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春時節,曾以“鐵水奔流映天紅”聞名的遼陽市弓長嶺區迎來別樣景致:晨光初染,雪峰連綿,山脊躍動出寫意的銀線。霧氣在湯河上流轉,滑雪板在雪道上掠過,游客笑語交織,驚起林間棲息的寒雀。靜謐與活力,恰是弓長嶺區“黨建賦能企業發展”的生動注腳。“雪消門外千山綠”的意境,在這里化作一場靜默而深刻的變革。
近兩年來,弓長嶺區委謀劃實施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暨“奮進新時代、攻堅做表率”專項行動,將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推動這座因鐵礦而興的老工業基地在服務企業、破解難題、推動轉型中蹚出了一條黨建引領企業發展的新路徑。
黨建領航:
激活發展“一池春水”
根深才能葉茂,本固方有枝榮。“一礦獨大”曾是弓長嶺的榮耀,也是桎梏。區委以黨建為熔爐,淬煉破局之志。深入開展“雙進雙促”專項行動,全區選派121名領導干部深入企業。作為企業的“服務員”和黨建工作的“聯絡員”,這些領導干部助力企業破解經營難題,動態更新聯系服務企業臺賬,累計收集問題訴求286項,辦結率高達100%。
同時,區委積極組織企業與高校對接,引進各類人才,為企業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此外,區委在新業態領域播撒“紅色種子”:推動“黨建入章”,擴容“愛心商鋪”,打造標準化“司機之家”,并積極開展“紅色物業”試點工作。這些舉措不僅優化了企業發展環境,更為企業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讓企業在黨建引領下穩步前行。
“從‘企業找組織’到‘組織進企業’,黨建已成為看得見的生產力。”幾年間,遼陽市嶺秀山礦泉飲品有限公司黨支部由最初的3名黨員發展壯大成為遼陽市五星級黨組織,戰略委員秦剛說:“區委、區政府為企業量身打造的發展‘聚能環’——惠企政策摘編被第一時間送到我們手中,公司及時享受到了市農業農村局產業聯盟貸款貼息補助104萬元、科技局解決企業卡脖子問題‘揭榜掛帥’資金補助100萬元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市級包保領導在現場幫助我們解決在建項目基礎設施用電增容、電商平臺5G信號接引等問題,這讓我們非公企業有信心、有決心在黨的指引下做強、做大、做好。”
金融賦能:
架起政銀企“連心橋”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發揮職能優勢,為企業與金融機構搭建溝通橋梁是黨建助企的題中應有之義。鞍鋼集團礦業弓長嶺有限公司負責人感慨:“以前是我們追著銀行跑,現在是政策追著需求來。”
為進一步推動解決全區企業貸款受理相關問題,區發改局主動作為,組織召開“政銀企”對接會議,邀請建設銀行、丹東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等8家金融機構,以及規上工業、限上服務業等企業代表共同參加,成功促進各類貸款1.6億元。開展“千企萬戶大走訪”專項活動,覆蓋1491家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種植養殖戶。活動中,148家獲得銀行授信,授信額達9598.08萬元;142家獲得銀行貸款,貸款額7220.69萬元,為企業健康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不僅如此,針對鞍鋼集團礦業弓長嶺有限公司提出的加強央地合作、促進重大項目落地開工問題,區發改局積極組織企業與區農業農村局、區自然資源局及市直主管部門對接,及時上報“雙河自然保護區”礦權評估報告,并邀請省自然資源廳現場辦公,有效破解了露天礦采礦權延續和采礦用地審批等問題。這些舉措不僅解了企業的燃眉之急,更為企業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讓企業在黨建引領下駛入了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
文旅蝶變:
繪就“詩與遠方”新圖景
“活水源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弓長嶺區的黨建東風,讓文旅產業煥發了蓬勃生機。2023年,區文旅廣電局起草出臺了《弓長嶺區支持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涵蓋培育壯大市場主體、推進景區景點建設、加強文旅功能完善、加大“引客入弓”力度、支持特色旅游資源、助力文體旅系列活動、加強要素保障等七個方面,共23條獎勵政策。
2024-2025年冰雪季,弓長嶺區溫泉、美食、康養住宿等產業銷售額大幅度提升。“政策條條見真金,”幾經創業的貝玉珠在當地村黨組織的推動下開起了農家樂,她笑著說,“咱弓長嶺有的是寶貝——冷熱泉奇觀、羊湯和新鮮河魚……過去‘養在深閨人未識’,如今‘天下誰人不識君’!”
溯古至今,遼陽弓長嶺地區皆為我國東北溫泉之名所,被命名為“中國溫泉之城”。相傳唐太宗李世民東征時曾在此療傷,留下了“唐王井”等遺跡,更為此地增添了幾分人文意趣。
在政策的支持下,弓長嶺區立足自身優勢,深入推進文化、體育、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持續激發文旅市場活力。夜幕下的湯河溫泉小鎮流光溢彩,美食節的歡歌與湯河魚宴的鮮香交織升騰,戲冰雪、賞河景、泡溫泉、品美食,吸引了大量游客,帶動了當地餐飲、住宿、購物等相關產業繁榮發展。據統計,2024年弓長嶺區共接待游客532.15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3.55億元。
東風拂嶺千峰翠,且看新篇次第開。2025年的春雪消融,湯河兩岸已萌發新綠——這是振興的生機,更是未來的期許。在遼陽市弓長嶺區,黨建是破解用地難、融資貴、創新弱的“金鑰匙”;黨組織是政治核心,更是資源整合者、生態培育者、創新推動者。如今,“紅色根系”已深扎企業沃土,“黨建優勢”已轉化為“發展勝勢”,這座工業老區在全面振興的新征程上,正在續寫“鐵骨柔情”的時代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