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嶗山巨峰東麓、雕龍嘴附近的半山腰上,坐落著一座被時光遺忘的古村落。據傳,這里最初的開山祖師是田白云道士。村落位于高山之巔,瀕臨大海,常常云霧繚繞,因此被賦予了一個充滿浪漫色彩的名字——白云洞。
沿著雕龍嘴村西側的蜿蜒山路前行,可以發現一段逐級攀升的石階。隨著攀登腳步加快,景色逐漸變化,身后的村落也顯得愈發壯觀。石階在錯落有致的山間樹木中若隱若現,耳邊傳來大海的波濤拍打岸邊的聲音,還有時隱時現的溪水潺潺流淌。
翻過山頭,抬頭可見半山腰上一棵耀眼的銀杏樹,它隱藏在縹緲的浮云或薄霧中。走近一看,還能驚喜地發現竹子的存在,盡管周圍雜草叢生,卻掩不住生生不息的植物力量。
白云洞四周被山巒環抱,東面面向浩瀚的大海。它始建于唐代天寶二年(743年),歷經多次興衰變遷。如今,道觀的建筑已不復存在,但石洞依舊保存完好。白云洞由四塊巨大的巖石構成,分別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這四大神獸命名。洞額橫鐫“白云洞”,為清末翰林尹瑯若書。
白云洞的主殿由三塊巨大的巖石天然疊架而成,洞廳的深度和寬度均約十五米。原本,這里供奉著一尊銅鑄的玉皇大帝神像,供信徒們朝拜。環繞白云洞的三塊巨石以及后面的一塊巨石,分別被命名為青龍石、白虎石、朱雀石和玄武石,它們分別象征著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的神靈。白云洞道觀位于洞的西側,其主要建筑是青龍閣,采用磚木結構,建在拱形門券之上,分為上下兩層,長度約12米,共有六個門洞。整個道觀的占地面積為1500平方米,建筑面積400平方米。
白云洞是嶗山的道家殿堂,屬道教“金山派”,起源于唐朝開元末年,當時方士姜撫在此修煉。唐天寶二年,洞內開始有建筑。南宋時期,白玉蟾增修了白云洞。明末清初,道士田白云大規模建設白云洞,乾隆年間趙體順主持重修。1934年,道人鄒全陽建青龍閣,形成24間殿房。
1935年前后是白云洞鼎盛時期,有道士40余人,房屋70間,土地46余公頃,山嵐130余公頃??谷諔馉帟r期,國民黨青島保安隊常駐于此,并在洞內設有軍械修造所,現在雜草中仍遺留有當年碾炸藥的石碾。1939年農歷三月十五日,日本軍隊入侵嶗山,火燒塘子觀后,侵入白云洞,殺道士4人及雇工2人(其中包括1名年僅14歲的道童),縱火焚燒所有房屋,幸存的道士王真吾悲憤自盡。此后,白云洞中斷道事活動。
建國后,青島市人民政府于1956年撥款對白云洞進行修繕,但是后來再一次遭到破壞,神像文物被焚燒拆除,成為一片廢墟。
在歷史的長河中,這里不僅僅是一座具有文化底蘊的村落古祠,也滿載著濃濃的愛國情懷,它所承載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價值并未隨風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