暢通,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機制不斷完善,發展空間愈加廣闊。
商事制度改革、簡政放權等極大激發了民間創業熱情,大量民營企業應運而生,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活力。截至2024年5月,民營經濟經營主體在電力、熱力、燃氣、水生產和供應業占比為67.1%,在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占比為97.2%。
2024年10月2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在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現場會上表示,為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將支持有能力的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攻關任務,向民營企業進一步開放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支持基礎研究選題多樣化,引導有條件的民營企業開展高風險、高價值技術研究。
在重大政策方面,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加大重大科研儀器設施向企業開放力度,促進高校院所人才和科技成果向企業轉移轉化;推動重大創新項目組織方式改革,支持具有較強研發實力的企業“挑大梁”,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優先支持創新能力突出的企業牽頭建設國家新興產業創新中心、產業技術工程化中心,培育科技領軍企業。
在工程項目方面,通過“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項目,支持企業科研設備智能化改造升級,夯實創新能力基礎;強化關鍵核心技術創新任務布局,支持企業承擔重大技術創新項目;推動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初創期、早中期企業項目,培育孵化創新型企業。
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經濟主題記者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表示,將支持民營企業在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投資布局,還將在鐵路、核電、水利、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領域推出一批有吸引力的重大項目。
2025年2月17日,中央再次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指出:“黨和國家對民營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政策,已經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將一以貫之堅持和落實,不能變,也不會變”,提出“胸懷報國志、一心謀發展、守法善經營、先富促共富,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等新要求。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扎扎實實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切實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并對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提出一系列工作任務和政策舉措。
這不僅是對民營經濟的再次肯定,更是對未來發展方向的明確指引,釋放出強烈的信號:民營經濟發展將在新時代的中國經濟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前景廣闊,大有可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蓬勃興起,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都需要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的挺膺擔當。相信在這些政策推動下,中國民營經濟必將持續崛起,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法治護航"穩固根基
民營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大變局時代攻堅克難、勇毅前行的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經濟發展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在這一背景下,民營企業積極響應國家戰略,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政策千萬條,落實第一條。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指出,扎扎實實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是當前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工作重點。凡是黨中央定了的就要堅決執行,不能打折扣。要堅決破除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各種障礙,持續推進基礎設施競爭性領域向各類經營主體公平開放,繼續下大氣力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要著力解決拖欠民營企業賬款問題。要強化執法監督,集中整治亂收費、亂罰款、亂檢查、亂查封,切實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同時要認識到,我國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各類所有制企業的違法行為,都不能規避查處。要認真落實各項紓困政策,提高政策精準度,注重綜合施策,對企業一視同仁。要進一步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立足實際,統籌抓好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政策措施的落實。
護航民營經濟,根本在于法治。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法治是民營經濟發展最可靠的保障,唯有通過立法完善、監督強化、長效機制協同發力,才能破除民營企業面臨的困境,讓民營企業能夠依據明確的法律規則,順利進入各個市場領域,充分釋放民營經濟的活力與創造力。
新時代以來,民營經濟政策法規體系不斷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2020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以更加市場化的方式化解民營經濟發展難題;2020年5月,出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全面完善產權制度和“非禁即入”負面清單制度,明確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的具體舉措;2022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從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4個方面提出了統一要求。
民營企業權益保護制度方面,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堅持全面、平等保護各類產權;2017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的意見》;2017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修訂,增設“權益保護”專章;2019年10月,頒布《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標志著優化營商環境制度建設全面納入法治化軌道;2019年12月,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2020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強新時代民營經濟統戰工作的意見》;2021年1月,頒布實施中國首部《民法典》,強化對民營企業的平等保護。
在“放管服”改革方面,2015年6月,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三證合一”登記制度改革的意見》,深化商事制度改革;2015年10月,國務院制定《關于實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的意見》,開始在部分地區試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2021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服務“六穩”“六保”進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關工作的意見》;2021年9月,《市場監督管理信用修復管理辦法》印發,體現了放管結合、寬嚴相濟的信用監管原則;2022年3月,《市場主體登記管理條例》正式實施,第一次全面統一各類市場主體登記制度,為市場主體平等準入、自由遷移和便捷退出提供了制度保障。
過去1年多來,民營經濟促進法立法備受社會關注,其由司法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于2024年10月發布征求意見稿,12月草案正式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初次審議。2025年2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二審稿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新聞發布會大會發言人婁勤儉在回答有關民營經濟促進法立法問題時表示,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草案二審之后,常委會法工委還將進一步征求各方面意見,修改完善草案,保證民營經濟促進法盡快審議出臺。
2025年3月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了民營經濟促進法立法工作的最新進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是為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保證各類經濟組織公平參與市場競爭,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和民營經濟人士健康成長,根據憲法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部專門關于民營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法律。
民營經濟促進法的立法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從法治護航民企公平競爭到激發民企的創新活力,中央對民營經濟的支持正在逐步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