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嗡嗡作響的工具,飛揚的木屑和安靜的她,這是小院里一年四季不變的畫面。眼前的人名叫崔艷,她的故事,就像她手中的木雕,細膩、堅韌,有力量。
藝無止境:“喜歡”是唯一的理由
崔艷與木雕的緣分始于2017年底。當時,她在一個木工坊接觸到了木工制作,從此便對這門手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最初,她只是在木工坊學習做一些簡單的小手工,但很快,她就不滿足于此,開始自學木雕。通過網絡視頻,她不斷學習和模仿各種雕刻技巧,購買了一些設備,摸索著進行創作。那段時間,她幾乎把所有的業余時間都投入到了木雕學習中,哪怕遇到困難和挫折,也從未想過放棄。在自學的過程中,崔艷在快手上發現了一位技藝高超的師傅。師傅的直播課程讓她大開眼界,她仿佛找到了木雕路上的明燈。盡管與師傅相隔甚遠,見面機會寥寥,但她通過線上直播認真學習,仔細觀察師傅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技巧。只要有機會,她就會向師傅請教問題,不斷汲取知識的養分。在師傅的指導下,她的木雕技藝有了質的飛躍,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被問及為什么會放棄工作專心做一個手藝人,崔艷笑了笑:“沒有什么原因,就是喜歡,可能我這個人比較‘軸’,想做的事兒,就要做”。
崔艷的作品獨具特色,她擅長將自然元素融入木雕之中。她對大自然的熱愛源自內心深處,小時候在東北老家,山上的一草一木都令她十分好奇,長大后這份熱愛愈發濃烈。她常常上山收集素材,干枯的樹葉、松果等都是她眼中的寶貝。她尤其喜歡葉子,那些秋天干枯扭曲的葉子在她眼中充滿了生命力,她會將這些葉子的形態融入到木雕作品中,每一片葉子的紋理都仿佛在訴說著大自然的故事。
雙面佳人:“反差”是最大特點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崔艷那就是“反差”,這種反差,如同木雕作品中巧妙融合的不同元素,構成了她獨一無二的魅力畫卷。
崔艷的外在形象與她所從事的木雕工作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她面容溫柔,眼神中透著和善,給人柔弱纖細的感覺,仿佛一陣微風就能將她輕輕拂動。然而,當她拿起工具,站在木材前,卻展現出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力量。沉重的電鋸在她手中穩穩掌控,鋒利的刻刀在木材上自如游走,每一次雕琢都堅定有力,仿佛她的雙手蘊含著無盡的能量。那些看似需要巨大力氣才能操作的工具,在她的駕馭下,成為賦予木材生命的神奇畫筆。
她的性格同樣充滿反差。在與人相處時,崔艷謙遜溫和,言語不多,給人一種乖巧溫順的印象。但面對木雕事業的抉擇時,她卻展現出非凡的勇氣和堅定。她放棄了家人眼中“穩定”但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投身于充滿不確定性的木雕行業,這一決定需要極大的勇氣。
在追求木雕夢想的道路上,她遭遇了諸多困難和質疑,但她從未退縮,始終堅定地朝著自己心中的目標前行。她就像一只勇敢的飛鳥,無畏風雨,執著地追尋著屬于自己的藍天。
打破束縛:人生沒有唯一標準
電影《好東西》里有一句臺詞“怎么才算好呢?裁判是誰呢?”
人生不應該只有一種標準,而崔艷的故事就是對“人生沒有唯一標準”的有力例證。她沒有遵循社會對女性的傳統期望,沒有被穩定的工作和家庭模式所束縛,而是勇敢地追尋自己內心的聲音,選擇了一條充滿挑戰也充滿激情的道路。過著“一人、一貓、一院、一藝、四季”的生活。在旁人看來,這種生活或許過于單調、寂寞,但崔艷卻樂在其中。她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與木材對話,與自然交流,用木雕作品記錄著生活的點滴和內心的感悟。她用實際行動證明,幸福和滿足并不取決于物質的豐富和社交的熱鬧,而是源于內心的熱愛和追求。
她的經歷告訴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定義自己的人生,不必囿于外界標準。無論是在職業選擇、生活方式還是審美追求上,我們都可以打破常規,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夢想。正如崔艷在木雕的世界里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舞臺,我們也可以在各自的人生旅途中,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詮釋生命的意義。