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彰武縣阿爾鄉鎮沙土區,‘遼單1205’玉米最高單產987.9公斤/畝。大固本鎮壤土區,最高單產1126.3公斤/畝。”在2024年阜新農業測產會上,得到數據后,遼寧省農業科學院玉米和大豆團隊的黨員專家無比激動。
省農科院始終堅持推進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服務“三農”、服務企業、服務地方產業和經濟發展,有力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夯實“黨建+科技創新”根基。“十三五”以來,省農科院育成各類新品種524個,獲授權專利790項,制定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323項,獲市廳級以上科技成果獎680項,其中作為主要完成單位獲國家科技進步獎6項,獲省部級科技獎勵82項。之所以有此成績,是因為省農科院緊緊圍繞鄉村振興和農業強省建設,聚焦打造現代化大農業發展先行地,將黨建工作融入種業創新、關鍵技術攻關等工作中。
省農科院聚焦種源“卡脖子”問題、農業關鍵技術攻關等重點任務,深入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持續開展種業創新和糧食產能提升等技術研發,為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注入新動能,作出應有貢獻。
提升“黨建+科技服務”質效。省農科院將科技服務工作與黨建工作相結合,發揮“黨群共富責任區”示范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服務春耕備耕、送科技下鄉、防汛救災等工作,在急難險重任務面前,全體黨員走在前、作表率,樹立了良好形象。
創建新型服務模式,搭建院地共建、科技幫扶、科企合作、科技培訓等服務平臺,構建具有遼寧特色的“省農科院+”科技服務體系。組織廣大科技人員深入農業農村主戰場,全方位開展科技服務,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充分發揮科技對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的支撐作用。
目前,省農科院與全省11個地級市開展科技共建,服務全省80余個農業縣區,選派20名科技副職,組建20個專家講師團、40支專家團隊、80個科技特派團,把論文寫在了廣袤的遼沈大地上。
突出“黨建+人才培養”效能。堅持黨管人才原則,齊頭并進打造創新、服務和管理三支人才隊伍,把黨建和三支隊伍建設有機結合,建設具有省農科院特色的人才培養和服務體系。2024年,省農科院選派了21名青年業務骨干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既錘煉青年干部,又有效發揮青年專家技術優勢,引導他們在基層黨建、助力農民增收和村集體經濟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
注重培育黨建和業務“雙帶頭人”。目前,在省農科院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和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團隊、國家和省有關科技攻關任務負責人中,黨員占比超85%,他們立足崗位、擔當盡責,為遼寧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強省建設作出了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