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啟蒙:家庭旋律與夢想起點
我出生在南京,父親是作曲家,母親是音樂教師,家中時常回蕩著動人的旋律,音樂陪伴我度過了童年,為我埋下了熱愛音樂的種子。十二歲那年,我考入音樂學院附中,接受了更加專業的學習,讓我對音樂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讓我堅定了在音樂創作道路上走下去的決心。
父母是我音樂道路上的第一任導師。他們對音樂的熱愛和執著,深深地感染著我,讓我從小就對音樂充滿了敬畏和向往。求學期間,眾多老師的悉心教導同樣不可或缺。尤其是我的導師,給予我細致入微的指導,助力我在音樂創作的道路上不斷成長和進步。而如今,我的太太也是我音樂創作中的伙伴,她同樣畢業于音樂院校附中,對音樂有著獨特的見解和敏銳的感知。我們常常一起探討不同作品的審美和創作架構,她的反饋和建議,總能讓我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創作,為我的作品注入新的活力。
多元風格:融合與創新,追求雅俗共賞
我之前在音樂院校里面參與過很多不同種類的音樂活動,組過樂隊,擔任過音樂制作人、晚會音樂總監等。這些音樂經歷也讓我的創作思維比較多元。所以,我希望我的每一部作品既有自己的風格,也能讓人聽出與眾不同的地方,哪怕是一個很小的部分。我們都說一個作品要“雅俗共賞”,這也是我一直以來對于藝術創作的一個認知或者標準,在這個基礎上,我希望我自己的音樂作品能符合當下或者緊跟時代,既能滿足專業人士的審美需求,又能被廣大普通聽眾喜愛和接受。
在當下,國家大力支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這為我們作曲家提供了廣闊的創作空間和機遇。我們肩負著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每一部作品都是我們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魅力的窗口。就像《九天開出一成都》這部作品,就是我對成都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一次音樂解讀和致敬。
創作故事:《九天開出一成都》背后的藝術碰撞
第一次與成都民族樂團合作,指揮家曹波老師以及樂團的所有演奏家都給我帶來了巨大的驚喜。在演繹那些具有成都特色的音樂元素時,他們能夠精準地把握其中的韻味和情感,將其完美地呈現出來,讓我的創作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體現??倢а菪検且晃环浅S袆撘夂烷_拓精神的人,他提出了許多獨特的想法和建議。我和王海燕團長也經常交流,共同探討如何將這些創意轉化為實際的音樂作品,讓作品在舞臺上得到完美的呈現。
在創作嗩吶協奏曲《腔調》時,肖導提出在樂曲中段加入“水袖”舞的創意,由三位舞蹈家與嗩吶獨奏家以及樂隊共同演出。這個大膽新穎的想法給創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如何把握好每一個角色的戲份,讓舞蹈、嗩吶和樂隊之間既能相互配合,又不會互相干擾,成為我思考的關鍵。同時,這部作品還融合了川劇的“高腔”和“鑼鼓”打擊樂元素,如何協調好嗩吶、樂隊和川打這三個部分的關系,使它們在音樂中相互映襯,也是一個需要攻克的難題。經過反復的思考和嘗試,最終我們成功克服了這些困難。當音樂會現場觀眾的喝彩和叫好聲響起時,我知道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在此也要特別感謝嗩吶演奏家張倩淵女士的精彩演繹。
最后一首曲目《天府畫卷》,我希望通過音樂展示成都從古至今的發展變遷和獨特風貌。為了對應“九天開出一成都”中的“九”字,我特意在曲目中設置了九個小標題:“畫卷呈現”“芙蓉傾城”“市井嬉戲”“錦繡天府”“壯麗山河”“松柏連廊”“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九天開出一成都”。雖然觀眾在欣賞音樂會時無法直接看到這些小標題,但指揮和樂手們可以通過總譜和分譜看到這些提示,從而更好地把握音樂的情感和節奏,將其融入演奏中,為觀眾帶來更加豐富和生動的音樂體驗。
高光時刻:舞臺上的榮耀與文化的傳播
在我的音樂生涯中,還有兩次演出經歷讓我印象尤為深刻。一次是《繁華似錦》入選2023年上海交響樂團的新年音樂會。因為在那場音樂會上,與我一起演出的作品諸如郎朗演奏的格里格鋼琴協奏曲、拉威爾的圓舞曲等著名作曲家的作品,上海交響樂團作為國內乃至世界頂尖樂團能在這樣一場每年最重要的新年音樂會上選擇了我一位青年作曲家的作品,讓我深感自豪,也激勵我不斷努力,創作出更多優秀的作品。
另一次是與“ISING國際青年歌唱家藝術節”合作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這是一部男中音與交響樂隊的作品,由費城交響樂團在紐約的林肯藝術中心上演。這場音樂會以唐詩為詞進行創作,吸引了眾多國內外知名人士觀看。最讓我驕傲的是,演唱我這部作品的是一位外國歌手,而且他用中文將作品演繹得淋漓盡致。這不僅是我的音樂作品在國際舞臺上的成功展示,更是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生動體現,讓我深刻感受到了文化自信的力量。
教育擔當:因材施教,培育音樂新苗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我深知自己肩負著培養音樂人才的重任,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如今的學生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他們接觸到的事物和我們小時候截然不同。每個學生的生活經歷、家庭背景都有所不同,這也導致他們對音樂的理解和感悟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我會關注每個學生的特點和需求,了解他們內心真正想要表達的東西,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創作方向。我注重培養學生的音樂綜合素質,不僅要求他們掌握扎實的音樂理論知識和技能,還鼓勵他們廣泛涉獵人文、歷史、地理等領域的知識,拓寬自己的文化視野。我認為,作曲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只有具備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廣闊的視野,才能創作出有深度、有內涵的作品。
音樂于我,是血脈里的傳承,也是面向世界的窗。每次創作都像是種下一棵文化之樹,既要深扎傳統的土壤,又要伸展創新的枝丫。當越來越多的中國旋律在世界舞臺回響,我相信,這將是屬于我們這代音樂人的文化應答,是對五千年文明最動聽的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