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簡介]
盧慶善,男,1940年5月生,長期從事高粱栽培、遺傳和育種研究,遼寧省農業科學院高粱研究所原副所長、研究員;亞洲高粱研究協作組成員、中國協調員。被農業部授予“優秀回國留學人員”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23年11月,被中國作物學會授予“楷模科學家”稱號。2024年12月30日,被中共中央組織部授予“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稱號。
在田間,他深入調研;在實驗室里,他伏案整理數據;在書桌前,他筆耕不輟……如今,85歲的盧慶善依然忙碌。自2002年從遼寧省農科院正式退休后,他憑著對農業的熱愛與執著,繼續堅守在科研一線,為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民增收入、農村增活力,讓“中國碗”裝上更多“遼寧糧”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潛心科研 為國育“粱”種
作為一種抗旱、耐澇、耐鹽堿、耐瘠薄的作物,高粱在糧食短缺的年代里,曾經是為北方人提供口糧的“生命之谷”。
“高粱作為我國主要糧食作物,雖然種植面積廣,但畝產不高、品質欠佳。遇到風調雨順的年份,畝產能達到800斤,如果遇到旱、澇的年份,畝產就只有三五百斤了。”盧慶善介紹。
為了選育出更高產、優質的高粱雜交種,盧慶善帶領課題組不斷進行雜交試驗。他退休后,主持農業部“948”項目,引進外國優良系和種質資源,先后從美國引進各類親本系100余份,掌握了高粱紅條病鑒定技術,篩選出優良親本系10余份。利用他育成的高粱雄性不育保持系421B育成高粱不育系7050A,由其組配的多個高產優質雜交種累計推廣種植面積達201萬畝,增產糧食約9815萬公斤,增加經濟效益約8239萬元。
盧慶善帶領團隊,主持農業部“高粱新品種DUS測試指南”項目。歷時5年,在試驗田中系統研究試驗、記錄數據、反復驗證,編寫了《高粱新品種DUS測試指南》,并于2008年通過國家鑒定驗收,列為國家標準,為高粱新品種提供了可靠的判斷依據,推動了高粱行業的規范化與標準化發展。
“盧老師不僅科研成果多,學術水平也非常高。”省農科院副院長劉振雷介紹,盧慶善撰寫的《雜交高粱遺傳改良》《甜高粱》等著作成為高粱科技工作者必備的工具書。盧慶善還結合自身科研實踐,綜合國內外最新理論研究、科研成果和經典論述,對已經出版20余年的《高粱學》進行修訂。經過多年的打磨,2023年4月,《高粱學(第二版)》正式出版,一些內容被選入農業高等院校教材。
盧慶善說:“研究高粱是我一生鐘愛的事業,不管遇到什么困難,我都會堅持下去。”
深入鄉村 助力脫貧攻堅
2001年12月,阜新市成為全國第一個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市,盧慶善受邀參與制訂阜新市農業發展規劃。
阜新人均耕地面積大且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為阜新因地制宜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有利條件,所缺的是科學規劃、科學種植。
從2002年到2017年,盧慶善每年都應邀到阜新。在廣泛調研、深入研討的基礎上,他聚焦當地農業發展情況,精心編寫了35份農業各類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項目建議書、項目規劃等,為阜新農業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和操作指導,為阜新市農民增產增收、農業結構調整和優化作出了貢獻。
阜新市種植的花生有著獨一無二的優良品質。“阜新是天然的優質花生產地,出產的花生蛋白質含量高,無黃曲霉素,口感香脆。”盧慶善根據上級要求,精心組織編寫了《阜新市花生產業發展規劃(2008—2013)》,獲得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認可。通過幾年的實施,到2011年,全市花生種植面積達到271.2萬畝,超額完成省里下達的任務,花生產業成為帶動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優勢產業。如今,“阜新花生”獲批農業農村部地理標志認證,以阜新為核心產區的遼寧小粒花生成功入圍國家特色產業集群。
除此之外,盧慶善還多次參與遼寧省內的農業發展規劃布局,為沈陽、鞍山、遼陽、葫蘆島等地編寫農業產業發展可行性報告。這些項目的落地實施,大大促進了市域農業發展,為推動遼寧農業發展作出了貢獻。
筆耕不輟 助推農業項目建設
“海南的光熱條件很適合農作物生長。一年下來,可以種植二至三季作物,在縮短育種所需時長的同時,也加快了新品種選育速度,還能鑒定育種材料的抗逆性和適應性,篩選出優質種質資源。”盧慶善說。
為了讓遼寧省農科院能夠更好地在海南開展育種工作,盧慶善根據院領導的要求,編寫了《農科院海南育種基地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經遼寧省政府批準,2014年11月,擁有試驗用地500畝的南繁科研基地在海南省樂東縣建成并通過驗收,省農科院南繁北育條件得到大幅改善,大大加快了新品種的選育速度。
盧慶善還牽頭編寫了國家高粱改良中心、遼寧章古臺高效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遼寧省能源高粱開放實驗室等各類項目材料29份。這些項目的成功立項、實施和建設,不僅有力地促進了科研創新能力的提升和研究條件、設施設備的改善,而且為遼寧省培養高水平農業人才提供了重要平臺。
“總書記說,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我希望在我擅長的領域繼續發光發熱,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本欄編輯/牛澤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